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旅游,拿什么赢取未来?



仔细观察很多乡村酒店、乡村客栈、乡村餐馆,动辄破木头、碎瓦片、粗麻绳、旧布片、烂陶罐、坏农具,这种先入为主的悲悯情怀,貌似对乡村的尊重,实质上是对乡村的蹂躏。乡村不是这样的。


乡村不是破败的,乡村不是灰暗的,乡村不是残缺的,乡村不是颓废的,乡村不是沉寂的。


在木尧的记忆里,乡村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充斥着勃勃生机,四季都是明艳鲜亮的,周边都是欢快、知足、圆满的。


提及乡村,首先映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能是无解的,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村记忆。


或许有的人只是留恋从前的一碗蒸槐花,将裹着洁白面粉的圣白槐花放在嘴里咀嚼,大有暴殄天物的快意,想想都醉了;或许有的人只是贪恋儿时的小河弯弯水青青,放学后顶着挨骂的风险偷偷去洗澡;或许有的人想起村口的一棵皂角树,没有人知道它的年龄,枝干遒劲、坚挺、疏朗、中空、不屈,乡村因它留下了亘古的痕迹。


请允许每个人保留自己的乡村记忆,无论他们如何不足以对外人道及,但他们真真切切的属于自己内心的温柔和抚慰。



尽管个体存在不同,但乡村还有其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是乡情、乡俗、乡味、乡貌得以传承(或者追忆)的基础。对于乡村旅游各业态来说,其能修复、传承、改造、复原的,也只能是集体记忆。而对去乡村旅游的游客来说,能感受到的乡村氛围,也只能是这一部分集体记忆的呈现。


为了猜测游客可能有的集体记忆,商家纷纷尽我所能的施展自己的情怀,将自以为是的乡村元素拼命植入自己的项目。于是乎,我们看到了群魔乱舞、八仙过海!


何出此言?


仔细观察很多乡村酒店、乡村客栈、乡村餐馆,动辄破木头、碎瓦片、粗麻绳、旧布片、烂陶罐、坏农具,这种先入为主的悲悯情怀,貌似对乡村的尊重,实质上是对乡村的蹂躏!乡村不是这样的!


乡村不是破败的,乡村不是灰暗的,乡村不是残缺的,乡村不是颓废的,乡村不是沉寂的!


在木尧的记忆里,乡村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充斥着勃勃生机,四季都是明艳鲜亮的,周边都是欢快、知足、圆满的。



在木尧的记忆里,我出生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利用一切可能的旧物件,遍植鲜花!乡邻间相互讨花种,相互借繁衍的花草小苗,乡情浓郁,和谐美满。


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居然家家户户喝茶,日子极其讲究。豆腐是自己家磨的,黄豆酱要历经长达一个多月的繁琐程序,单红薯一样农作物就可以吃出几十种花样。


在那食物不充足的年代,邻居间有改善伙食的,会端过来一碗尝鲜。


每家每户自成生态系统,动物的粪便可以当做农家肥滋润农作物,农作物多余的茎叶可以让家畜家禽饱餐一顿,人在其中平衡、获益、繁衍。



农闲的时候,父辈们会修理农具,然后齐整的摆放起来。村里总是会出现一些能工巧匠,让村边繁密的树木变成居家不可少的桌椅板凳。


记得我叔叔家的堂屋是黄土铺地,每年他都会平整一次地面,铺上新土,洒水,敲击,使其平整如镜。


我奶奶自己织布,而且从浙江来的货郎那里买来红的蓝的药膏,将布和药膏放在锅里煮,然后晾晒,洁白的棉布就变成了花花绿绿温暖的颜色,变成了我们遮体的衣服,变成了我们挡寒的被褥。


谁家起新房,将会成为全村最重大的事,妇女参与帮厨给大伙准备饭,男劳力各取所能来帮忙。房子造好,总是有妇女会剪窗花,有村里的雅士在墙壁的显眼处仔细描绘各种传统的纹饰、图案。



这就是我的乡村记忆,而且触及不到万分之一。


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乡村商业体所谓的修复、复原、改造,让人发指。抛开物件的堆砌、生硬、破败不说,单物件的凭空想象、不尊重乡土事实就让人恼火!


首先,我们要的不是博物馆,你把各种不能使用的、残缺不全的老物件堆砌在那里就是乡土元素、乡土情怀吗?纵使我们可以接受这种纯粹、单一、生硬的展示,但是你总要把物件整完整吧?不要让孩子们误以为石磨就是一个单独的石碾子、辘轳就是一根弯曲的没有绳子和木桶的木头、牛笼嘴就是一个单独的竹片“头盔”。这种不完整的展示,会误导公众,传递不完整的信息,造成深层次的文化断代和割裂。



其次,不懂不要装懂,不要自以为是的改造。看到过一处改造的老宅,整体建筑风格明明是民国时代的,窗户和门偏偏用的是明清的风格。这种“关公战秦琼”的案例,在当前的旧民居改造中比比皆是。这种改造不但不是对乡村的呵护,而是更进一层的伤害。


再次,不要变成大杂烩。很多商人充分发挥跨界、融合的本事,把一处好端端的民居改造的宛若走进万国建筑、装饰博览馆!多就是好吗?多就吸引人吗?多就能起死回生吗?多就能支撑你的商业系统吗?多就是乡村风格吗?


最后,为设计而设计,为改造而改造。很多人不考虑我们为什么改造、需要不需要改造,上来就开始给民居“动手术”,滑天下之大稽。




言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在轰轰烈烈的乡村旅游大开发过程中,我们究竟要怎样面对未来?


木尧承认,人的元素回不去了,木尧记忆中的乡村注定永恒的成为记忆,毕竟时代是在前进中迭代、进化的,我们必须客观面对。因此,对于很多项目中孤零零没有任何依托的建筑,没有任何人的气息的堆砌物,我们只能听之任之。但物的元素能否更接近真实呢?


我想,如果真有情怀,真有对乡土的尊重,很多滑稽古怪的建筑、摆设完全可以避免。毕竟,我们的父辈大多依旧生活在农村,记忆仍可延续。


作者:木尧
来源:参见庄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这两方面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意与设计
重建“上海外婆家”——记一个典型的上海新农村改造规划案例
乡村博物馆
思考│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
“农耕馆”里寄乡愁
论述百练:留住乡愁是文化自信之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