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博物院进京赶考亮家底儿 你可知他的九大镇馆之宝?


2015年12月22日清晨六点,百余件珍贵文物从河南运抵位于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南八展厅,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莲鹤方壶被摆入展厅的中心位置。

从2015年12月30日至今年3月31日,为期三个月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将在国博展出,这是河南重要出土文物首次大规模在国家博物馆亮相。

河南博物院拿出九大镇馆之宝的五件供帝都人近距离接触,另外4件则因外出展览或移动难度太大而未入列。地处中原的河南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地下埋藏文物的数量居于全国首位。哪九件文物会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为什么会是他们?

不用跑到帝都,直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的风采,脑补下中原文化的悠久和厚重吧~

春秋·郑 莲鹤青铜方壶

高123cm 口径31cm

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

重点文物,重点保护。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莲鹤方壶是咱河南博物院的头条。一眼望去,只有一个字儿能表达当时的心情:巧夺天工。各种雕饰花纹,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更是异常瑰丽。

扁方形的壶身,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四面各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

精彩之处在于壶盖儿。

世上恐怕再也没有如此优雅傲娇的壶盖儿了。

被铸造成莲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小孔,中央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昂首振翅,翘首远方,踮起的鹤足仿佛分分钟要冲破展柜。

想成为头条,不仅要有逆天的颜值,关键还是要看实力。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青铜铸造水平在当时独领风骚,放到现在,恐怕也是让人望其项背。

商武丁时期·“妇好”青铜鹄尊

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通高45.9cm 口径16.4cm

呆萌这个词,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有一个网红开始身体力行的推荐这个词了。这个网红就是鹄尊,昂首圆目,双翅并拢,呆萌至极,让人想伸手摸一把。

这么极致的造型背后是深刻的寓意。在古代西方,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也是雅典娜的爱鸟。而在中国,猫头鹰则被视为战争之神,熔铸成型之后,附上饕餮纹、云雷纹、羽纹等八种纹饰,相互独立,却又彼此缠绕,华丽无比,成为国王以及将军们的爱物,表现出商文化的创新和精美。

有句话说: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非要靠实力。

说的不仅仅是鹄尊本身,还有墓葬主人妇好。妇好是商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武丁本身战功赫赫,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史称“武丁中兴”。妻子也是巾帼英雄,统率军队,征战四方,立功无数,和武丁的恩爱指数也是一路飙升。

据说殷墟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妇好的名字就出现了两百多次,都记录着武丁对妇好的关心,小到风寒,大到祭祀。虐狗功力可谓是穿越千年,令人发指。

或许正是因为妇好离世之后,武丁思念妻子,才命人铸造出一对鹄尊,青铜重器成双成对,既有褒奖,又含思念。

商·杜岭方鼎

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

高87cm 重64.25公斤

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从外形来看,杜岭方鼎造型浑厚庄重,鼎口沿外折,两侧有圆拱形立耳,耳外侧面呈凹槽形,并有八组饕餮纹和乳钉纹(故宫大门上就有九纵九横,八十一个乳钉)分布在鼎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七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年。

杜岭方鼎出土于郑州杜岭街商城遗址,当时出土的时候是一对青铜方鼎,一大一小,大的通高100厘米,重达86.4公斤,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小的通高87厘米,重64.25公斤,被命名为“杜岭二号”,但是外形几乎一模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3500多年前,能用上这么一对巨大的青铜方鼎,会是谁呢?很简单,只能是王室。

1974年以前,考古工作者还是只能把“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的一座普通的城市遗址,但正是因为杜岭方鼎的发现,考古学界对商城遗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由此确定郑州商城”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王都,布局严整,气魄宏伟,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一座不可替代的里程碑。

从此郑州开始跻身八大古都俱乐部。

春秋·云纹铜禁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

通高28.8cm 长103cm 宽46cm

1975年8月,驻马店连降暴雨,板桥水库等中小水库几乎同时溃坝,多个县市受灾。之后两年丹江口水库不断泄洪—蓄洪—泄洪,水落土去,竟让一个埋藏千年的楚墓群惊现于世,云纹铜禁也因此重见天日。

