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官敏感期——收官,攻城掠地

细节1:乱抓东西——体验手的功能

孩子在进入了动作敏感期中的手部敏感期时,特别喜欢黏糊糊的东西,孩子在用手抓的时候,手指灵活性与感觉系统都能得到锻炼。

孩子在1~1.5岁的时候,是将手和整个身体平衡联系起来的重要时期。而孩子之所以会去捏和抓那些细小的容易变形的东西,就是在发展自己小手的肌肉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在面对喜欢乱抓的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做到:

第一,给予孩子抓的自由。

给予孩子抓的自由,既是在帮助孩子认识世界,也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和手部灵活性的锻炼。

第二,为孩子提供可以抓的物品。

孩子喜欢抓黏黏的、软软的东西,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相应的物品,如果说香蕉、面条、奶酪、果酱等,会让孩子弄得满身都是,又不方便清洗。家长完全可以换一些柔软可以变形的玩具,只要保证时常清洗干净就好。

第三,陪着孩子一起玩抓东西的游戏。

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抓的游戏,父母一抓就变成了别的形状,然后孩子就会想要去抓,可是孩子的力量毕竟比不过大人,那么形状变化的就可能会很小。孩子为了能够成功地模仿父母,在以后的日子里,可能没事就会去抓一抓,进而让自己的手部力量得到很好的锻炼。

建议

小面团 训练目的:满足孩子想要抓东西的需求,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性与想象力。

训练方法:

1.准备两块相同的小面团。

2.一块面团交到孩子手中让其自由地抓,随意地捏。

3.妈妈将自己手中的面团捏成一个小动物或者变成正方形、三角形。

4.孩子在看到妈妈能够将面团变成某种形状之后就会开始尝试模仿。 5.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自由地将手中面团做成任何形状。

细节2:模仿——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敏感期解读

当孩子出现模仿行为的时候,就说明他们的心智已经发展到了领悟和掌握一种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刻。 宝宝们通过模仿将自己身体行为上的本能激发出来,并且最终成为自己的能力,模仿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动作的模仿、语言的模仿、气质的模仿,甚至是风格也可能会模仿。孩子的动作模仿大多是模仿自己熟悉的人,最多的就是父母,比如说父母做饭,他们也会做饭,父母扫地,他们也会扫地,这一个阶段可能会很长,也可能会很短。在这一时期,宝宝们看上去没有自我,但却是形成自我的关键。

在模仿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并且逐渐会懂得自我创造。面对喜欢模仿其他小朋友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到:

第一,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模仿行为。

模仿是一种了不起的成长模式,孩子通过模仿来完成自己的社会化。像故事中的妞妞之所以会去模仿豆豆,其实就是发觉自己在某个或者某些方面不成熟,做得不够好,而她认为豆豆做得非常好,比自己优秀,所以她才会去模仿。在孩子模仿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模仿行为。

第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

孩子通过模仿对方的一言一行,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能力。比如说故事中的妞妞模仿豆豆,在看到豆豆吃自己并不喜欢的菜时,她也会选择去吃,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就是一种非常棒的模仿行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或者选择邻居的时候也应该三思。

建议

纸飞机 训练目的:锻炼孩子双手的灵活性与控制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训练方法:

1.准备好一些废旧的纸张,作为叠纸飞机的原料。

2.父母叠一简单的纸飞机,然后丢出去,吸引孩子的兴趣。

3.让孩子自己尝试叠一只,和父母比赛谁的纸飞机飞得更远。

4.鼓励和引导孩子去改进飞机,让飞机飞得更远。

细节2:经常打人——吸引别人的注意

孩子在进入感官敏感期之后,打人是其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表现。一般孩子在9个月大的时候,手部的功能会突然出现巨大的发展,手腕与上臂的控制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这个时候,孩子打人其实就是在对手臂肌肉进行锻炼。同时,孩子打人可能是因为他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是想要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可能是太过兴奋而控制不住肢体。

孩子打人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并不是孩子有暴力的倾向。面对喜欢打人的孩子,父母应该:

