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画家吴蓬笔下的濮院十座古庵




濮院十座古庵

◎吴  蓬

▲梧桐庵

▲西寺

▲香芝庵


▲水木庵

▲水月庵

▲顺济庵

▲白云庵

▲大悲庵

▲集秀庵

▲梅泾庵



【作者简介】吴蓬,字稚农,又字抱虹,室名白雪斋、蓬岚阁。祖籍徽州,浙江嘉兴人,一九四一年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现居北京。当代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书画教育家。著有《白雪斋画学丛书》《芥子园画谱·吴蓬临本》《砚田耕耘录》《甲骨文书法》《白雪斋兰谱》《白雪斋石谱》《五行品味图鉴》《笔墨图说》《速写艺术》《东方审美词汇集萃》《蓬岚阁画谱》《芥子园画魂》《吴蓬画集》(大红袍)等著作数十种。近十余年来,常在中央书画频道及中国教育电视台作国画讲座。现为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书画频道特聘教授。

人物志·吴蓬

(三)


那天,在君匋艺术院的浮碧小筑,吴蓬先生说起濮院老底子的古庵时,拍案称赞道:“濮院的庵名,都很文雅,而且有文化内涵。如集秀庵、香芝庵、白云庵等等,都是大美之名,那里居住着美好的、超尘脱俗的女子。”

后来,我一直在回想濮院的庵名,与吴蓬一样充满了神往之情。濮院古人对每一座桥、每一座庙、每一座庵的命名,确实都有古风雅意,而不见浮躁粗鄙。如“集秀”之名,秀乃俊秀、秀丽、秀美之意,是最美好的代名词。

经过翻阅濮院旧志,方知濮院的历史上庵堂众多,遍及城乡。如清康乾年间沈廷瑞所撰之《东畬杂记》,他所记录的庵堂有三十多座。他写道:“镇上尼庵皆富家所置,谓之‘家庵’。如:施庵、黄庵、罗庵、冯庵、金庵、陆庵皆是。每庵皆有田产,尼众率课桑养蚕勤女红,以给衣食。”比丘尼一边修行,一边劳作,做到衣食自给。

庵中集聚了许多决绝尘缘的比丘尼,有奇女、美女、烈女,当然还有怨女、苦女,遁入空门的她们,潜心修行。

西寺,本名“福寿禅寺”,兴建于元代,虽以寺名,住持却是个生而异禀的女子,她就是濮文鉴。这个生于濮氏巨族的女子,少女时代就断荤戒秽,潜心修读比丘尼教,青灯古卷,习法守戒。十七岁至语溪广福寺出家修行,尔后,在住持福禅师的推荐下,上西天目山拜中峰明本高僧为师。

濮文鉴学成归里后,倾其所有,在故居旁兴建佛刹。之所以建寺在家的附近,目的是既不误修行悟禅、又可以孝奉母亲。

寺院建成后,濮文鉴上书请于朝,赐名“福寿禅寺”。因为东有濮鉴创设的福善寺,所以大家都把福寿寺称为“西寺”。

秀外慧中的濮文鉴自号“古心”,每天率领一班信徒,精修佛业。只要有空闲,就回家探视母亲,尽一片孝心。

古心禅师在福寿寺潜心修行十年期间,与当世名士赵孟頫、曹鉴的交往,留下了许多佳话。如在元至治元年(1321),时年三十二岁的古心禅师兴致勃勃地与元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赵孟頫一起为濮鉴次孙的婚姻做起了媒人。

而官至礼部尚书的曹鉴,是元代著名的廉吏。古心禅师的师父福禅师在广福寺圆寂后,身为弟子的她得知曹鉴前往大都(北京)赴任集贤侍讲学士时途经语溪,便坐上轿子,赶往曹鉴泊舟之处,恳请曹鉴为她的师父作塔铭,曹鉴未允,但从此结识了这个“语次从容”的古心禅师。

福禅师圆寂后,当地民众、施主联名具状,诚请古心禅师前往语溪住持广福寺。在七年时间里,古心禅师坚守“清规净约,历七年如一日”。

元至顺元年(1330)七月初,古心禅师忽然染病,归来福寿寺,至七月十六日怡然往生。弟子如净遵从师父之命,三年之后,将师父的遗骨分葬于广福寺与福寿寺,并致信曹鉴请铭。这一回,曹鉴没有拒绝,有感于心,写下了《古心禅师半葬塔铭》,盛赞古心禅师的“炯炯古心,质柔志刚。”

如果说古心禅师修行得道,善终圆寂,令人感佩,那么烈尼妙圆之刚烈赴死,则让人憾惜不已。

旧时,镇上有座发光庵,俗名新陆庵,原为明代陆堦宅。陆堦,字允升,号吉庵,明万历丙子(四年,1576)乡试中举,授河南罗山县教谕,后擢任南直隶石埭知县。陆公殁后,夫人项氏舍宅为庵,一直至清代,成为比丘尼修行之地。

妙圆是庵中的一个女尼,年少而貌美。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镇上有个恶少陆安,经常前去庵中挑逗眉清目秀的妙圆,而妙圆只能选择沉默与躲避。陆安因为淫秽之念不能得逞,便冒称施主,侮辱尼庵住持,必欲得到妙圆而方甘心。

有一天,陆安率了一群恶少前往新陆庵,妙圆得知后,为了保节洁身,当即自经而死。住持满怀悲痛地把妙圆安葬在庵西的桑地上。

刚烈赴死的妙圆,令濮川百姓万分震惊,无不唾弃恶少、怀念妙圆。秀才沈懋德(号归锄)的《旌烈记传奇》记录了妙圆其事。

清咸丰(1851~1861)初,明经岳洙传(号古香)援例请旌,朝廷准予旌典,附祀节孝祠。同治十二年(1873),里人在妙圆墓冢立了一块碑,上书:“烈尼妙圆之墓”。

清代诗人沈涛在《幽湖百咏》中深情地颂扬了妙圆的坚贞节操:


陆公祠旁发光庵,香火因缘共佛参。

鹿女贞魂遗碧血,桑花满地葬优昙。


历史上的比丘尼,无论平凡,还是传奇,无论是空谷幽兰,还是水木清华,皆已化归尘土,无迹可寻。只有极少数的修行女杰,她们动人的事迹流传于世。

时过境迁之后的今天,濮院所有的庵早已湮灭了。

而在画家吴蓬的笔下,再现了濮院的十座古庵。

临画寄情,追思古人,忽闻忧柔的叹息,从历史深处传来。

原来,从前的一切从未走远。那一座座古庵,那一个个修行的女子,那世代相传的故事,已深深地融入在古镇的历史文化中,永不消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茶去
众说《人文濮院》,弘扬古镇文化
南宋无准师范禅师大字墨迹
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师
吴蓬临《芥子园画谱》第三册之《增广名家画谱》(1)
公案 | 谁知道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