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治事三则,看完再也不用看鸡汤了

中国历史上,达到三不朽圣人标准的,历来认为有两个半人。

两个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

半个是曾国藩。

孔子的功业,从世俗角度看,并不出色。

而王阳明书传事远,难免有遗漏。

曾国藩身处晚清,关于他的记载更加详实,有其他历史人物相互印证,又有大量奏章,书信和日记成为佐证,相对而言,更可以取信些。

说他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集大成者,不会有太大问题。

顶尖不敢说,前十是能排得进的。

梁启超评价他: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

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每次身在拂逆之中,念梁氏之语,看曾国藩家书,心中得到莫大慰藉。

而关于成功,总结起来,曾国藩有三条,值得我们反复琢磨。

1.

首先是对于成功的认识。

曾国藩认为,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获大成功,主要看客观条件,甚至可以说是看运气。

个人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次要因素,连一半都不到。

这并不是他成功之后装逼,也不是谦虚,晚年他与吴敏树、郭嵩焘聊天,说到自己的墓志铭,其他的可以随便写,但结语他自己已经想好:

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

活了一辈子,经历无数艰难险阻,成就震古烁今之业,就觉得只有这几句话要传给后世,相比今天,做出一点小成就,赚了些小钱,甚至自己都还没成功,就要开班授课,曾国藩真的是笃诚君子。

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这是成败的大基调,也是这个世间的本来面目。

比如,人类在围棋界,无论如何努力,已经无法胜过阿尔法狗了。

这就是人力无法超越客观因素的明证。

看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明白,为什么不必再看成功学鸡汤了。

2.

那么是不是说,一切自己都不能掌控,就随他去了呢?

恰恰相反,曾国藩的意思是,既然人力只能占三分,就要倾尽所有,做到三分。

他在壮年时,曾发豪语:

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

然吾辈自信之道,则当与彼赌乾坤于俄顷,较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独败

告诉你世间成败的秘密,这是他心具大慈悲心——假如你侥幸成功了,不要以为自己可以上天入地,对规律和他人要时常抱有敬畏之心。而大部分人是要注定平庸的,不过这并不一定是你们的错,也许你们能得到些宽慰,少一些焦虑。

但绝不是叫你们放弃自己。

毕竟,人生能掌控的,也只有自己了。

所以,谈到治事原则,他有九字真言: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

说完了一切鸡汤说不尽的道理。

做成一件事很困难,如果再朝三暮四,今天干干这个,明天干干那个,概率就更低了。

曾氏有句话形容志向不坚,叫:“掘井九尺而不及泉”。

这大概是关于平庸人士最绝妙的形容。

人的能力有限,生涯苦短,再不形成一股合力,向着一个方向,就更走不远。

其次是“苦其心”。

人真的很苦,要做点事,还要比其他人做的好,那是更加的苦。

我不知道诸位在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作何感想。

我自己是顿觉宽慰的:世上哪有什么软绵绵的成功,哪有什么吃喝玩乐,就把钱挣了。

异彩纷呈,幸福美满,只存在于朋友圈里。

价值都是从单调枯燥里产生的。

时时挫败,那是常态,但不能放弃。

知道干事很苦,挣钱很苦,还拼了老命,与扼住自己咽喉的命运搏斗,也就不枉费此生。

并且其实真相是,大部分人也没有什么其他选择。

下次再觉得太苦,想偷懒一下,想想这九个字,还是硬着头皮上吧。

“勤其力”就不必多说了,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动跑掉。

就算有沧海不移之志,也有吃苦的决心和勇气,想要到达目的地,还是需要一步一步走去。

同样的距离,每天走10里和每天勤勉走100里,谁先到,只是个小学数学题。

3.

在具体操作层面,曾国藩有高明,精明之分。

曾国藩定义高明,是“登山独见其远,乘城独觉其旷”。

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和见识际遇,能力自然有高下,譬如下棋,有些人就是能算得周密,算得深远。

在某一项有天赋的人,可能学得快,进步的快,一下就奠定了优势基础,最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

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考虑事情周详,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容易与人相处,有的人很会钻研。

这都是与别人的相比的高明之处。

但高明不如精明。

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自己学打字的过程。

刚开始,连手放在哪里都不知道,眼睛必须盯着,最快的方法是用食指一个一个戳。

后来熟练了,开始盲打,偶尔看一眼,渐渐连看都不用看了。

这期间也有天赋的作用,机灵一些的,一分钟可以打四五十个字,慢一些的,一分钟只能打二三十个字。

不过等到技能熟练,速度越来越快,大家都会稳定在一个特定水平,有差距,却并不大,没人拿来炫耀的。

但如果你有心,查查世界一流水平,竟然是:一分钟准确无误打807个键。

这就是一个令人感到惊异的差距了,你不禁会想,为什么我的打字速度为什么没有持续进步?

这就是精明与高明之间的差距。

曾国藩对精明的定义是什么呢?

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

精益求精,一丝不差,不断向客观规律靠拢,是他的治事法宝。

区别在哪里?所谓高明,来自于臆度,出自于主观,跟个人的天赋,见识,经验总结能力有关,然而还不够,提高有限,甚至会是错误的。

真正的精进,在于每一天,都争取让主观臆度更符合客观规律,哪怕进步仅仅在毫厘之间。

这种刻意的提高和向规律靠拢,是迅速成长到别人难以企及水平的唯一方法。

简友@如云之悠如水之澈 在上一篇评论里提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郑庄公看事情这么透彻,怎么培养。

我认为庄公可行的办法,大概是在列国朝堂,街市,君主身边,母亲和弟弟周围,多派心腹密探,更客观的掌握实际情况,得到最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外,郑庄公自幼不得母亲喜爱,时刻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更容易磨练出察言观色的本领。

再加上日常处理实际事务的经验以及读书,向高人学习等不断的思维训练,对于看问题透彻一定大有帮助。

关键在于是否每一次都做得比差不多更好一些。

今天的研究,也支持曾国藩的这一见解。

前些年大火的十万小时理论,刻意练习理论,匠人精神的风靡,实际都是在讲这种方法。

打字停止进步,是因为大家觉得差不多了,够用了,但如果你今天能打120字,下个月能打140,还在刻意练,争取再过三个月,打200字,日积月累,你一定是周围人群中打字最快的。

说到这里,一秒钟你就明白了,大数据有多么重要,因为它能比个人经验更准确的告诉你,什么是更好的。

知道了什么是最好的,差距在哪里,不断努力减少这种差距,也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最后,在七分天命,三分人力的悲观基调下,说点开心事,大功难成,但在任何领域,能做到前20%的人,还是可以过上体面生活的。

我们的对手不是天命,只是同样困厄于天命的其他人和昨天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尽人力听天命而已。我们左右得了自己,左右不了世事,更左右不了别人。命中有时...
曾国藩:向上敬畏,向内忏悔!
曾国藩:我有“四知”,知人生往何处去
励志鸡汤,生活很苦但你要甜
曾国藩为什么信天命?
曾国藩总结家运规律,天地万事皆有乾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