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肠道容易长“息肉”?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哪些症状?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以下是大肠癌的发病率数据:
1、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大肠癌的患病率为9.2/10万,死亡率为4.2/10万。
2、中国: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8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前十的类型中,大肠癌位居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2015年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为45.8/10万,死亡率为21.0/10万。
3、美国: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数据,2016年美国约有13.5万人被诊断为大肠癌,其发病率为40.7/10万,死亡率为13.1/10万。
总的来说,大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呈现上升趋势,针对该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治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01肠息肉是什么?
肠息肉是指人体消化道(特别是结肠和直肠)表面的一种小的肿瘤病变,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
肠息肉通常是一些类似于小的蘑菇状的小肿块,由于肿瘤内血管供应旺盛,常常出于肠道内,表面开口,形似茸毛,如果不及时治疗,有极小的几率可转变成大肠癌。
大肠息肉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一些人会出现腹泻、便秘、腹痛、便血或黑便等消化道症状。
建议年满50岁的人进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更应提早进行肠镜检查,以筛查肠息肉,如早期发现可及时进行治疗,大大降低恶变的风险,治疗方式包括通过内窥镜切除或者手术切除等。
02肠息肉的分类
肠息肉可以按照形态、大小、生长方式、组织类型和邻近组织病变程度等分类。
  • 按照形态和大小分类:

- 茎突型息肉:肿瘤呈柄状突起,有茎和头两部分,茎是和肠黏膜相连的部分。
- sessile型息肉:肿瘤没有明显的茎,直接附着于肠黏膜上。
- 小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
- 大息肉:直径大于5毫米。
  • 按照组织类型分类:

- 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由肠道黏膜腺体扩张而成。
- 非腺瘤型息肉:如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 按照邻近组织病变程度分类:

- 非萎缩性息肉:周围黏膜完整,与正常肠黏膜无明显界限。
- 萎缩性息肉:周围黏膜有小的凹痕或裂痕,与正常肠黏膜有明显界限。
这些分类方法对于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需要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和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03为何肠道容易长“息肉”?
肠道息肉的发生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1、遗传因素:家族史是肠道息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家族病史的人患息肉的概率较普通人高。
2、生活习惯:久坐、缺乏运动,急于进食、快餐等的不健康饮食习惯都是肠道息肉的不良因素。
3、饮食习惯:高脂、高热量、富含腌制、烧烤等有害物质的食物易促进息肉的生长。
4、肠道炎症:某些肠道炎症如炎性肠病、盲肠炎等,会增加息肉发生的概率。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黏膜唯一细胞生长时间的增长,肠道黏膜的自愈能力减弱,造成细胞异常增长,导致增加息肉的风险。
6、其他因素:吸烟、酗酒、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等因素也会影响肠道健康和生长。
综上所述,肠道息肉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期体检及早筛查,控制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发生肠道息肉的概率。
04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哪些症状?
1、便血或黑便:当某个息肉发生出血时,可能会出现鲜红色的便血或黑色的便便。
2、腹痛和腹泻:有些大的息肉可能会导致肠道阻塞,造成腹痛和腹泻。
3、排便困难:某些较大的息肉可能会挤压肠道,导致排便困难、便秘或者腹胀。
4、贫血:较大的息肉出血后,会引起贫血。
05为什么没有什么症状,肠道也长息肉了?
肠道内出现息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肠壁细胞的异常增生,形成了一些与正常肠壁不同的突起性肿瘤,而这些息肉通常会在生长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症状。
这是因为小型的息肉可能不会对肠道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也不会引起肠道排便习惯的改变。
另外,肠道对疼痛和不适的反应比较弱,即使有些人肠道内有大型息肉,也可能不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因此身体没有明显的信号。
但是,当息肉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它们可能会对大便的排泄产生影响,而出现诸如便秘、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
如果有家族史或其他肠道方面的疾病历史,建议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肠内息肉。
06肠息肉该怎样护理?
肠息肉护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饮食习惯:应避免食用高脂、高糖、高蛋白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粗粮食品,以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2、定期检查:肠息肉为良性肿瘤,但部分息肉可能存在癌变的风险,因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以及定期的胃肠道组织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
3、避免过度用力:肠息肉出现后,因为它的位置和大小可能会阻碍大便的顺利排出,如果用力过度排便,可能会导致息肉被压迫和撕裂,甚至导致出血,因此应该避免大力用力排便。
4、保持身体健康: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可能增加肠息肉的风险,如不规律的饮食、酗酒、缺乏锻炼及长期压力过大等,因此要保持适量的锻炼,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等。
综上所述,肠息肉应该进行定期检查,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健康,避免多食高热量、低纤维、油腻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持精神愉悦,避免精神和身体过度疲劳。
073种情况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比较大: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肠壁突出的肿瘤,通常是良性的,在癌变前一般需要数年至数十年的时间,癌变风险较低,但是,有些情况下,腺瘤性息肉癌变的风险会增加,如下:
1、巨大的腺瘤性息肉:直径≥1厘米,最有可能癌变。
2、大量小的腺瘤性息肉:患者同时出现3个或更多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的风险也会增加。
3、腺瘤性息肉的形态:若腺瘤性息肉形态不规则、边缘呈现锯齿状,颜色变浅或有出血现象,癌变的风险也会增大。
总之,在发现腺瘤性息肉后,需要定期复查,进一步评估癌变的风险,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癌变的发生。
08肠息肉和肠癌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肠息肉和肠癌的症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下面是肠息肉和肠癌的主要症状和区别:
1、肠息肉的症状:大多数肠息肉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当息肉增大时,可能会出现肠胀气、便秘、排便时出血、便血等症状。
2、肠癌的症状:肠癌的症状可能会比肠息肉更明显,包括肚子疼痛或不适、腹泻或便秘、大便偏黑色,有时候会带有血丝、体重下降、疲乏等。
3、区别:肠息肉和肠癌的症状很相似,但是肠癌的症状可能会伴随着体重下降、疲乏等全身症状,而肠息肉通常不会引起这种症状。 此外,肠息肉一般不会转移或扩散,而癌细胞则可能转移至其他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要保持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肠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肠道问题。
09预防肠道息肉发生癌变需要多方面的措施:
1、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少食精细加工食品;少食脂肪和高糖食品。
2、坚持运动:每周进行3次以上的中强度运动,帮助肠道蠕动,规律排便。
3、戒烟限酒:控制烟酒的摄入量,减少肠道受到有害物质的刺激。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或便隐血试验等肠癌筛查。
5、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降低肠癌和肠息肉的风险。
6、注意减轻精神压力:过度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增加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健康习惯,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和癌变。如果已经确诊为肠息肉,应及时进行治疗和定期随访。

10肠镜检查是肠息肉的黄金手段吗?
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肠息肉最可靠的黄金手段之一。
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表面,及时发现和切除突出的息肉,减少其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
此外,肠镜检查还能够及时发现和诊断大肠癌、炎性肠病等肠道疾病,并对病灶进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和评级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
虽然肠镜检查操作比较繁琐,但是它的诊断值得信赖,对于人体健康的监测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11息肉切除后,为什么还会患上肠癌?肠息肉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息肉切除后,仍然有可能患上肠癌,这是因为有些肠息肉变异成了肠癌,是由于肠息肉除了其本身存在的肿瘤分化潜能外,还有各种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也有可能在肠息肉切除术后遗漏了一些息肉,最终发展成肠癌。
因此,除了及时切除肠息肉外,还应该定期进行肠癌筛查,如结肠镜、大便隐血等,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肠道问题。
至于肠息肉复查时间,一般建议切除后3-5年进行复查,此外,与个人的肠癌风险有关,包括年龄、家族史、肠息肉的形态、数量和大小等因素,如果有高危因素,就需要频繁进行肠镜检查和隐血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肠癌。

来源:向医生健康聊  向伦建,外科 医师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把肠息肉拖成肠癌!医生忠告:肠内长了息肉,身体会有3种异常
肠内若有息肉,大便常有几大变化!医生:别轻视!或存在癌变风险
查出息肉需要处理吗?这3种息肉可最好别忽视,还真会恶化成癌
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肠内若长了“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反应?
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如果肠内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