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毅:什么才叫中医里的心心相印?丨正安






我们都知道心心相印是人类思想情感完美契合的一种状态,以心印心,契合无间。


  可你是否清楚,其实在我们自身也有着一套完美契合的“两心”相印系统呢?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潘毅老师给我们分享下《两“心”相印的中医心系统》。






何为“两心”?一者为“血肉之心”,二者为“神明之心”。




“两心”之血肉之心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狭义的血肉之心,即是人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中空性肌性器官,如拳头大小,内含四腔两间隔,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在中医体系内的血肉之心,亦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全身,故血肉之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的基本原理


心的阳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这个功能来源于结构,跟现代医学的同名脏器的功能是相似的,但多了中医的符号:阳气。


阳气的作用是温煦、推动、气化、防御、营养、固涩。在心系统中主要强调的是推动作用。气无形,推动作用很强。阳有温暖的作用。


心主血:

把血液分布到全身,起营养作用。换句话说,血不足或者营养出了问题就涉及到两个器官,1、心主血;2、肝藏血。


心主脉:

心的阳气推动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收缩使脉道通利。假如纯粹按照字面解读,就是阳气推动血在里面运行。但假如加上文化背景,你的注解就会不一样。首先心五行属火,火烧起来是一鼓一鼓的,像心脏的搏动。离卦(配图)属火,取象中虚,五脏里面只有心脏空的。




如果把离卦拉长来看,就像血管,上下是血管壁,中间是血液,血管也是空的。这样综合来看,就不光只有阳气的作用,还有鼓动的收缩舒张作用在内。在血液运行不流畅时,就易血淤,中医一般是温心阳,最常用的是一个是桂枝,一个是附子。现在也有个很时髦的药:丹参,丹参能配吗?刚好能配。附子、桂枝是温心阳。


除此之外,桂枝还有通的作用。桂枝和丹参配,桂枝温通血脉,丹参活心血,桂枝是温的,丹参是凉的,一温一凉,一个舒张一个收缩,一个鼓起一个收缩,就像是脉动。所以如果文化功底不够,完全按照字面来解读,你很难体会中医用药里面一些有深度的用法。


那概括刚才讲的要素,血正常运行必备的条件有三个:一、心的阳气充沛;二、血液充盈; 三、脉道通利。理论是用于临床的,如何判断以上三点情况呢?需要一些实证。 



心主血脉的正常运行状态


观察心主血脉功能运行是否良好,最常用的最简便的是面色、舌色、脉象、心胸部感觉。


生理上如果符合刚才的三个条件,面色应该是:红润。我们常说气色两个字,其中红是血的颜色,而气显为光泽。所以面色红润是理想的状态。舌色应该是:淡红。脉象:正常脉象实际上就是取中值~不快不慢不浮不沉,和缓有力节律一致。心胸部:没异样感觉。为什么中医叫藏象不叫脏腑?因为脏腑是纯粹结构性的器官,藏象是以象测臟,不需要把人剖开,根据以上的外象来判断内部是否正常运转。



心主血脉的病理状态



1、心血虚

意味者血液不够或者血液本身的濡养功能减退而影响到心系统。中医所讲的血虚与西医所言的贫血大概会有九成的重合度。面色:苍白,萎黄。舌:淡,舌的颜色与面色基本是一致的,舌的表现一般比面部准确,因为面有皮肤,舌只有粘膜,所以气血有变化时,舌头比面部敏感。脉:细(不一定有无力感,无力是推动问题)。心胸部:心悸、心慌。


2、心气虚

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不足,血推不动,面色舌色同血虚。脉:偏无力感。心胸部:心悸心慌、胸闷(无力推动慢,有憋住感)。


3、心脉淤堵

面色:晦暗。舌色:有瘀点/瘀斑/暗/青紫。脉:涩。心胸部:堵、闷。刺痛/绞痛。


病态之中根据不同状态的组合,可分辨出是哪种病象。以上内容还可以延伸出心阳虚、心阴虚等等,并且很多可以相兼。因篇幅原因不做展开。中医的模块并不复杂,麻烦的是病人真正症状出来时是相兼的。




“两心”之神明之心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里讲的是的“神明之心”主神的功能,也可表达为心藏神,概括而言即是:


心具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及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接收外界的信息作出反应的功能,《黄帝内经》称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同时,心也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五志-喜怒忧思恐,实际均由心发出,而应于五脏。



为什么心主神明?