第一,不要对孩子打人的行为太过敏感。

父母绝对不要对孩子打人的行为表现得太过敏感,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打人就对孩子严厉管教,那么孩子就会发现自己打人,能够赢得父母更多的关注,这会在无意之中助长孩子打人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原本并无恶意的打人行为就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要注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

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学会走路之后,就不会像以前孩子那样关注孩子了,不会再注意孩子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和每个细节。孩子不论什么时候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却突然减少,会让孩子在心底困惑,父母是不是不再爱自己了,不再关注自己了?于是他们就会出现打人的行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赢得父母更多的关注。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关注孩子,告诉孩子自己的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想着通过打人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了。

第三,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孩子打人可能是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可能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是因为肌肉控制能力的不足,原本想要摸摸别人的孩子可能就会变成打人,所以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比如说告诉孩子,爱别人可以牵别人的手,可以亲亲别人,这样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出现打人的情况。

第四,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学者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发现父母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带有攻击性,会加重孩子内心的不安,他会更加着急地想要向父母解释,手部动作会激烈,于是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发现孩子打人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根据孩子的表情替孩子将想法说出来,这样孩子就会放松,就不会想着通过手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第五,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坏榜样。

父母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平日里是不是出现过打人的行为,比如说打过孩子,或者夫妻之间打过架。父母绝对不能够忽视这些小细节,更加不要以为孩子太小根本什么都不知道,父母要清楚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在他身上得到反映。

建议

猜词语 训练目的:帮助孩子学会通过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思,锻炼孩子的肢体语言。

训练方法:1.爸爸做动作,妈妈猜词语。

2.爸爸可以做生气的动作,比如说睁大眼、喘粗气,还可以做睡觉的动作,让妈妈来猜。

3.让孩子做动作,父母一起来猜。

4.父母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由父母进行动作表演,孩子猜词语。

5.在这个游戏中,父母最好能够准备一些日常的词语。

细节3:绘画——表达自我的方式

通常来说,4~5岁是孩子的绘画敏感期,这个时间通常会持续1个月到1年不等。在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会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想画就画。就像故事中的凡凡一样,他绘画是不分地点的,但是妈妈却认为他是在捣乱而强行扼杀了他的绘画敏感期。进入绘画敏感期的孩子根本就不需要父母去教他们应该怎么画,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画,当然出来的作品很可能和凡凡一样,除了他自己谁都看不懂,但是这正是孩子随心所欲作画的体现,我们不能够要求一个没有半点绘画专业知识的孩子作出一副像模像样的画来。

曾经有教育专家提出:一个孩子如果在6岁之前都没有拿过画笔,那么他的绘画天赋很有可能会从此彻底消失。事情也许不会像这位教育专家所说的那样绝对,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在绘画敏感期得到过锻炼的孩子的绘画能力确实要比没有得到过锻炼的孩子要强许多。面对处于绘画敏感期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去干涉孩子,不要像凡凡的妈妈那样因为孩子四处乱画就去批评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够快乐地享受绘画的乐趣,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如果父母实在不想要孩子在墙上和门上乱画,可以直接在所有的地方都贴上可以揭下来的壁纸,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孩子乱画的愿望和想法,也能够保证家里的墙壁、柜子免遭破坏。父母需要记住,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只小鸟,只有给予了自由,他才能够自由地飞翔,才能够保证孩子绘画的激情不会消失。

第二,不要担心孩子太过痴迷会伤身体。

我们说过孩子如果进入了绘画敏感期,可能会因为痴迷而忘记吃饭,甚至是不肯睡觉。因此,很多父母就会担心,这样的话,孩子的身体受得了吗?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激情和热情是成人难以想象的,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并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激情和热情是学习一种知识的关键,所以父母面临的选择有两个,要么是打断孩子的学习激情,要么是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激情。

第三,清楚孩子绘画的四个不同阶段。

研究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孩子的痴迷绘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阶段一:胡乱画。大多数孩子在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就会画,但是这个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更多是集中在手里的笔上,而不是画出来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完全是在乱画。

