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坚持每天背点《伤寒》,我已经背诵27天啦!??????


精彩回顾

《伤寒论》背诵班第25天

《伤寒论》背诵班第26天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7)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4: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7) 来自医承有道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甘草(味甘平) 生姜各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擘,味甘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原文+译文+评析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①,不得眠。

 

注释

①不能眴:眼睛不能转动。

 

译文

衄血许久的病人,多陰虚火旺,不能用发汗法。若误发其汗,就会出现额部两旁凹陷处的动脉拘急、两眼直视、眼球不能转动、不能睡眠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衄家血液素亏的禁汗及汗后的变症。

衄家指经常鼻腔出血的人,由于频频出血,陰血必然亏虚,虽有可汗之症,也不可任意使用发汗方法,以免更伤其陰血。这里所说的“不可发汗”,当是指不可用辛温 发汗。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译文

平素有失血疾患的病人,不可使用发汗的方法,误发其汗,就会发生寒栗震颤。

 

评析

本条讲平素失血的禁用汗法。


经常失血的病人,不但陰血损伤,陽气亦不充沛,即使患外感表症,也不可用发汗方法。假使误用汗法,不但陰血更伤,陽气也必更伤,陰血伤则无以营养筋脉,陽气伤则无以卫外为固,因而发生寒栗震颤的变症。其病变机制与芍药甘草附子汤症极为类似,不过彼仅恶寒,此有震颤而已。

 

汗家①,重发汗,必恍惚心乱②,小便已陰疼③,与禹余粮丸。

 

注释

①汗家:平常惯会出汗的人,包括盗汗、自汗在内。

②恍惚心乱:神迷意惑,慌乱不宁。

③小便已陰疼:小便之后,尿道疼痛。

 

译文

平素常常出汗的人,再用发汗方法,就会发生心神恍惚、慌乱不宁,小便以后尿道疼痛等变症,可治以禹余粮丸。

 

评析

本条讲汗家陰陽俱虚,禁用发汗。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译文

素有内寒的病人,不能用发汗法。若反发其汗,就会使胃中虚寒更甚,出现吐蛔的症状。

 

评析

本条讲陽虚中寒的禁用发汗。

病人有寒,指平素陽气不足,中焦虚寒,虽有表症,亦不可发汗,只能温 中助陽以和肌表,如径用一般的发汗方法,必致陽气外越,中陽更虚,里寒更甚,而发生吐逆。如果肠道有蛔虫寄生,则蛔虫不安而上行,可随呕吐而出。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译文

本来应该发汗,反而治以攻下,这样治疗是错误的;如果先用发汗解表,表解以后再用下法,就不错误了。本来应该先用下法,反而治以发汗,治法是错误的;如果先用攻下,治疗方法才不错误。

 

评析

本条讲汗下先后的运用原则。


单纯的表症或里实症,不存在汗下先后问题,只有当既有表症,又有里实症病情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究竟应当先汗还是先下,却颇值得研究,本条正是对这一治则问题作出具体的说明。一般说来,表里症同具,里实的应当先进解表,表解之后方可使用攻下。如先用攻下,就是治疗的错误。但是,也有里实症较重,而表症较轻,里甚于表,治当先用攻下以治里,如果一定要执先表后里,不知灵活运用,势必延误病机,也是治疗的错误。因此,在临床 的时候,必须根据症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汗、下治法,才能避免错误。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①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注释

①清谷:清,古与“圊”通,清谷,就是腹泻而食物不化的意思。

 

译文

患伤寒的病人,若医生误用泻下法,使得病人断续下利不止,且不断地泻下不消化的食物,身体疼痛,此时即使表邪未除,也应先祛里邪;里邪祛后,大便恢复正常,身体仍感疼痛者,此时当急救表。救里宜用四逆汤,而救表宜用桂枝汤。

 

评析

本条讲表症兼里虚症,治应先里后表。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方。

 

译文

病人发热头痛,脉不浮而反沉,如果症状不解,身体依然疼痛的,也应当先治其里虚,可用四逆汤方。

 

评析】

本条讲表症脉沉,治当先温 其里。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①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释

①冒家:头目昏冒的患者。

 

译文

太陽表症,先使用泻下法治疗而未痊愈,再用发汗法治疗,因而导致内外皆虚,有昏冒的症状出现。昏冒的病人若正能胜邪,得到汗出,汗解邪散,则可自行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邪散表气得以调和的缘故。若里气尚未调和,然后再用泻下法治其里。

 

评析

本条讲昏冒汗解的机制与汗解后里未和的治法。


太陽表症,本当治以发汗解表,反而治以泻下,这就违反了治疗原则,当然不会病愈。又用发汗的方法,治法虽然未错,但由于起先误下,在里的正气已伤,现在发汗,表邪不但不能随汗而解,反而徒伤表气,以致表里俱虚,邪仍郁滞。假使虚的程度尚未十分严重,还有奋起祛邪出表的可能,由于正虚邪郁,清陽不能上升,因而在正欲祛邪而正邪相争时,病人发生头目昏冒不清,这与汗解之前发生震颤的机制一样,也是得汗的先兆,所以在昏冒后随之汗出而表解病除。如果尚有里实症状,可以再酌用下剂以治其里实。


