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们为什么喜欢同学聚会?


————————————

近年来,大学、高中、初中等各层次同学聚会,已成为重要社会文化现象,必定或已经影响社会和谐与道德情操培育和建设。

笔者持续关注大学同学聚会以及围绕聚会同学群体接触交往现象,有意观察调研了不同高校七七级同学这个特定群体聚会和围绕聚会期情况。怀旧性聚会和围绕聚会期的同学群,均为边界不甚清晰、意指关系欠明确的社会现象。

依符号学原理看,均为“弱编码”的“意义歧出丰富”的社会与人文学科处理的对象。本文采用符号学分析即缘于此。

怀旧性聚会,指同学间以纪念怀旧等为主题举行的聚会,姑且称之为怀旧性聚会。“围绕怀旧性聚会期”概念,借助于妇女生产的围产期概念,包括聚会动议、组织等时期同学间人际交往,以及聚会之后同学间持续的人际交往两个阶段。

也可称为“围聚会期”,标题的“围绕怀旧性聚会期”为完整清晰的表述。微信等现代科技方式,是聚会与围聚会期的重要物质媒介。

怀旧性聚会分析依托发生于实在时空的事实;“围聚会期”人际关系分析依托载体为网络微信的“同学群”。


怀旧性聚会的符号学分析

(一)怀旧性聚会是标出性符号

聚会作为仪式,是聚会日和非聚会日分开的节点。符号学认为,“当对立的两项之间不对称,出现次数少的一项,就是‘标出项’,而对立的使用较多的那一项,就是‘非标出项’。因此,非标出项,就是正常项”。反之,标出项就是稀少的,非正常的。

同学聚会,是漫长平淡日常生活中偶然为之的仪式,是被有意识地单独从平时状态区隔出来的行为。为什么要聚会?标出性原理认为,标出是为了引起关注,争得地位,获得意义。

由此,怀旧性聚会可定性为标出性符号。标出项希冀引起的关注和希望争得的地位,就是其意义。这样我们就获得了观察怀旧性聚会发生意义的立足点。基于这个立足点依次分析发生的条件、参与聚会人员行为的意义方向和实际效果。

聚会作为符号的发生条件如何?首先从聚会人员作为一个个符号的角度分析。

(二)怀旧性聚会人员的去符号化现象  

符号学认为,任何符号都在物和符号之间滑动,即一个符号在符号化与去符号化中间滑动。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造物。自然物如松树枝,人造物如书籍、工艺品等。

物被赋予某方面意义的过程,即是符号化过程。但符号并不是铁板一块,它可能因为某些外在原因,逐步失去符号作用回到物(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本身。

这就是去符号化过程。任何符号都在这两者之间滑动,而且,滑动必有其原因。

参与聚会同学均为个体性符号,其“物”的属性是人类文化覆盖的教育结晶,即人造物——最初的“同学”。其“符号”的属性是毕业后在各自领域的身份。这些“符号”的意义发生于同学之外某领域或者某语境,并在其中凸显意义。

怀旧性聚会,所忆之“旧”指同学期间的旧事、旧情、旧情境等。从笔者考察调研发现,主动向最初的“同学”属性,即“物”的属性滑动,是七七级同学聚会的基本现象和趋势。去掉一切既往身份地位等外在符号,向同学之原初“物”滑动。

(三)怀旧性聚会的集体性再符号化现象

向同学身份这一原初“物”滑动,如被认定为同学聚会条件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怀旧性聚会的集体性再次符号化活动:建构怀旧性聚会新符号。唯此才可能有意义发生。

这是为让同学这个“物”沿另外逻辑被重新赋意。因为,“任何东西不会固定为物,永远不能携带意义;也不会固定为符号,永不会作为物使用。使用部分与表达意义部分的比例,取决于特定场合的具体解释”。

概而言之,基于每个人只有“同学”这一个身份,建构一个合乎今天意义需求的“同学”符号。此即再造“同学”符号的涵义。

概而言之,解构既有各种社会身份回归原初作为人造“物”的纯净“同学”身份意义,继而建构今日需求的“同学”符号,后一个阶段就是怀旧性聚会的集体性再符号化现象。

那么,集体再符号化希冀此符号蕴涵哪些意义呢?这自然地将探究视点转到怀旧性聚会符号层面了。

(四)标出性聚会的意义倒灌:符号被片面化地感知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

符号的出现,意味着让这符号出现的人们需要这个符号所可能表达的意义。

符号是个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符号意义可分为发送者意图性的意义、符号文本的意义、符号接收者的阐释意义三部分。接收者的阐释意义,就是参与聚会者感知的意义。符号文本的意义,就是作为文本的聚会的意义。

