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律诗第5讲


音节及音节的划分·三平尾·三仄尾


这节课我们继续讲律诗的概念:

一、节奏和节奏的划分

节奏,本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韵文体中句子的节奏分为“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两种。无论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字和词组合为句,然后成文的。“字意节奏”是由组成句子的字意决定的,属于自然节奏,“字意节奏”统驭的是文法结构通顺;而类似辞赋和诗词一类用来吟诵的文体,它们除了本身的“字意节奏”以外,还有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人为控制调整音节之后的一种专门节奏,叫“吟诵节奏”,“吟诵节奏”统驭的是吟唱时的气氛,即抑扬顿挫。这种节奏虽然也以字意节奏为主,但在不同的文体中,常需要对字词的字意节奏加以修饰整理,以符合朗诵与吟唱的需要。因为韵文类以及需要讲究对偶的体裁,由于顾及音韵特性,在这方面便有一些独特的要求。“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网上书上并没有这两种概念,但自韵文体产生之日起,这两种节奏就一直如影相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字意节奏

律诗的字意节奏,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语句结构,指的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字词的含义,判断在哪个地方停顿,这个停顿的地方就是节奏点。五言律诗,除每句必须是五个字外,诗句的语言结构是(2-2-1)或(2-1-2),而不是(1-2-2或3-2)。

如杜甫的《五律·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东岳云峰起(2-2-1),溶溶满太虚(2-1-2)。

震雷翻幕燕(2-1-2),骤雨落河鱼(2-1-2)。

座对贤人酒(2-2-1),门听长者车(2-2-1)。

相邀愧泥泞(2-1-2),骑马到阶除(2-1-2)。

                  例1

又如:骆宾王的《初秋于窦六郎宅宴》

千里风云契(2-2-1),一朝心赏同(2-2-1)。

意尽深交合(2-2-1),神灵俗累空(2-2-1)。

草带销寒翠(2-1-2),花枝发夜红(2-1-2)。

唯将澹若水(2-1-2),长揖古人风(2-2-1)。

               例2

 2-2-1,表示五个字中,前面两字是一个词,中间两字也是一个词,后面一个字是单独的一个词。因为这个词的判断是根据字意来的,因此就叫字意节奏。由此可以推论:2-1-2,表示的就是五字中前面两字是一个词,中间一字是单独的一个词,后面两字是一个词。

七言律诗,诗句的语言结构是(2-2-3)(2-2-2-1)(2-2-1-2),而不是(3-2-2)(1-2-2-2)。例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2-2-2-1),凤去台空江自流(2-2-1-2)。

吴宫花草埋幽径(2-2-1-2),晋代衣冠成古丘(2-2-1-2)。

三山半落青天外(2-2-2-1),二水中分白鹭洲(2-2-2-1)。

总为浮云能蔽日(2-2-1-2),长安不见使人愁(2-2-1-2)。

                       例3

上述所举的这三个例子,是符合平仄要求的语言结构句子。但是不是说只要是符合平仄的五个字或七个字就可以入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例如:

白鹭洲-云遮-雾罩,(3-2-2)(仄仄平平平仄仄)

黄花岭-水秀-山青。(3-2-2)(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瀑布云—铺天—盖地;(3-2-2)(仄仄平平平仄仄)

蘑菇石—斗雪—熬霜。(3-2-2)(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两例,平仄非常符合律诗的平仄交替变化的要求,但它却不是律诗的诗句,其原因就是语言结构,即字意节奏不符合律诗诗句语言结构的要求,故不能作为律诗的句子来入诗。这对一个初学律诗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容易混淆的地方,请大家务必记住为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前面改为:“白鹭洲边”或“黄花岭上”之类,这样写,就符合标准了。

我们都知道《诗经》里的诗都是四言诗(五言也有,但毕竟太少),汉语中,一般一个词组就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字意节奏(三字及三字以上为一个节奏的都是固定搭配的词组,唐诗中这样的词组非常罕见),因此四言诗的字意节奏就是2-2节奏;它的吟诵节奏基本也是两个字一个节奏,换句话讲,四言诗的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是一致的,都是2-2节奏。

我们不难想象,当这种统一的句式太多的时候,无疑就是一种单调和乏味,正因为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就有了五言诗、七言诗,诗句外,更有了以四言和六言为主的赋的句式以及字数不等的词的长短句句式。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五言诗节奏划分对律诗中的具体运用。

众所周知,五言诗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加一个字而成,因此它的字意节奏就只有两个可能:一种是:2-2-1;另外一种就是:2-1-2。

为了律诗更具有灵动性,更有抑扬顿挫的美感,以上两种节奏在唐诗中一般都是交替的,特别是两个偶句承句和转句,假设A=2-2-1(2-2-2-1),B=2-1-2(2-2-1-2),那么当承句是A的时候,转句选B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反过来,当承句是B的时候,转句选A就是最理想的。前面所举的杜甫、骆宾王和李白的三首例诗就是这样的,大家可以自己对照检查一下。

东岳云峰起(2-2-1),溶溶满太虚(2-1-2)。

震雷翻幕燕(2-1-2),骤雨落河鱼(2-1-2)。(B)

座对贤人酒(2-2-1),门听长者车(2-2-1)。(A)

相邀愧泥泞(2-1-2),骑马到阶除(2-1-2)。

                 例1

又如:骆宾王的《初秋于窦六郎宅宴》

千里风云契(2-2-1),一朝心赏同(2-2-1)。

意尽深交合(2-2-1),神灵俗累空(2-2-1)。(A)

