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合过去,孕育未来 | 托马斯·希伯尔精彩问答

最具深度的内在成长教育研究平台

让人生更丰满,Enrich your life

翻译、审校|Kate YANG

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焦虑与恐慌?我们要如何安住于自我,如何支持他人?

4月12日,托马斯·希伯尔老师为中国独家定制,由内外之间、北大汇丰商学院、笔记侠、更新学堂、奴隶社会、诺言社区、瀚博元哲、内外公益基金、内在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多平台直播《疫情时代:直面恐惧,寻回韧性》。

以下为直播中的问答部分:

▲点击观看直播回放

5632 字,阅读需要17分钟

Q
&
A

Q: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措手不及,比如脆弱、懦弱。而“直面恐惧 寻回韧性”是一生的修行。怎么利用疫情这次危机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更好的觉察并且认识自己?

托马斯·希伯尔:

让我们看一下恐惧”这个话题。

如同之前所说,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需要待在家长为我们划出的圆圈当中来保持安全。孩子会出于好奇就跑出去探索世界,这时候有陌生人闯进来了,这时候孩子会感到害怕,他就会跑回父母身边。

恐惧对于人类的进化而言,这是非常智慧的功能,孩子们因为恐惧才会跑回来,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成长过程中因为好奇而跑出去、因为恐惧而跑回来整个机制一直运行良好。但对于另一些成年人,他们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如此幸运,可能他们童年的时候,父母没有好好照看他们或是忽视、虐待、没有很好地回应他们。

我们现在在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的情绪是有起伏的波浪,我们是需要去经历这个情绪起伏的波浪,并且整合这些起起伏伏的。

所以我常说,被整合的历史就是当下,但是没有被整合的历史就永远停留在过去“过去”其实是我们神经系统当中没有被整合的能量。

所以,对于那些童年时期没有办法从父母身上找到安全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恐惧通过神经系统的紧张和压力被存储了起来。

那部分神经系统是如此让人不安、不舒服,就像在飞机上看到下面城市的灯光,突然城市的电力断了,整个城市陷入黑暗,我们的那部分神经系统也被黑暗所笼罩,但是,即使电断了,黑暗的区域仍然有活动在发生。

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呢?因为当我们经历危机的时候,很多情绪会通过压力的形式展现出来,但其实他们与当下真实的情境并无关系,他们是未被整合的过去留下的阴影。

很多涌现出来的恐惧就像我们眼前的迷雾,这就如同我们在迷雾当中驾驶,我们的很多恐惧是非常幼小的孩童时期的恐惧,与现在成人的躯体和年龄是不匹配的。如果我们不想再继续压抑那些恐惧的话,我们需要工具去消化过往的恐惧,真正把它们整合到当下。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要做的是更多把过往消化掉,这样才能真正保持当下临在的状态。

我常常会说,条件性反射(Reactvity)和有责任的回应(Responsibility)是有区别的。当我的孩子来到我的面前,我对TA很生气时,我是条件反射式地做出了生气的反应,而不是针对当下情况做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有责任的回应

这时候,孩子在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母,父母其实在以退行成了幼儿的状态来跟孩子对话。所以,当很多父母没有处在成熟的成年人的状态来回应孩子的时候,孩子常常会受到创伤。

在从基于力量等级制度的养育模式转变到基于关系的养育模式的过程中,基于关系和能力的养育模式,意味着我们作为父母活的时间更长、有更多的人生经历。作为父母的我们知道,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是不安全的,可能两岁的孩子就不知道这件事情。

同时,我的神经系统也经历过婴儿时期,因此当我用双手抱着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用一个婴儿的方式跟婴儿交谈,而不是用面对合作伙伴的方式对着孩子交谈。

想象一下,当你怀里抱着孩子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整个能量都完全变了。作为一个健康的好的父母,当你怀里抱着孩子你讲话的腔调、讲话的语速、讲话所有的方式都变了,与你跟你合作伙伴讲话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健康的家长,家长能够感受孩子的年龄并做出调整去回应孩子,但同时也能够保有他40岁年龄的成熟度。所以,在英文中,单词Responsibility责任,它的意思是说我们真正针对当下的情况去做出回应的能力。

在夫妻双方的争执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条件性的反应,只是对过往不断地循环重复。在有责任的回应当中,我们可以彼此倾听,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冲突。真正成熟的夫妻双方也是可以有争执的,但是在争执的同时可以关照到孩子,让孩子觉得安全。

但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受伤的部分,内在都会有情绪上不成熟的部分,这是没有问题的。就像在我刚刚上大学本科的时候还不知道工商管理硕士是干什么的,这是OK的。

但是,我是可以去学习的,作为一个家长,可能很多时候我的确没有办法对孩子做出有责任的回应,但重要的是我可以去学习、尝试做出有责任的回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如果我知道有什么不会做,我去学习如何去做这件事情。