现在有一些争论: 到底是心还是脑在主导人的思维活动。


在古代,“心”这个字是双肩挑的。它的原意本来就有两个:一个是心脏的心,一个是心灵的心。心而有灵,用灵来表达,说明古人的概念中它的是无形的虚体。人们常说的“用心想想”,难道说的是用实体的心脏想吗?其潜在意思其实就是用脑想想。



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这些话里,心的意思肯定不是那个血肉之心。所以在古代约定俗成的用语中,常有以心代脑的表达习惯。


中医讲的安心神,药物作用的部位也是脑,而不是心脏。现代研究精神思维活动意识的学问不也叫心理学,而不叫脑理学吗?证明在用词上,大家也习惯心脑旁通而用。


这实质是同一符号,带有两种不同含义。既然“心”有两层含义,也就不存在心与脑孰主神明的争论前提了。



元神和识神


心可以主宰人体生命意识活动,也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两个概念容易搞混,用更简便的概括来说可以分为:元神和识神。


1、元神:


元神的概念不是来源于黄帝内经,是由李时珍从道家观念引导而来。“元”,意来源于先天。就是我们与生具有,不需要后天训练就有的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自调节作用。例如:体内体外影响人体血压的因素,至少有1-200种,但是我们人体不需要向身体发号施令去调节血压,它自动就能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慢慢的适应自然,适应内外环境,它自己产生了一套适应与调节机制,像一个烙印。这个烙印在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不需要后天习得。 “元神”的“元”也可以当做起源的源。元神可以解释为万神之源,人体各种神都和他有关。出现了跟魂魄意志的病,除了治疗相应的部位(如:肝藏魂、肺藏魄等)还要关注下心藏神。


心作为君主之官,生理上就叫做主明则下安,但是心主宰人体活动、生命活动有个前提:越清净状态,它对人体的调控能力就越强,所以“主明则下安”指的是元神不受到干扰,它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调控五脏六腑,调控五脏神,然后调控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我们以一个病作为例子:当癫痫大发作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症状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那是神明之心出问题了,我们再看看会有什么症状伴随着的,最常见就四肢抽搐,牙关紧闭,那中医算哪个系统呢?肝!肝主筋。口中如作猪羊叫,发出声音哪个脏腑的呢?肺,口吐白沫,白沫算涎,脾在液为涎,再有一个,二便失禁,肾失二便。神明之心出问题,四个脏器都有可能出问题。当然举的这个是很极端的例子,临床上不见得每个病各脏症状都会同时出现的。


2、神识:


主司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识神是后天的教育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所谓任物者谓之心”,什么叫任物呢?用现代名字来说就是,心接受外界信息作出反应叫做任物。由感官(眼耳口鼻舌等)接受外界信息再作出反应,这个过程叫做从任物到处物。而从任物到处物,黄帝内经又有五个阶段,意、志、思、虑、智,'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


什么叫心有所忆谓之意。别误解把它当作记忆,它是通过某些感官让我们接受的外界信息,然后形成一个短暂性的意象,这个叫做意,把它记下来是下一个-意之所存谓之志。也就是说这种信息我们首先过滤有用没用,没有用的可能就去掉了,下意识就忘了,有用的就记存下来,这个就是志。志存下来是要干嘛?我们碰到一个新的东西,我要思考,我就用我存下来的背景资料作为判断依据,所以就变成因志存变谓之思。每个人碰到具体问题可能思考的结果不一样,思考结果不一样,跟你的背景内存不一样有关,跟你的生活经验有关。光是思还不够。


