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宫里的“高跟鞋”

    喜欢看清宫剧的人对后宫女性脚上穿的高底鞋一定不陌生,看着女子们踩着高高的鞋子还能够健步如飞地跑来跑去,不能不佩服她们脚下的“功夫”。这样一个奇怪的鞋式,使清代宫廷服饰与其他朝代的宫廷服饰相比,有了截然不同的特点。那么,这种鞋究竟叫什么呢?到底有多高呢? 

    古代女性的小脚称为“三寸金莲”,这种极端的审美最早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说,南唐后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缅于声色犬马,一位妃嫔为得到李煜的宠幸,用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以完成一种在金莲高台上跳动的舞蹈。此后,这位妃嫔为了能够保持这种绝技,维持李后主对她的宠幸,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此例一出,人们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市井。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莲小脚已经与洛阳艳丽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元代时,如果女性不裹脚,就会被视为奇耻大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就是因为有一双大脚而受尽嘲笑。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还未入关,太宗皇太极就于崇德三年(1638年)谕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后孝庄皇太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这是对满族女子缠足的最严厉惩罚。顺治十七年(1660年)下诏,要求普天下女子不再缠足,却终因积习难改,后取消禁令。但对八旗女子却从未开禁,道光皇帝还于十八年(1838年)重申禁令。

   大清入主中原后,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裙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满族女性穿的高底鞋的起源还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作得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一种说法是,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耻、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记住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

    满族妇女在穿着旗装时,通常会搭配旗式坤鞋。这里所说的旗式坤鞋可分数种,一种高寸许,前后微缺,名为“寸底鞋”。还有一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高底鞋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故而称“花盆底”;另一种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所以得名“马蹄底”。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到10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

    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清朝灭亡后,对满族女子的缠足禁令已成废纸一张,满族女子为了生计,主要是与汉族通婚的需要,模仿汉族女子缠足,不过此时缠足之风已是强弩之末了。

  葛忠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女人的脚总是很受伤,躲不过的三寸金莲与高底旗鞋
揭秘清代宫女为何要穿“高跟鞋”?
清代宫中女子穿什么鞋?清宫剧骗了我们很多年
老照片:晚清满人女子真实形象,与清宫剧差别大,看到图7笑喷
清宫戏里,“花盆底”满屏飞,不太对哦
清朝后宫的妃嫔,为何爱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