同样的,全球性的疫情危机也会触发我们内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恐惧、压力。智慧意味着,我不需要期待自己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是我知道通过某种方式可以学会它。不论是作为商业上的领导者,还是作为一个伴侣、或是作为一个家长,当我们面对恐惧时意识到这些恐惧可能来源于过去,我们可以一起共同去学习、成长、变得成熟。

一句话总结一下,我们如何利用疫情带来的恐惧感更多的成长呢?首先,当我们感觉到恐惧的时候,通过深呼吸与我们的身体建立联结,去感知我们的身体是什么地方感觉到恐惧。

不要急于去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会让你更不舒服,只需要去感受。如果这个恐惧的感觉非常强烈,那么我们就需要向外寻求帮助,来帮我们疗愈我们的恐惧。通过一步一步的行动,我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去消化那些过往,真正整合到现在,我们也可以变得更加成熟,让我们的内在世界更宽广。

Q1:病毒让我们隔离在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不敢靠近彼此,如何利用病毒带给我们的机会缩短彼此的距离,而不是让我们因为恐惧而距离更远呢?这当中就包括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距离,很多国家都关闭了边界,我们要如何一起联合起来对抗病毒呢?这个就是跟病毒界限以及关系相关的问题。

Q2:在疫情期间对于有洁癖的人来说不能带孩子出门,唯恐病毒沾到孩子的身上,能否要让孩子在家不断向孩子强调疫情的影响?

托马斯·希伯尔:

非常感谢大家,这两个问题引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层面。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在用一些数字型的科技,从一个层面上来说,Kate和我相隔万里,而在另一个层面上,我完全可以感受到Kate的身体和情绪状态是怎样的。

一方面,我们的确需要遵守保持一定物理距离的社会规定。但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各种直播的技术软件,很多人在家办公的人,也会用视频会议、视频直播的方式,参与到公司的团队会议中,来保持和团队的联结。

如果我能够透过视频会议感知到Kate的身体和情绪状态,同样的,我也可以以视频会议的方式给客户做深度的咨询,我们之间真正的亲密感、亲近感,并不单单取决于空间物理距离的远近。

当下的情况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可能性,让我们训练自己,将互联网真正地吸收、内化到自己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当中。

我可以用我头脑中以及电脑屏幕上的视觉信息,只是把Kate当做电脑屏幕上的画面,然后觉得与Kate相隔甚远。但是,我也可以选择去全身心地感受Kate,我和Kate的距离更近了。因为在这个时候,我的神经系统是可以感受到Kate的神经系统的,反之亦是如此。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可以透过有觉察的关系来跨越物理空间的距离。当下的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也平衡了当下全球指数型的增长。

如果一棵树是健康的,她会长出许多健康的树叶,一个小婴儿要经历非常多的阶段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类。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和科技都有指数型的增长。但是,这些发展并没有真正被我们的身体吸收内化。当我们的容器不足以承载这些倾入的能量的时,这些能量会把容器消耗殆尽,会把整个自然环境消耗殆尽,也会把我们的身体消耗殆尽。

因为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认知中最贴近自然的部分,如果我的生活方式让我的身体消耗殆尽的话,这种生活方式就不能带来可持续的发展。疫情危机只是众多重大危机中的一个,气候危机已经在人类的家门口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时代,关系如此重要。因为关系就是相互依赖的科学,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数据交互沟通的科学,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迅速适应性的人类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当我感觉孤单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对孤独的感觉和感知。当我感觉被分割、被孤立隔绝的时候,其实是我内在有一个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它们只是我的感觉,而不代表我真的是孤单的、被隔绝的,它们只是我的感觉,而不是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我需要尊重我的感觉,更多地去感知孤单、隔绝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消化整合这个情绪,并且知道我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

下面针对刚刚幸福的葡萄问的那个问题:“是否要向孩子不断地强调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做一个反馈。

就像我刚刚所说的,孩子需要家长给出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指导。很多时候,孩子会以我们的指导作为他们行动的基石,所以,我们需要给出审慎的、合适的指导和建议,因为这些指导和建议是他们人生的基底以及意愿的基石。

但是,在我们传递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做出调整,将其调整成这个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所能消化和接收的方式。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如何用一种合适的、有创意的方式告诉我的孩子疫情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去恐吓他、让他觉得信息过载、难以承受?

我们本身的神经系统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功能:当我们手里抱着五岁的孩子并且用合适的方式与TA交谈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五岁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感知、处在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所以,非常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孩子这些影响,这样,我们才有一个时间让他们去消化,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和领悟我们所谈论的事情及其影响。

Q1:在你的讲座当中经常提到中国的“道”以及正念,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些了解的,非常感兴趣的想要知道,你觉得这些传统的中国智慧可以如何帮助我们面对当下的挑战呢?非常感谢。

Q2:什么是真正的当下临在?如何区别逃避现实与活在当下?