那么,是谁发出了怀旧性聚会这个符号呢?“符号不一定有发送者。但是解释者往往创造出一个发送者,使自己的解释意义更有权威性,因为符合‘发送者意图’”。

依此原理可假设:同学聚会的“同学”这个符号,设置在当下语境中,它既含有原初顾名思义的“同学”涵义,又有当下语境需要的意义,是历史涵义与当下意义的混合体。怀旧性聚会意义寄寓其中的符号,就是如此。

这样的符号,必定是当下人们最需要意义的体现,因此,它一定是意识者发送而来,此发送者就是聚会的人,聚会者需要这样一个聚会仪式。质言之,聚会符号可看作是符号接收者所发送。

当年的“同学”早已消逝,历史不再。如今聚会的人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如今聚会的同学们是“同学”怀旧性聚会符号的发送者。这样,形成了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同一。

符号接收者对符号的意义阐释,决定了“同学”怀旧性聚会符号的文本意义,关于“同学”聚会的意义理解,被倒灌进符号文本,符号文本意义由此产生。既然是有意识地将意义倒灌进聚会文本,那么,这显然是聚会者这个符号接收者片面地感知聚会符号的结果。

倒灌进些什么内容呢?从行为方式来看,主要通过回忆和联想等心理方式,以叙述为主要媒介。从回忆和叙述的主题来看,主要为回忆和叙述往事、友谊,伴随青春必有的恋爱、暗恋、失恋,曾经的困难艰苦与曲折,机会、成功与失败等。

从价值取向来看,以积极健康、阳光向上、认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以及核心价值观为主,努力朝向和谐团结、亲切融合的感情联系。

这样概括已然可以看出了片面化的趋势:“没有不‘片面化’的符号文本,因为符号只是传达某种意义。符号不是所指的对象,只是与所传达的意义相关的某些感知的临时集合。”

怀旧性聚会符号文本意义因被倒灌而产生,恰是聚会参与者作为接受主体的某些感知的临时集合。这里可用一个形象化比喻概括同学怀旧性聚会的性质:它如同一个过滤器和放大器——过滤掉同学间既往可能有的过结、龃龉以及其他不和谐;

留下美好融洽和积极健康信息,并诚意地予以放大。这恰是所谓“一般情况下,标出性会导致很强烈的自我感觉。……在文化符号学看来,异样形式提供的风格偏离,就已经是标出性的实质意义”。

所谓过滤器和放大器,即是风格,是日常生活较少出现的较为纯净的现象。这反过来更加验证和确认了怀旧性聚会的符号标出性特质。

为什么在七七级同学聚会符号中,可以出现倒灌意义现象?其中包含怎样的人性、文化因素和条件呢?这个标出性现象有怎样的基础性意义?笔者下面将对围聚会期同学间人际关系现象进行符号学分析,以求获得通观性看法,逐步抵达以上问题。


围聚会期的符号学分析

(一)围聚会期是非标出性符号

“非标出项”(the unmarked)就是正常项。也就是正项。符号学家说:“文化”本身,就已经卷入了强烈的标出性:文化只是相对于“非文化”而存在,而文化强烈地定义本身为正项。

而作为正项,文化必须是非标出,也就是非风格化的。聚会固然是文化,但相对于非聚会期并与其构成二元对立范畴的时候,聚会为标出项,非聚会则为非标出项。

非聚会期是生活本来状态,是主流性质的时光存在。聚会期则为非主流性质的特异时光存在。

“围聚会期”概念借鉴于产妇生产的“围产期”概念,包括聚会酝酿、组织的“前聚会期”和聚会结束后继续交流接触的“后聚会期”两个阶段。“前聚会期”已然结束,可以描述其经验,“后聚会期”为持续性进行时,考察总结的经验具有相对性,主要依托于微信平台的同学群。

同学群因昔日同学关系形成,实乃组成一个新的人际关系圈。虽说不同于单位等地方存在利益分配和劳动额度等现实社会内容,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

同学群以松散性言论交往方式为主,为具有时间无限延续性、空间虚拟性的多方对话空间,体现持续性、日常生活性、平常心态性等特点。人之品性、心性得以日常性持续性展示。

聚会作为人们认为携带着意义的符号,携带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缺失又渴望获得的意义。这个特质只能从正项即非标出项的围聚会期考察调研获知。

(二) “前聚会期”的性质与特点

既然聚会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如前所述,“没有不‘片面化’的符号文本,因为符号只是传达某种意义。符号不是所指的对象,只是与所传达的意义相关的某些感知的临时集合”。

