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中寒则腹胀,肠胃病调治首先要分清寒热。中医经典常读常新

肠胃胀满是特别常见的肠胃疾病,诱发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也不尽一致。病程有的很短,有的则可能迁延很长时间。多数情况下,还会兼有食欲不振、胃酸酸痛、大便异常等症状,也可能会有其他脏腑的不适。对于常见的胃胀一般采用舒肝理气、消食导滞的方式,多会有效果,但效果不佳,或病症出现反复的情况也很多。

后温读《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才恍然大悟。

歧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此段的译文为:肠胃中热患消瘅病的人,适宜于用寒的疗法,而内寒的病人则适宜于用热的疗法。胃中热,食物消化得快,使人心悬,常有饥饿感,脐以上的皮肤发热。肠中热,则排出的粪便象糜烂的粥,脐以下的皮肤发寒。

胃中寒,就会腹胀;肠中寒,就会肠鸣,大便清稀且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

胃中寒,肠中热,则腹胀而且腹泄;

胃中热,肠中寒,就会总觉得饥饿且小腹疼痛。

以前多注重《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相关的经方家著作,而忽视《内经》。重读《内经》,才发觉熟读《内经》才是掌握医理的终南捷径。虽说张仲景是发明内经奥旨者也,但《内经》对伤寒理论也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二者不能偏废,应该努力的融会贯通。

胃中热则消谷,胃中寒则腹胀,可谓大道至简。见胃胀,便责之以肝气郁结,其实也是忽视了阴阳寒热这个中医最重要的辩证原则。
更有胃寒肠热,胃热肠寒,以及身体其他症状等复杂情况,只用单一的方式可能会收一时之功,但也有可能会引起其他的变证,不可不防。

以前治疗过胃胀,多会处以大小柴胡、枳术丸、平胃散加减,很多时候是很有效果的,窃喜之余,思路也僵化了很多,偶尔碰到效果不佳的情况,也多想是患者的原因。

这引起我很大的思考,虽然有“有是病用是药,有是病用是方”的治病思路,但也要先规规矩矩辨清阴阳寒热虚实。《内经》中很多辨别阴阳寒热的理论更应该值得重视,毕竟方剂只是战术,而阴阳才是战略,分清了阴阳不至于犯方向性错误。而以后再碰到肠胃胀满的情况,适当的加一些温性的药物果然效果更加明显。

对于中医经典要常温常读,并结合实际,多思考、多领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肠胃寒热辩证择要
[转载]黄元御:千古之秘之问诊要旨
3.内寒内热的症状
​泻心汤一家五口,分别怎么用?
《素灵微蕴》 > 素灵微蕴卷二
胃居脐上,故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故肠热则脐以下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