太陽病未解,脉陰陽俱停①,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脉微②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脉微③脉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释

①脉陰陽俱停:尺寸部的脉搏都停伏不见。

②陽脉微:寸脉微见搏动。

③陰脉微:尺脉微见搏动。

 

译文

在太陽病还没有解除的时候,忽然尺寸部的脉搏都停止不动,这时必先作战栗,而后汗出病解。独寸脉微见搏动的,先汗出而病解;独尺脉微见搏动的,泻下后而病解。如要使用下法,调胃承气汤比较适宜。

 

评析

本条阐述脉搏突然停伏与战汗的关系。

太陽病未解,一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存在,脉搏也一定呈现浮象。如果病人平素正气较弱,当正气抗邪向外,与邪相争的时候,营卫之气一时郁聚不能外达,脉搏就会闭伏不显,这是欲汗之机,所以出汗之前必作战栗,正既胜邪,则周身汗出而病解,脉搏也自然恢复正常。这种脉停,仅战汗前的一时反应,瞬间即过,与气血不能运行,生机即将休止的脉绝是绝对不同的,这是必须深知的。其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关尺部脉停,寸部脉独微微搏动的,这是陽部邪实,病势向外,邪自汗出而解。假使寸关部脉停,尺部脉独微微搏动的,这是陰部邪实,病势向里,可用泻下方法,使里之实邪下泄而解。关于泻下的方剂,可用调胃承气汤。这种脉微,是指脉的轻微搏动,乃正气祛邪向外的反应,不应误解为陽气虚衰的微脉。

 

太陽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①邪风②者,宜桂枝汤。

 

注释

①救:驱散的意思。

②邪风:风邪。因风必兼夹,实质属于风寒之邪。

 

译文

太陽表症,发热汗出的,即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卫外失固,营陰不能内守所致,治疗宜驱风散邪,用桂枝汤最为适宜。

 

评析

本条讲太陽中风症病机、治法的总结。

卫属于陽,营属于陰,卫行脉外,营行脉中,卫主固外,营主内守。没有卫气的外固,营陰就不能安居于内,势必渗泄;没有营气的内守,卫气即无所依而散越,可见营与卫是互相依存的,必须卫固于外,营守于内,营卫协调,才能肌表舒畅,腠理致密,而不致有陰弱不能自守于内,陽强不能固密于外的病变。当体表受到风邪的侵袭,卫陽必然浮盛于外,因而呈现为发热,这是卫强的缘故。另一方面,卫既因风邪而强,则腠理疏而不密,营气失去外卫,因而汗出,汗是营气所化,汗出则营陰外泄,自然相对的不足,这是营弱的原因。本症的发热汗出,由于卫强营弱,因风邪所致,因此,治疗首先应驱散风邪,桂枝汤助卫益营,解肌驱风,又为首选方剂,所以说,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①,胸胁苦满②,默默③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汤主之。

 

注释

①往来寒热: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作。

②胸胁苦满:谓胸胁部有苦闷的感觉,因少陽脉循胸胁,邪入其经,所以苦满。

③默默:心中郁闷不爽。

 

译文

太陽病伤寒五六日,或是中风,出现寒来热往,交 替发作,胸胁部苦于闷满,静默不语,不思饮食,时而心烦喜呕。或仅胸中烦扰却不呕吐,或口中作渴,或腹部疼痛,或胁下痞塞满硬,或心下动悸而小便不利,或无口渴而体表微热,或兼有咳嗽,都可用小柴胡 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小柴胡 症的主症与七个或有症。

伤寒五六日中风,不是既伤寒又中风,而是说伤寒五六日,或者是感受风邪,都可以发生寒热往来等症候。往来寒热与太陽表症的恶寒发热同时并见不同,而是恶寒时不知有热,发热时不知恶寒,寒已而热,热已而寒,一来一往,交 替发作,这是邪正相争,邪胜正则寒,正胜邪则热,相持互胜的缘故,为少陽病的主要热型。与疟疾近似,但疟疾的寒热有定时,或一日一次,或间日一次,或三日一次。而少陽病的寒热往来,没有固定的时间。胸胁为少陽经脉的循行部位,由于少陽气机郁滞,所以胸胁部苦于闷满。少陽胆木受邪,势必影响脾胃,脾胃之气不畅,则神情沉默,不欲饮食;胆火内扰则心烦,胆胃气逆则喜呕。这些症候,既非太陽风寒表症,也非陽明燥热 里症,而是由表入里,由寒化热,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症。正由于这个特点,所以有“少陽为枢”的譬喻,从而概括其病机为少陽枢机不利,而以小柴胡 汤为主治方剂。


小柴胡 汤方


柴胡 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 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 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
[转载]但头汗出,需要怎么考虑下?
《脉经》
大柴胡汤能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