草带销寒翠(2-1-2),花枝发夜红(2-1-2)。(B)

唯将澹若水(2-1-2),长揖古人风(2-2-1)。

                 例2

七言律诗,诗句的语言结构是(2-2-2-1)(2-2-1-2),而不是(3-2-2)(1-2-2-2)。

例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2-2-2-1),凤去台空江自流(2-2-1-2)。

吴宫花草埋幽径(2-2-1-2),晋代衣冠成古丘(2-2-1-2)。(B)

三山半落青天外(2-2-2-1),二水中分白鹭洲(2-2-2-1)。(A)

总为浮云能蔽日(2-2-1-2),长安不见使人愁(2-2-1-2)。

                       例3

三、吟诵节奏

吟诵节奏是人为控制调整音节之后的一种专门节奏,它以字意节奏为依据。从以上所示的五言诗的两种字意节奏可以看出,五言诗句的最后三个字,实际上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字意节奏,不过就是后面那个节奏向前或向后延伸了一个字,是一个大的字意节奏,因此,五言诗的吟诵节奏一般都读为“2-3”的节奏,也是所谓的尾三字连读。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例4

这首诗的字意节奏是: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2-1-2, 2-1-2)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2-2-1, 2-2-1)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2-1-2, 2-1-2)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2-2-1, 2-1-2)

吟诵节奏是: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2-3)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2-3)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2-3)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2-3)     

这样断句不仅吟读起来顺口,而且更容易理解句子中的含义,反之,读起来就觉得很不舒服,意思理解起来也很混乱。

根据五律的这种2-3的吟诵节奏,我们在吟诵作品的时候,前两个字读完后,要稍作停顿,后面三个字则可以连读。也就是说,五言诗句的最后三个字是属于同一节奏,而同一节奏内的字是有音韵方面的讲究的,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三仄尾”“三平尾”这些说法的来由,根本原因就是它们属于同一个吟诵节奏。

四、“三仄尾”“三平尾”

所谓“三仄尾”就是律句的后三字连续都是仄声,而所谓的“三平尾”就是律句的后三字连续为平声。

同贺八送兖公赴荆州

唐·张说 押四支

畴昔同声友,骞飞出凤池。

风云一荡薄,日月屡参差。三仄尾(入去入)

此别黄叶下,前期安可知。

谁怜楚南树,不为岁寒移。

例5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之五)

唐·杜审言 押四支

赏玩期他日,高深爱此时。

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三仄尾(入上去)

地静鱼偏逸,人闲鸟欲欺。

青溪留别兴,更与白云期。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例6

唐·李白 押四支

明宰试舟楫,张灯宴华池。

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三仄尾(去入去)、三平尾(阴阴阳)(实五连)

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例7

郡江南上别孙侍御

唐·张九龄  押一东

云嶂天涯尽,川途海县穷。

何言此地僻,忽与故人同。三仄尾(上去入)

身负邦君弩,情纡御史骢。

王程不我驻,离思逐秋风。三仄尾(入上去)

         例8

沭阳古渡作

唐·钱起 押一东

日落问津处,云霞残碧空。

牧牛避田烧,退鹢随潮风。

回首故乡远,临流此路穷。

翩翩青冥去,羡彼高飞鸿。三平尾(阴阴阳)

         例9

唐诗中三平尾的为数很少,但三仄尾却很多,那是因为唐人用的不是平仄,而是平上去入,况且,平还分阴平和阳平,用现代汉语来讲,第一声是阴平,第二声是阳平。正是因为他们用的平上去入,从上面的例诗中我们会看到,三仄尾的节奏中,实际上是有上、去、入的变化,而绝非是三仄尾那么简单。

对于“三仄尾”“三平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唐诗中这种作品也有大量存在,我们不去做前人的法官。但是,为了保证我们自己的作品拿出去以后不会被挑剔,我们的作业统一要求不能出现“三仄尾”“三平尾”!课外作品不在此规定之列。

另外要注意的是:因为五律的吟诵节奏是2-3,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不可以把两个紧密搭配的字放在第2、3序位上,因为第2、3字间是一个节奏点,这两个字之间是需要停顿的,如果两个紧密搭配的字之间来一个停顿,当然就意味着这个句子的节奏被破坏了,这样的律诗读起来就非常别扭,意思的表达也无法准确地实现,当然也就是错误的。

比如:“学校”“人民”“青山”等就不能把他们放在第2、3位置上。如:“来学校求知”,这个句子中“学校”二字就放在了第2、3的位置上,这就不是五律的句式。

七律也很简单,就是在前面再加两个字,一个节奏。

可以推断,七律的吟诵节奏应该是:2-2-3。在七律中,关系密切的两个字,不可以放在第2、3和第4、5的位置上,因为这两个位置都是节奏点所在的位置,是需要停顿的,前面已经讲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为什么五律和七律的吟诵节奏必须是2-3和2-2-3,而不是别的呢?以什么为标准划分的?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解释流传下来,只有无数的作品可以印证。只能告诉大家:这不是现代人规定的,古人就这么分的,音节的划分出自《乐府》,距今2000多年。唐诗、宋诗、明诗、清诗,这些诗的音节都是这么划分的,它们都是有力的证据。

本讲提纲:

一、节奏和节奏的划分

二、字意节奏

三、吟诵节奏

四、“三仄尾”“三平尾”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了,下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fcbea47f8f2a40d09f9e66bf30ccbe60
第二章声律美 作者:蔡宝瑶
如何写对联
对联写作第十三讲:对联格律及马蹄韵四。
辞赋写作第二讲
《怎样才能写好诗》(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