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辛亥革命前的十年,启蒙运动的浪潮如何席卷中国社会?

辛亥命》电影海报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在集中关注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辛亥革命是旧社会一连串改革的最高峰,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与里程碑,但它并非与旧王朝分裂而孤立存在,反而恰恰是在此前经过了漫长的酝酿期。《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这本书就将研究视野聚焦到了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间。
作者李孝悌先生借用十八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这个词汇或“启蒙”这个观念来指称发生在清末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运动,因为两者在一些基本诉求、论旨和流向上有相似之处,更是因为意为“开启蒙昧”的“启蒙”观念自先秦以来就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在20世纪初依然被广泛使用。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11、12页。下面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为何将这场运动的时间起点定为1901年?作者李孝悌先生认为,启蒙运动最初和最主要的原动力是义和团所带来的刺激。自1901年起,白话报刊数量开始显著增加,次年《大公报》创刊,大量出现戏曲、阅报社、讲报、宣讲、演说乃至各种各样的汉字改革方案以及识字学堂等(第6、7页),启蒙思想的下沉提供了重要媒介,上、下层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些媒介中达到了空前的繁盛。
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惨败,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写的《上清帝第二书》中说“尝考泰西之所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李孝悌先生认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启蒙运动便始于此。随后,康有为、严复等走在时代前端的思想家深刻认识到“开民智”的重要性,随着新式报纸、学堂等媒介的大量出现,一般“有识之士”也逐渐深感于“无知愚民”几乎招致亡国的惨剧,纷纷筹谋对策,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民众启蒙运动(第12、13、14页)。
作者李孝悌先生在序言中提到:“我原本希望能对运动的组织层面作更有系统的分析,但一方面因为资料选取散布全国,另一方面因为运动的性质在开始时有相当强的自发性,组织运作的痕迹也不那么明显,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不是有系统、有层级的社会组织分布,而是文化传播媒介和形式的层级性分布。”因此,《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的主体部分从白话报刊与宣传品,阅报社,宣讲、讲报与演说,戏曲这四个维度编排章节,从相对松散且新奇的角度串联勾画出一个时代动向的基本风貌。(如果有想阅读的片段,可在文末留言,小编立马安排!

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与社会,它高越激昂,理想色彩浓厚,但在动荡与维新中,因袭不变、封建腐朽的一面依然存在。这意味着清末十年“开民智”的努力并未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1911年并不是这场运动的结束,相反,它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是近代中国“走向民众”运动的起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师 · 人师 | 何干之:启蒙运动的意义及其社会基础
五四运动的意义
哈斯卡拉启蒙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 7. 启蒙运动
“新启蒙运动”正在发生
启蒙运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