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古代中国,如何防止官员冒名顶替?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1251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历史提问

在古代中国,如何防止官员冒名顶替?



答:说起官员冒名顶替这事,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其实并不罕见。

典型的一桩,是明末清初学者徐芳《雷州盗记》里的记载:明末崇祯年间,一伙强盗劫杀了赴任的雷州太守,然后假模三道冒充太守去雷州上任,竟然把民不聊生的雷州,治理得国泰民安。以至于后来东窗事发,强盗们被绳之以法后,雷州百姓们还在深深怀念,这些做官比“真官”还要好的强盗们,年年香火祭奠。如此奇葩情节,也是明末崇祯年间,吏治腐败的生动写照。

不过放在古代大多数年头里,冒名顶替官员,从来都不是件容易事。在历朝历代精心设计的技术手段下,确保官员们能够验明正身。比如下面这几样。

一、发委任状

委任状,即官员上任时的授官凭证,古代叫做“告身”,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官员经过审查合格后,会拿到一张盖有“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文书,然后才可以走马上任。

唐代的时候,“告身”文书都是以金花五色绫纸制成,宋代时变成了丝织的花绫,明清的花绫“告身”图案更精美。到官员离任时,还要在“告身”上盖印注销,意义十分严肃。

不过,就是这么严肃的“告身”,也有不靠谱的时候。比如唐朝中后期时,国家冗官成堆,卖官鬻爵成了普遍现象,原本需要严格审核的“告身”,花点钱就可以轻松买到。基本都是买个空“告身”,想当什么官,自己就能往上填。

倒卖“告身”也成了火热买卖,以《新唐书》记载,不单元稹等贪官们发过横财,有时缺钱的唐朝政府,也大模大样卖“告身”凑钱。曾经强盛无比的大唐,就在这“火热交易”里,走向衰败的不归路。

而比起这有时可以胡乱填的“告身”来,另一种方法,却是决不能胡乱填写:发身份证。

二、发身份证

在隋唐年间,官员们有了标识身份的“身份证”:鱼符。

这种“身份证”,三品以上官员用的是金制,三品至五品官员用银制,五品以下官员用铜制。上面写有官员的姓名品级,因形状类似鱼,因此也叫“鱼符”。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换成了金龟形状,于是又叫做“金龟符”。现代女子相亲时常调侃的“找金龟婿”,就是来自于此。

发展到明代时,这种别致的“鱼符”,又变成了“牙牌”,这是用象牙或金属制成的牌子,刻有官员的姓名籍贯职务。平日挂在腰间。而且这种“牙牌”,不止是官员的“身份证”,以明朝人陆容的形容说“无论贵贱皆悬牌”,堪称明代通用的身份标识。

三、戴帽珠

清朝人做官,常被戏称为“戴红顶子”,但事实上,这“红顶子”并非随便哪个官员都能戴,区分官员的身份,恰要看官帽上的帽珠。

以清朝的礼制,八品以下官帽上的珠子,都是镂花金顶,七品珠子才用金制,然后六品是贝壳珠,五品是水晶珠,四品是青晶珠,三品是蓝宝石珠,二品是珊瑚珠,只有一品官员,才可以佩戴红宝石珠,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红顶子”。某些清代题材电视剧里,那些“给你个三品红顶子”之类的台词,都是属于与史不符。

换句话说,在清朝区别官员身份,只要看他们官帽上的珠子就行。不过到了清末时也例外,内忧外患的清王朝,也把帽珠拿出来卖。好些无官职的富商地主们,咬咬牙就能买个一品“红顶子”,然后大摇大摆地在民间招摇。所谓“红顶商人”之类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好物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官员帽子顶上的珠子颜色分类
清朝官帽上的珠子非常珍贵,数百年后的今天,它们价值多少?
刘洪顶替陈光蕊上任,18年为何无人拆穿?你看他上任时说了什么
宋朝官帽上两边的长翅 原来是起这个作用的
在古代身份如何确认?与大家说说古时候的身份证!
宋朝官帽上的两根长翅(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