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邹王番:纸短情长,小人物的书信——评《素锦的香港往事》

文 | 邹王番作者投稿

学人简介:邹王番,男,文化交涉学博士,现任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非常勤研究员、文学部非常勤讲师,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学与研究。

中华书局于2023年7月出版了百合老师著的《素锦的香港往事》,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长。谨以读者的视角试做述评,希望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事实上,如果说原始信件是一次文献,经由百合老师之手呈现出的故事为二次文献,那这篇书评又加入了我个人的思考和价值倾向,已经演变为三次文献了。若是想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恐怕还需要自己亲自读一读这本书,甚至有机会见到百合老师或是这套书信的收藏者刘涛先生,当面一睹这些信件的真容。

首先要感谢收藏家刘涛先生,若不是刘先生慧眼识珠,恐怕素锦、素美姐妹俩长达20年,共计400余封书信就要永远沉寂下去了。其次实在佩服作者百合老师的构思和文笔,从60余万字的原始信件中爬梳,采用精巧的布局、晓畅的文笔,用10余万字的篇幅,将素锦在港生活的20年生动而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可谓不妙。简单来说,素锦的丈夫章文勋不辞而别,留下素锦和年幼的3个孩子在上海。苦等几年后无果的素锦于1956年毅然决然踏上赴港寻夫、讨要说法之路。原以为十天半月即可回来,没想到这一去就是20年,自此分隔两地。3个孩子则跟随姨妈素美、姨夫临轩长大。

1956年的香港街头

我们知道,信件采用的是第二人称,当双方无法见面时,在线上通讯还未普及的时代,信件无疑是不二选择。第二人称读来情真意切,仿佛对方就在面前促膝长谈。然而要改写为一个完整的故事,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视角,将第二人称转为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可以更为立体多元地呈现每一个人物丰富而多彩的内心世界。百合老师采用时间轴的方式纵向推进,从1956年素锦踏上香港直到1976年最后一封信。按照时间推移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感受到光阴的流逝,也更好地厘清所有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时间轴主视角之外,百合老师亦巧妙采用插叙的方式,将某些发生在后面的用以补充的片段精巧地缀在其中,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这一步十分困难,如若没有对这洋洋洒洒60余万字的熟稔,是断无法做到的。

囿于篇幅,此处仅举一例。第33页,在描写1958年素锦在其小姑姑家中所受委屈时,百合老师指出:真实细节应该在另一封已经遗失的信件里描述过。紧接着,百合老师援引了1974年素美写给姐姐的信,说:“58年6月1日,你曾写信给我,诉说了住在小娘娘家中的内(心)积郁,我们当时听了内心难过非凡……”我们看到,从1958年到1974年,期间整整隔了16年。在讲述1958年的事情穿插进1974年的信件,这需要百合老师对所有信件都烂熟于心,然后再加以编织,如织网般将相应的部分连缀起来。单从这一处便可窥知百合老师所下功夫之大,写作该书的艰辛也可见一斑。

纵然有60余万字的原始信件,这些好比做菜时的原料,若想烹制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这里面,关键就看作者如何再加工。我们看到,一方面,百合老师忠实于原始信件,关键之处全部采用直接引用,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情景,避免错漏。另一方面,百合老师也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百合老师对于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的信手拈来。《红楼梦》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百合老师巧妙地借用其中的典故,可以说为整本书增色不少。此处试举几例。第28页,素锦小姑姑的生日是大年初一,百合老师写道:“与《红楼梦》里做了皇妃的元春的生日是同一天,怪不得那么命好——而且,她的名字也叫'元春’,可知给她起名字的人熟读红楼”,而当写到素锦小女儿生日时,百合老师则这样写道:“素锦小女儿小芬(囡囡)的生日是七月初七,和《红楼梦》里的巧姐是同一天生日”。第75页写到素美这个养母难当时,百合老师评论道:“不管教不负责任,一管教人家就记恨,好像《红楼梦》里宝钗劝平儿那句'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真是怎么都不是。”借用红楼梦中的典故,将素美养母难当的两难局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再如第91页,在描写素锦的丈夫章文勋不愿前往素锦小姑姑的生日礼时,如此写道:“就像《红楼梦》里凤姐过年张罗请客时,那些嫉富愧贫而拒绝露面的族人亲戚。”

除《红楼梦》,对于历史上的一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百合老师亦会精巧地嵌入,读者可以顺便学习历史知识,可谓一箭双雕。例如第24页,当谈及素锦工作状况时,百合老师加入了“男女同工同酬”的部分,讲述了在申纪兰多次抗争呼吁下,全体社员同意“男女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原则的历史事件。如果是正在读中学学习历史的中学生朋友们甚至更小的小读者们阅读,是极佳的历史学习机会。

香港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俊义老师对本书的评价颇高,对本书的编辑马燕老师直言:“有机会一定推荐给影视公司。”作为一名从事香港史研究的专业学者,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就我个人的认识,本书难能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小人物间的书信,若把握不好改写尺度,极容易变成流水账式的喃喃自语抑或鸡零狗碎。而处理得当,则可以把小人物的命运巧妙地嵌入到大的时代背景中。今年暑期,受台风影响,多地降雨量骤增。而关于台风,素锦亦在信件中提及,例如1962年8月31日晚的“温黛台风”,可谓一代香港人的恐怖回忆。在本书64页,素锦写与素美的信件中,素锦以个人视角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台风。素锦如此写道:“我整晚没有睡,因风向西北,我的房间也是向西北,所以晚上的窗户震震发响,像将窗子也吹去,整个大厦都震动。我住的是八楼,很高,对面房子很低,所以更加临空,风力更大,结果是二块玻璃被风吸去,百页(叶)窗也被吹落……”。可以说,通过素锦的描写,对于我们了解香港的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本书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60年代香港水荒,1963年中央果断决定建造“东深供水工程”、上海知识青年去新疆参加开发建设、1965年银行危机事件等都有描述,可以使读者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历史。

淡淡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网络时代,触手可及的微信、QQ、邮件等,早已让书信这种联络方式被多数人遗忘。作为一名书信和明信片爱好者,却总被素锦前往邮局寄信、寄东西时的场景所打动。在电话都不普及的时代,邮局承载的就是这样一份牵挂。例如当我读到1970年素锦给素美寄立体明信片时,我想,也不知道那时的立体明信片是什么样子的。在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有时我依然会选择传统的书信、明信片等方式。我绝非否定微信、邮件等形式,我们总不能与时代脱节,如孤岛般生活。但不可否认,车马慢的书信,却也可能带给我们惊喜。比如今年4、5月,新华社、报日人民等主流媒体报道了云南昭通消防员邹存涛奶茶救人的动人事迹,媒体称之为“奶茶涛”,我读后十分受触动。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他的线上联系方式。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突然想到:何不试试原始的书信方式,给他写一封信,没准儿就能联系上!后来我提笔写了一封信,想看看能否得到回音。让我惊喜万分的是,信寄出1个多月后,收到了存涛的回音。看,即使是网络时代,传统的书信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纸短情长,鸿雁传书,鱼传尺素。诗圣杜甫也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封书信,承载了太多东西。如果你也对书信感兴趣,请千万不要错过百合老师的这本《素锦的香港往事》,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张手写的信笺,有着纸短情长的眷恋
旧信札丨天地间是否有我立身之地
基本礼仪之书信
全球化商用英语书信大全
珍贵的书信
书信几行,纸短情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