  • 阶段二:真正绘画。孩子在两岁多一点的时候才正式进入真正绘画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们往往会像凡凡一样,画出来的东西是一些成人无法理解的抽象的,但是这其中却蕴含了孩子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画作之所以会抽象完全是因为他们认知能力非常有限。

  • 阶段三:学习形状。在进入真正绘画的阶段之后孩子们就会逐渐掌握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说圆形、三角形等,但是他们只关心画出来的东西,并不在意细节的问题,所以孩子很可能会画一个圆形的人。父母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作品,甚至妄加评论,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绘画热情。

  • 阶段四:注重细节表达。通常孩子是在4.5岁之后才开始关注细节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画出来的人才有完整的肢体和清晰的五官,在6岁之后孩子们基本上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观察到的东西画出来。

第四,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但是不要将成人的绘画理论强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因为本身认知能力的限制,画出来的东西在成人看来都是难以入眼的。即使是这样,父母依然要保证孩子绘画的自由,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稍加指点。比如说孩子不大注重细节的问题,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接触观察事物。不要看到孩子喜欢绘画就着急把孩子送到各种学习班去,让孩子过早接触一些理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处于绘画敏感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是自由,而不是中规中矩。

建议

玻璃画廊 训练目的:让孩子学会观察,增强孩子学习绘画的兴趣。

训练方法:

1.在冬天的早晨,带着孩子来到窗边,将玻璃上的窗花或者水汽作为画板。

2.可以先给孩子做一个示范,画出一个图案。

3.引导孩子观察窗花的形状,并且鼓励孩子用手触摸窗花或者水汽,看到自己小手在窗户上写出了字或者画出了画,孩子会非常兴奋。

4.让孩子自由地在窗户上绘画。

5.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安全。

细节4:音乐天赋——每个孩子都拥有的

细节小故事 芳芳今年4岁,她特别喜欢音乐,但是家里没有钢琴,也没有电子琴,可是芳芳却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用暖气片当钢琴。在幼儿园的时候,她特别喜欢听老师弹琴,并且非常注意老师是如何弹奏的,有时候会因为听琴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在听老师弹琴的那段时间里,芳芳学会了很多简单的曲子,她将老师的琴谱借到家里,在暖气片上有模有样地弹了起来,一边弹一边唱,能够连续唱一个多小时呢。在4个多月之后,芳芳就不再像以前一样每天都练琴了,但是她的乐感和节奏感却是所有老师公认的好。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音乐天赋,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孩子的身体会出现自然地反应。但是孩子对于音乐优美与否并不敏感,只对节奏的变化极其敏感。所以在孩子音乐敏感期的早期,父母应该尤其注意孩子的节奏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学会用心和身体去感觉和认知音乐,并且形成最初的音乐概念。在这期间,孩子还会加入一些自己的创造,比如说故事中的芳芳在没有钢琴的前提下就使用了暖气片作为替代品,来满足自己对于音乐的追求。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展现自我,来培养自己的气质。面对喜欢音乐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到:

第一,给予孩子学习音乐的自由。

当孩子进入音乐敏感期之后,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充分学习音乐的自由。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听到音乐就会扭来扭去是有音乐天赋的表现,这种想法其实并不准确,孩子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去舞动,其实只能够说明孩子对节奏是有反应的。可是,对于父母来说,最大的责任就是将孩子潜藏的音乐天赋激发出来,而最合理的方式就是给予孩子充分学习音乐的自由,让孩子尽情去发挥自己的音乐天分。

第二,给孩子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

父母的引导不同,孩子的起点就不同,如果父母给予孩子选择的是经典音乐,那么孩子的起点相对来说则要高一些,如果父母给孩子选择的是儿歌或者是其他通俗歌曲,孩子的起点就会低一点。所以,父母在发现孩子进入音乐敏感期之后,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播放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给孩子一个高的起点。

第三,认清孩子学习音乐的不同阶段。

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喜欢节奏,在两岁左右的时候能够把握节奏,在3~4岁的时候开始喜欢简单的音律。5~6岁的时候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且能够理解音乐的内涵。7~8岁的时候,孩子就能够体验到音乐之中的情感。父母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为孩子寻找适合的音乐,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感受能力。