假如一件事情要做的比较完善,要深思熟虑,深谋远虑,所以因思远慕谓之虑,考虑的更深。考虑到位后再处事就叫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所以黄帝内经里说了一个思考的流程。中医学并不像我们外界想象的那么粗糙。这个2000年前的东西,对比一下现在的心理学,好像关键步骤也不少了什么东西。这里又同时回答了一个问题:“心开窍于舌”。我们看,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都是孔窍。而舌不是空窍,为什么可以成为心之窍呢?因为心是任物的,接受外界信息,舌虽然不是孔,但它是感官,舌是味觉的来源,所以不能把这个窍当做有形的孔洞,应该把它当作跟外界信息交流的窗口。这样就解通了,舌是个窍,是神窍,不是有形的肉体之窍。


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跟主宰者。前面讲的接受外界信息除了出现进一步的思考程序,根据不同的信息,还会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反应。两个是同时的。它们说肝在志为怒,然后很多人下意识地以为怒从肝发出来,错了!五志之情全部由心发出,应于五脏,如:肝在志为怒,是怒从心发出来,应于肝,对肝系统影响最大。



元神跟识神的关系牵涉到一个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养生。


元神是先天的,属水,元神在清静状态最能发挥作用,清静就是水的状态。或有疑:整个心是五行属火的,元神为什么属水呢?我们来看离卦,两阳中间有个阴爻。元神对应就是那个阴爻,外面两个阳爻是外显的识神,可以看出元神属水。识神是后天得来的,识神的活动可干扰元神。元神属水,水性清经,识神属火,火性热烈飞扬。识神太活跃了,很容易干扰元神。活跃到什么程度?假如你没学过打坐,我要闭上眼睛十秒钟,完全不想东西,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这两者的比较:“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识神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一个用心字,一个用脑字,其实两个意思一样,只是古人写东西,不喜欢重复。元神,无私无虑,自然虚灵,所以《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个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或元神的自我调节作用真的有吗?有!比如当我们有些小灾小病时,睡一觉就好了。因为睡觉的时候元神主事,人体这个自主调控作用就出来了,所以小偏差可自己调节。再比如失眠总的机理叫阳不入阴,阳气浮在外面的,进不去,阳主动兴奋。但是睡着以后,反推就是阳能入阴,睡眠除了休息外,还有一个作用以阳化阴。什么叫阳化阴,“阳化气,阴成形”,所有成形的东西都属阴。比如肿瘤,血三脂、胆固醇、尿酸等,都是有形的,或是代谢产物,全部是属阴的。如果你睡眠好了,阳进去了,阳能化阴。所以睡眠的意义不是纯粹的自我调控,还包括自我修复。意义很大,如果睡眠可以自我修复,那为什么有人还需要打坐呢?因为睡眠也不是完全元神主识,还要做梦,只能算半元神主识。


识神属火相当于太阳,元神属水相当于月亮,平时偶尔有日月同现的,但多半都是日显则月隐,或月显则日隐,我们现在一天到晚一直在忙碌,日显而月隐,但是现代人要工作啊。那能不能调节下工作的心情,再进一步每天如果有20分钟,让心沉下来放放空,放清净,可能这个人元神就出来了。


总体来说元神、识神


元神:元神属水,先天,存于脑,自主发挥作用,养生用元神。


识神:在元神基础上产生的思虑识见活动。后天、属火、存于心,其活动可干扰元神。


识神用的太过干扰元神,元神对身体的调控能力就下降。


下面我们结合“元神”及“识神”来看一下“神明之心”的生理及病理联系


生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方面,他的生理好判断,比如说一个人思维清晰,符合逻辑,应答得体,情绪反应正常(不会过剧/也不会没反应)。


我们再看看病理,可以把它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烦躁谵语。谵语就是神识昏糊中的胡言乱语,声高有力。(声高有力才算谵语,无力的另有名词表示)


第二类:反应迟钝,恍惚健忘,嗜睡、意识朦胧,昏睡昏迷。明显看出两大类:兴奋类和抑制类。


我们再回看之前的几个证,现在可以补上症状了:


心气虚,心的阳气是鼓动振奋的,阳气不够,就鼓动振奋功能不行,轻的症状是神疲。再进一步可能反应迟钝,恍惚健忘,嗜睡,严重情况下可能到意识朦胧昏睡昏迷。通常情况下可能就是精神不振为主。


心血虚是兴奋还是抑制?心阴虚兴奋还是抑制?为什么兴奋?因为阴虚阳亢,那么血属阴还是阳?回答兴奋/抑制都不全对,因为心血虚比较麻烦。心血虚是晚上兴奋:血属阴,阴血不够制约不住阳,热扰心神,心烦,失眠多梦;白天你别忘了神明之心,就是脑,人站起来了,血上不去,白天是抑制的,恍惚健忘。所以心血虚不是纯粹的兴奋,也不是纯粹的抑制。




“两心”如何相印


心主神明和心主血脉有着密切的联系,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神必须依赖心血的濡养,即“血者,神气也”。而另一方面,心血的运行亦依靠心神的调控。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见精神恍惚、失眠、心悸等心神失常之症;精神高度紧张或惊恐时,常见心跳加速或兼面色苍白等血行异常等表现。


所以,这里的两心”相印,契合无间,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从“心”出发,看中医的藏象学说


我们归纳一下,中医藏象学说实际上是将脑的功能与心的符号相结合,所以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以心代脑是很熟悉的一种感觉,而部分内容分属五脏,比如五神五志。五神五志跟五脏的功能关联大,而且影响相应的五脏。


所以我们看看通过心就能够反映出中医脏象是什么,怎么构造? 


1、首先有解剖学的基础


比如心主血脉,这里就回应一个问题,为什么西医一直沿着解剖那条路走下去,中医没有这样走,关键还是刚才的两个学问:原子论跟元气论。原子论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原子构成的,它这个形态学的概念,无形的东西,它就是空的,所以西方科学一定是结构科学,他致力于寻找这种,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原子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词根,它的原意是物质最终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就是说西方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有最终物质,所以他的潜意识就是寻找最终物质,当最终物质找到了,所有的难题都能解决,但是科学发展到现在,好像还没找到。东方的元气论,没这种说法。因为元气论很快跟阴阳学结合。阴阳无限可分,分也无限可分,所以在东方的概念当中没有最终物质,没有就不找,所以后来没有向纵深向微观发展,这是原因之一。


2、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及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比如心主血脉,这里就回应一个问题,为什么西医一直沿着解剖那条路走下去,中医没有这样走,关键还是刚才的两个学问:原子论跟元气论。原子论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原子构成的,它这个形态学的概念,无形的东西,它就是空的,所以西方科学一定是结构科学,他致力于寻找这种,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原子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词根,它的原意是物质最终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就是说西方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有最终物质,所以他的潜意识就是寻找最终物质,当最终物质找到了,所有的难题都能解决,但是科学发展到现在,好像还没找到。东方的元气论,没这种说法。因为元气论很快跟阴阳学结合。阴阳无限可分,分也无限可分,所以在东方的概念当中没有最终物质,没有就不找,所以后来没有向纵深向微观发展,这是原因之一。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借助认识方法,即阴阳学说五行精气学说等,把它们作为涵盖医学经验的一种方法,把它串起来,成为了现在的体系。所以西医学的一个脏器来源就是解剖,无非是大体解剖到微观解剖,结构决定功能。中医学的来源有解剖学来源,生理病理来源,医学实践反证,还有文化哲学的渗进,所以中医的一个同名脏器跟现代医学比起来范围肯定比它大。


心,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而藏象学说亦是中医体系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跟着潘毅老师从“两心相印”出发,慢慢踏入藏象学说,同时老师也指引出一些关于中医学习的思维方法和有效途径。不知道你看完后,是否清楚的认识你的“心”了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与小肠用药
中医养生 五脏之心
心与神志关系的现代研究进展
认识中医--脏腑、心与小肠的功能
中医带你认识五脏之“心”知识!
对于疾病的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