托马斯·希伯尔: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智慧传统对我们如何面对当下的情境,有非常巨大的帮助。

我对老子的《道德经》比较熟悉,在当中有很多如珍珠般宝贵且深刻的一些道理。它们对当下的情况、我们所面临的处境都会有很多启发。

除了中国的智慧传统,还有中医的精华。

我认为,中医对我们所说的西方医学是强有力的补充和支撑,如果我们不陷入非此即彼、这个好或者那个不好的这种比较当中,而是去收割汲取所有不同人类文明当中最有智慧的那一部分,在我的理解看来,就是依道而行,跟随着道的大流走。

我觉得,尤其在当下这个危机时代,这些深刻的智慧传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种危机时代,所有习惯性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已经被干扰和打乱了。这正是一个时机,让我们去叩问我们生活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除了当下看到的所有的医疗系统以及经济系统所遭受的痛苦、损失以及危机之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永远都可以是一个最好的时机,让我们去扪心自问,生活和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要追问的,不是如何才能回到熟悉的、已知的事物当中去?事实上,全球、整个世界已经改变了,我们要追问的,是我们将成为什么样、将去向何方?

除了刚刚提到的,当下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才能整合过去所有的恐惧、创伤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就像MIT的教授Otto Sharmer说的,我们也要意识到,当下也是一个时机,让我们从自然流现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可能性。

《道德经》中经常会说到,当下临在是如何孕育我们共同的未来。那么,如何真正地整合过去、进而由此孕育未来呢?

“当下”、“临在”或“活在当下”等等这些词常常被人们用来做一种逃避的借口,但是在很多智慧传统当中,“活在当在”或者“当下临在”并不是这个意思。就像禅宗中的“圆相”,我们的所有经历如果不能完成一个自我从无到有、再回归虚无的循环,就会不断以并不适合当下的身体感知、情绪、思绪的方式回归。

举个例子,一个男性是小男孩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侮辱,有很多耻辱感和羞耻感,在小男孩长大之后,可能会表现出一种避免或不让任何让他感觉尴尬或侮辱的情景产生的行为方式。

这个人可能会被公司的老板叫去谈话,比如老板只是对这个男性做的某些事情不太满意。但对那个男性而言,当时处理和面对的就不只是当下的情境和情绪了。

对于这个人而言,他是感到非常绝望的,因为他过往所有羞耻感的创伤重新被激发和涌现出来了,他在老板面前感受到了无比巨大的羞耻感和耻辱感。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男生之后的一个月感觉都很糟糕,他见到老板都是绕路走的。然而,同样的会面情景,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则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安住在当下临在,还有未整合的过去的话,其实,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并不只是当下的,还有很多过往的暂时未被照亮的阴影。

这就像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屏幕上已经有一个电影了,但是还有另一个电影同时投影在了上面。当过往的创伤被激发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内在体验会被放大,而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对当下情境的反应其实是没那么巨大的。

真正的当下临在,意味着我们真正去消化、整合过往那些跟当下情景没有任何关系的部分。因为,那些没有被消化的创伤经验,限制了我们的智慧与潜能、限制了我们未来的可能性。

所以,每当我感觉不好的时候,总是会梦想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其实这反映了我们逃避面对当下真实困难的倾向。这种逃避式的向往并不能把我们带往真正美好的未来,它只是帮我尝试缓解现在真实的困难。

但是,如果我真的处在一种深度的当下临在的状态当中,就像《道德经》中提到的,当下临在孕育着未来(《道德经》原文:道冲,而用之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用今天的话来阐述《道德经》,我们会说这就是创新、创造的能力。真正的当下、临在是我们所说的天才的状态。

我们为什么会说,一个处在真正的当下、临在的人是天才呢?比如,爱因斯坦,当他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数学和物理世界当中时,他就可以提出革命性的相对论——一个完全崭新的天才式的东西。

事实上,爱因斯坦并不是创造了相对论,他并不是特别喜欢数字,相反,他是真正对他在研究的事物非常投入、非常感兴趣,他与他感兴趣的事物高度一致、高度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全新的、天才式的理论才得以诞生。

所以,我们所说的那些处于临在状态的天才,其实是在向着“道”不断靠近,而他们的创造过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从无中生有的过程。

因而,真正的当下、临在、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去逃避真实的处境,而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索此时此刻的真实处境是什么

演 讲 嘉 宾

托马斯·希伯尔 先生


透明沟通®创始人

国际知名战略咨询公司咨询顾问督导

公益事业持续践行者

德国内在科学研究院创始人

集体创伤疗愈引领者

在疫情影响下,健康、就业、住房、教育等等压力扑面而来。是任由压力与焦虑淹没,还是自我麻痹逃避?

也许你还有第三种选择:

去觉察和判断压力的来源,随后顺着觉察的“沟渠”,辨识、疏导、转化压力。

托马斯·希伯尔老师在线课程——《14天内在调频与压力转换》,用系统性的理论、引导冥想、空灵人声, 伴你联结内在,转化压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聆听是最基本的冥想 | 专访托马斯·希伯尔
让父母内在的“儿童”成长,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儿童
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伤痕累累
影响幸福的最大因素,是关系
《生命·觉者》托马斯·希伯尔:为什么富有的人还是很害怕失去?
梁冬《生命 · 觉者》专访托马斯·希伯尔:《道德经》包含了生命的所有可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