第四,陪着孩子一起进行音乐表演。

进入音乐敏感期也是一样,孩子们会主动学习音乐,在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进行音乐表演。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在进行音乐表演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做主角,也就是说孩子是那朵娇艳的花,而父母只是陪衬的绿叶。这样不仅有利于树立孩子学习音乐的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家庭音乐表演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演,可以演奏乐器,也可以边唱边跳。同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与表扬。

建议

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训练目的:增强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乐感。

训练方法:

1.为孩子准备几段节奏比较明显,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同的歌曲。

2.选择一块宽敞的地方作为场地,父母和孩子手拉手结成一个圈。

3.播放音乐,让孩子跟随着音乐去舞动。

4.这个游戏还可以选择在公园的草地上,由妈妈哼着节奏,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孩子集体活动的兴趣。

细节5:沙子或者水——感官综合探索世界

处于手敏感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抓东西,尤其是对于柔软的、细腻的东西,他们都是爱不释手。而沙子和水正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孩子们只要找到机会就会玩沙子或者水,这个时候,他们的眼中只有沙子和水,即使再好玩的玩具,再有意思的游戏也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父母前来阻止,他们就会竭力反抗,说什么也要玩沙子和水。

教育专家指出,能够变化的玩具对于孩子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但是人们所制造的玩具顶多就那么几种玩法,远远无法和大自然提供的沙子和水相提并论。水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沙子既能够像水一样流动,又能够堆砌成型。沙子变换无穷却又能够被孩子所掌握,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能够满足孩子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需求。在孩子玩沙和玩水期间,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孩子玩沙和玩水的行为。

专家指出,孩子喜欢玩沙和玩水,更加喜欢将水和沙子放在一起玩,所以当父母带着孩子到湖边和海边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被沙子和水所吸引。沙子和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就是成人也喜欢到光着脚站在沙滩上,感受那海浪的亲吻与沙子的细腻。成人都是如此喜爱沙子和水,更何况处于感官敏感期的孩子们呢。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要因为担心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是担心孩子感冒就禁止孩子去玩沙和玩水,相比于孩子心智的发展,衣服脏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如果孩子玩尿,父母不要大惊小怪。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玩尿的现象,尤其是当孩子把尿尿在土里时,他们就会用尿和泥,然后会非常专注地玩着尿和泥,很多父母看到这样的情况总是二话不说就把孩子拉回家好好地洗漱一番。其实,对于孩子玩尿的行为,父母没有必要反应那么大,儿童的尿是安全的,中医还有用童子尿治病的呢。孩子之所以会玩尿其实和他们喜欢玩水是一样的,这也是他们在探索,他们好奇自己身体出来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父母随意打断孩子的玩耍行为,就可能会让孩子做事不够专注,还会破坏孩子成长的机会,所以父母不要因为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去打扰孩子的行为。

第三,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

父母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在玩沙和玩水的时候非常专注,只要没有人打扰,他们能够玩上好几个小时。父母要做的就是不去打扰他们,这样孩子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专注的精神。

建议

投球 训练目的:锻炼孩子手腕灵活性,提高孩子手眼的协调能力。

训练方法:

1.父母可以将洗衣机包装箱这种比较大的废旧盒子拿来,画上一个小丑的五官,一定要夸张,确保挖出来的洞大小不一。

2.将小丑的嘴巴、眼睛和帽子剪成一个个的洞,洞沿涂上鲜艳的颜色,给孩子准备一些小球,让孩子将这些球投进孔洞里。

3.在开始的时候,要引导孩子投最大的孔,然后再练习比较小的孔。

4.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准备的球一定不要过于坚硬,避免孩子失误损坏家里的物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话你一定对孩子说过....
通过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孩子有没有教养?
宝宝早教11条细节不能放过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开发孩子智力绝不能忽略的八个细节
儿童教育的最大问题:老师不敢管,家长舍不得管,外人不能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