云纹铜禁剔透玲珑,厚重庄严,四周粗细不一的铜梗,构成了整体层层“云彩”。铜禁四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形成群龙拱卫的艺术造型,壮观无比。铜禁下部有12条虎形怪兽,张口吐舌地撑托着器身,像是不堪重负,气喘吁吁。

器物整体造型错落有致,采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奇巧。由于有关文献所见较晚,所以之前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

而云纹铜禁的出土,则确定了在2500多年前,失蜡法铸造工艺在中国就已经相当成熟。

唐·武曌金简

1982年出土于中岳嵩山峻极峰

长36.2cm 宽8cm 厚0.1cm 重223.5g

武曌金简,1982年5月,农民屈西怀在登封嵩山采药时,在峻极峰的石缝中发现了这个纯金的简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也是现存惟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武则天的墓穴至今仍未打开)。

金简为长方形,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黄金纯度在96%以上。正面镌刻双钩文字63个:“大周国主武曌(zhao),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zhao)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700年)七月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大意就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遣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木有微博扣扣,木有胖友圈,也木有人敢和她玩真心话大冒险,一代女皇的晚年忏悔,只能悄悄刻在一片薄薄的金简上,送至山顶,仿佛离天越近,就越能让神仙感应到自己的虔诚悔过,以求“天人合一”。

西周·玉柄铁剑

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虢季墓)

身长20cm 茎长13cm

剑柄与剑身断开,剑身锈迹斑斑,像是一个烤干的红薯儿子,皱巴巴。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就是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虢季墓(虢季墓是“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事实证明,能配得上第一的,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

这柄剑的剑柄由和田青玉制成,玉质细腻,温润光滑。剑本身经过鉴定,确定是一块炼渗碳钢,这个发现直接将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

考古学界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阶段,其中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分别对应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

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它的发现,标志着铁器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已经开始萌芽,预示着我国的青铜时代行将过去,宣告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即将来临。

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

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长23.1cm 七孔

贾湖骨笛是河博九大镇馆之宝里的扛把子,整体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几乎能和美玉争辉。到目前为止,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用演奏的乐器实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

这支贾湖骨笛呈黄棕色,制作精美,全长23.1厘米,7孔,孔径0.35厘米,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在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河南贾湖遗址先后出土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中,这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堪称“中华第一笛”。

后来经动物学家鉴定,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制成。鸟类的尺骨薄壁中空,如果截去两端骨关节就是一个理想的发音管,很适宜做笛子,不过听起来还是有点小残忍的。

西汉·四神云气图

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

南北长5.14米 东西宽3.27米 面积16.8平方米

路过四神云气图的时候,差点儿没注意到,乍一看还以为是件壁毯。

这件全世界仅此一件的“壁毯”,其实是2000多年前,画在西汉梁王刘买墓室主室里的壁画,也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

随着灯光的明暗仔细端详,一条青龙自左至右贯穿整个壁画,一足踏云气,一足踏翼翅,体态矫健,磅礴大气。另有朱雀、玄武、白虎、怪兽四神围绕四周,有攀援状,欲吞灵芝;有遨游状,共荡天际,一招一式生气有力,一眸一笑大胆浪漫。

值得注意的是,整幅壁画,不止青龙身上处处生莲,朱雀的尾巴和白虎的耳朵,莲花也是栩栩如生。

脑补当年墓室建造,工匠费尽心力在墓室主室顶部描绘出这么一幅壁画,升仙寓意是极其强烈的。

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1987年出土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

高19.6cm 口径5.8cm 足径8.4cm

北宋时期,历任皇帝酷爱瓷器,当时瓷器烧造业空前发达,这一时期诞生的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其烧造工艺登上中国陶瓷之巅峰,而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又被称为五窑之魁。

因此在民间,一直有着“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

这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的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可谓是稀世珍宝,绝世无双。展柜中的它清新秀丽,高贵优雅,细看瓶身还有莲花纹样。

都说“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即使是北宋烧制汝官瓷的时代,“天蓝”作品也是妙手偶得。

而天蓝釉汝瓷有刻花纹的,全世界只有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也是1987年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

总之,无价,只能隔着玻璃多看两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物鉴赏|河南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展
细数河南省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看完你会觉得河南是真的牛
河南省博物院的几件珍宝|值得一看
河南省博物院9大“镇馆之宝”,一件比一件厉害!
古玉界:牛年话牛—牛转乾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