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气叙论、七气证治、五噎证治、五膈证治
七气叙论

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黄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但古论有寒热忧恚,而无思悲恐惊,似不伦类,于理未然。然六腑无说,惟胆有者,盖是奇恒净腑,非转输例,故能蓄惊而为病。

七气证治

夫喜伤心者,自汗,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故《经》曰:喜则气散。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热来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故《经》曰:怒则气击(一作上)。忧伤肺者,心系急,上焦闭,荣卫不通,夜卧不安,故《经》曰:忧则气聚。思伤脾者,气留不行,积聚在中脘,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怠惰,故《经》曰,思则气结。悲伤心胞者,善忘,不识人,置物在处,还取不得,筋挛,四肢浮肿,故《经》曰:悲则气急。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犹豫不决,呕逆恶心,故《经》曰:恐则精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七者虽不同,本乎一气。脏气不行,郁而生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中,或塞咽喉如粉絮,吐不出,咽不下,时去时来,每发欲死状,如神灵所作,逆害饮食,皆七气所生所成。治之各有方。

七气汤

治脏腑神气不守正位,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忤郁不行,遂聚涎饮,结积坚牢,有如坯块,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则欲死。

半夏(汤洗去滑,五两) 人参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七气证治

大七气汤


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振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所生。

半夏(汤洗七次,五两) 白茯苓(四两) 浓朴(姜制炒,三两) 紫苏(二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五噎证治

夫五噎者,即气噎、忧噎、劳噎、思噎、食噎。虽五种不同,皆以气为主。所谓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忧噎者,遇天阴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温。劳噎者,气上鬲,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攻背疼痛。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视KT KT。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寒疼痛,不得喘息。皆由喜怒不常,忧思过度,恐虑无时,郁而生涎,涎与气搏,升而不降,逆害饮食,与五膈同,但此在咽嗌,故名五噎。

五噎证治

五噎散


治五种噎,食饮不下,胸背痛,呕哕不彻,攻刺疼痛,泪与涎俱出。

人参 茯苓 浓朴(去粗皮锉,姜汁制炒) 枳壳(麸炒去瓤) 桂心 甘草(炙) 诃子(炮去核) 白术 橘皮 白姜(炮) 三棱(炮) 神曲(炒) 麦 (炒,各二两) 木香(炮)槟榔 蓬术(炮,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盐汤点亦得。

 五噎证治

沉香散


治五噎五膈,胸中久寒,诸气结聚,呕逆噎塞,食饮不化,结气不消。常服宽气通噎,宽中进食。

白术 茯苓(各半两) 木通 当归 橘皮 青皮 大腹子 大腹皮 槟榔 芍药(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半 白芷(三两) 紫苏叶(四两) 枳壳(麸炒去瓤取,三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空腹温服。

五噎证治

嘉禾散


治中满下虚,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不思饮食,如中焦虚痞,不任攻击,脏腑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多食,尤宜服之。

枇杷叶(去毛,姜汁涂炙) 薏苡仁(微炒) 缩砂仁 人参 茯苓(各一两) 石斛(细锉,用酒拌和,微炒) 大腹子(微炒) 沉香 木香 藿香 杜仲(去皮,姜酒涂炙微焦) 随风子(如无,陈紧小诃子代,各三分) 谷 (微炒) 白豆蔻 五味子(微炒) 桑白皮 丁香 槟榔青皮(各半两) 半夏饼(炙黄) 神曲(各一分) 甘草(炙,两半) 陈皮(三分) 白术(炒,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三枚,煎至七分,温服,不计时。五噎,入干柿一枚同煎,十服见效;膈气吐逆,羸困,入薤白三寸、枣五枚同煎。

五噎证治

盐津丸


治五疟八痞。

独头蒜(不拘多少,每个开七窍,入去皮江子七粒,湿纸裹煨,研为膏,非大蒜也) 丁香橘红 木香 荜茇 胡椒上等分为末,用蒜膏为丸,如梧子大。先嚼盐少许,令生津液,干咽二粒,渐加至三五丸,临卧服。
《广五行记》永徽中,有僧维则病噎不能食,语弟子曰:吾死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言绝而卒。弟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有肉鳞。弟子置器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蓝盛作淀。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此乃生瘕,非五噎比。后人因以蓝治噎,误矣。


五膈证治

病有五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名忧膈;中脘实满,噎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名曰怒膈;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下若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名曰恐膈。此皆五情失度,动气伤神,致阴阳不和,结于胸膈之间,病在膻中之下,故名五膈;若在咽嗌,即名五噎。治之,五病同法。

五膈证治

五膈丸


治忧恚思虑,膈塞不通,及食冷物即发,其病苦心痛,不得气息,引背痛如刺,心下坚大如粉絮,紧痛欲吐,吐即瘥,食饮不下;甚者手足冷,短气;或上气喘急呕逆,悉主之。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五两) 人参(四两) 川椒(炒出汗) 远志(去心炒) 细辛(去苗) 桂心(各三两) 干姜(炮,二两) 附子(炮,一两)上为末,蜜丸,弹子大。含化,日三夜二。胸中当热,七日愈;亦可丸如梧子大,米汤下二三十丸。《延年方》夏加麦门冬、甘草、人参各一两。《经心录》以吴茱萸代桂,治遇寒冷则心痛,咽中有物,吐不出,咽不入,食饮减少,并可服之,不拘时候。

五膈证治

宽膈丸


治气不升降,胸膈结痞。

木香 京三棱(炮) 青皮(各半两) 半夏(三两,汤洗七次) 大腹子(一分)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梧子大。食后米汤下二三十丸。

嘉禾散、沉香散

并治五膈。(方见前五噎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证治总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一  胀满叙论
温里祛寒方之沉香温脾丸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冷气
五积散真心是个好方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