怀旧性聚会某些“片面化”感知临时集合为意义,是“片面化”感知的结果。为准备这个片面化感知的仪式,聚会前酝酿阶段,片面性感知已经朦胧发生。“前聚会期”人们具有积极和建设性质的心理内容。

笔者考察了几个同学群的前聚会期,结论与此判断相吻合。“前聚会期”与聚会的区别仅在于,聚会是现场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更富场面感、仪式感。

聚会过程是片面化感知的意义逐步实现的过程。“前聚会期”是准备性、热身性、生活性,逐步进入片面化感知并且筹集动力的过程。该过程恰好说明,微信同学群具有片面性感知潜力和能力。“潜力和能力”是笔者感兴趣并在后面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后聚会期”的特点

“后聚会期”较之“前聚会期”,更凸显日常生活性、持续性、平常心态等特点。“后聚会期”最大变化是话题的转换。

其一,由聚会的酝酿转变为聚会的回味和反思。聚会结束了,兴致还在持续,回忆和继续述说同学之间的往事、友谊以及花絮,乃为最主要话题。

其二,酝酿未来可能的再聚会。这里需要简单地说一下期待问题。“仪式作为符号文本,对象在过去,解释项却在未来,本质是意动性的,即是要求往下的事要按过去已定的规矩做,至少要尊重往日精神”。

所以,一个聚会的举行,意味人们有个约定俗成的共识:期待以后还要再次举行聚会。由此而有了对意义延续和扩展的期待心理。怀旧性聚会就是这样的仪式。

其三,回归平常生活,根据个人爱好,比如某项体育运动,旅游,唱歌跳舞,参加合唱队等。这是一种充分生活化话题,具有联络人际感情和培植平常心的重要作用。

第四,介绍自己工作的状况或成就等。

第五,对某些时事的看法,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等。

第四、五两方面内容最值得考察。前三种话题,主要贴近人的生理性需求:吃、穿、身体健康、个人爱好等,基本处于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感受交流对象层次,一般不存在因比较产生的高低差异感。此外,因为距离人文、历史和社会层面较远,所以没有争执和矛盾。

第四个话题,因为含有同学的能力强弱与成就高低的区分元素,容易与各自职业生涯、工作岗位以及社会地位相关联,有可能发生比较心态和心理活动。

第五个话题,因为七七级同学大多经历过我国几个历史时期,每个人家庭背景和处境有差异,在如何评价、如何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等问题上时有争执,程度不同地伤害彼此感情的倾向也时有出现。从这个方面可感受到社会一般人际关系的某些特点,质言之,就是作为群体性的人的特点。

(四)“非标出项”的“围聚会期”与“中项”的特点及其关系

先说非标出性。非标出性其实就是指七七级同学群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基本状态。虽说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全社会的基本状态,但最起码可认定为大学学历群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的一个提喻性样本。

“围聚会期”同学群的文化状态为:从正面来看,第一,相处原则基本为善意、理解、互相安慰、赞美他人,鼓励,追求和谐愉快。

第二,人生理解主要表现为,经历漫长时光,珍惜同学情。这是重要的基础性心理素质。第三,热爱生活,对未来生活具有淡定从容的心态。

从问题来看,日常生活状态人们心情普遍放松,不再如聚会期那样以最好感情和精神面貌示人,而是顺着自己心性和性格谈论事物、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更可看出本真状态与品质,即凡人性所必有的优点和缺点均自然释放。

优点即上述正面的几个方面。缺点则体现为:基于人性比较的本性而发生的心理不平衡、争强好胜引发的妒忌等,由此造成的言语不合时有发生。

此外,人际不和谐还表现在关涉人文和社会历史的讨论所发生的争执,这类话题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历史事件积淀的必然。每个人家庭背景不同,不可避免留有家族曾经受伤害的心理痕迹;此外,诸如言谈者历史观和眼界的差距,修养以及现实处境的差异等,也是造成争执和不愉快的原因。

但是,笔者通过调研特别注意到:凡因争执发生不愉快的语境,总会有人缄默或者提起其他话题转移注意力。言语空间于是恢复正常,最起码不至于较深地伤害感情。

可以看出,理性在这些人性负面暴露时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与控制作用。这个理性可以表述为:具有维护人际关系融洽与和谐稳定的自觉意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评 | 王吉妮娅 :评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诸葛达维 | 传播符号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我的个神啊》:人类符号文化世界的祛魅
从符号学角度解释庄子的意指关系
“茶”的文化符号学诠释
《行为符号学》理论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