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一份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认识
迁安市弘毅学校“目标引领·课道”导学案
八 年级 物理学科  课题: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姓名:      编号:  102 编制人:     审稿:     日期: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表示长度的国际单位,以及长度单位的换算;会使用刻度尺,了解分度值、量程等概念。练习测量减小误差,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过程与方法:练习测量长度,熟练使用测量工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自主学习·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模块
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
互动展示方案
目标
研习
25
|
30
学法指导1:根据上节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钟)
(1)     是测量质量的仪器,         是测量力的仪器,       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是测量长度的仪器,     是测量时间的仪器
(2)设计实验时,常用到的方法有很多,如果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            。
达成目标1:会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知道实验探究的常用方法。
学法指导2:研读课本“从木工尺到米元器”,结合科学计数法,思考下列问题。(12分钟)
(1)2.4×103m=         dm=          mm=        μm
(2)2.5×103μm=         m=        km=         nm
达成目标2:灵活运用单位换算。
学法指导3:探究实验:测量长度。(15分钟)
(1)使用刻度尺前应注意观察      、      、     ,
测量时应注意        对准被测物体的左端,并紧靠被测量的物体、读数时视线     刻度线、读数时估读到      值的下一位,记录时,记好      值和       值且必须标明       。
(2)测量误差是      和         之间的差异。误差         避免(可以或不可以)。为了减小误差,可用多次测量求       作为测量结果。
达成目标3:(1)观察并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了解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知识拓展】
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是光年(l.y.)
几种常见的测量方法;
(1)直接法: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
(2)间接法、组合法(等量替代法):用刻度尺与三角板组合,可测出圆形物体的直径、球体的直径。例如测硬币、乒乓球的直径。
(3)软线法;化曲为直法,让软线与曲线重合,然后测出软线长度记为曲线长度。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海岸线长。
(4)滚轮法;以轮代尺法,用已知周长的轮子在待测线上滚动,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再乘以轮子周长,适用于较长的曲线。
(6)累积法;叠加法,把较薄但厚度相同的物体积累起来,增大其厚度,使其能用刻度尺测量,再除以个数,即可得出。如测量纸张厚度。
(7)估测法;对要求不高的测量,可以用眼睛估测。
【互动策略】
1:独立完成,对子之间互相检查,有问题的及时纠正并记忆。
2:先独学,然后对子同学讨论,对学解决不掉的问题小组群学,群学依然不会的暴露到本组展区,对组解决。
3: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得出结果以抽签形式展示在各展区,对组分析。
10
|
15
学法指导4: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1)小李同学在实验课上用同一把毫米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
分别是11.22cm、11.23cm、11.20cm、11.21cm,那么物体的真实长度应接近多少厘米?
(2)小聪同学用一刻度尺侧一物体长度为0.1782m,则与他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
度值是
(3)某同学用卷尺测得自己的身高为1.714m,那么该卷尺的分度值是     ,数据
中的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该同学身高应记为    cm.
(4)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读数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跟错误一样是可以避免的
C只要测量时态度认真准确,工具精密,就不会有误差
D测量是误差不可避免
达成目标4:理解长度的测量
整理好本节课自己的不足之处与收获,下课上交给对应教师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总评:
本导学案结构完整,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的合理应用。由旧知复习到新知探究,到巩固检测,再到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反思,学习逻辑思维清晰,程序安排较为合理。在学习内容安排上对初中生来说可以说比较适中。因为是实验课,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但对于如何更有效的促使同学们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在方式与策略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分析:
1、对学习目标的表述。本导学案可以说做到了三维目标的全备,尤其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最容易忽视的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这份导学案中拟定的非常的具体、客观,符合一节课所应该达到的情感目标要求。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上,针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要进一步的提升,“熟悉表示长度的国际单位,以及长度单位的换算;会使用刻度尺,了解分度值、量程等概念。练习测量减小误差,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在这一目标表述中,连续用了几个动词,“熟悉”、“了解”、“知道”,这些动词都是不可量化的词语,究竟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叫做熟悉、了解以及知道?这就很难给学生包括我们老师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我们说在学习目标要叙写,首先,要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必须明确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习者,即“学生”。其次,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背诵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再有,应叙写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最后,说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概而言之,新课改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
目标的表述要包括:“A”“B”“C”“D”
“A”代表行为主体,即谁能完成所预期的行为,通常是学习者。规范的表述应当是“学生应当……”“学生能够……”。
“B”代表行为本身:指达到目标的具体学习行为。一般用行为动词来加以描述。
“C”代表行为条件:指影响学习这学习结果产生的有关情境或条件。分三种类型一是辅助手段的说明;二是对时间限制的说明;三是对完成行为情境的说明。
“D”代表行为结果:指行为产生的结果。
2、对学生学习思维的训练要进一步提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学生完成了多少题目,而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散,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所以说,只有思维容量大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大容量的课堂。而我们老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把所要学习的知识零打碎敲的演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练习题目,用具体的题目的演练来代替学生思维的训练,这就是我们对学习的一种严重的误解。这种碎片化的学习不可能促使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当学生被动的成为完成一个个具体训练题目的做题机器的时候,也就不会对学习充满激情和兴趣。因此,构建学习的思维模式,探索整体化学习的方式,对我们取得课堂高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导学案中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到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都是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填空形式来呈现,学习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完成把课本知识搬运到导学案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会有深刻思维的参与,因此这种学习的肤浅的,片面的。假如在问题设计上,我们从整体上构建,只给出框架性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更有兴趣,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比如,“探究实验:测量长度”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这样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你认为测量长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减少误差的方式有哪些?”试试看,这样处理问题,效果一定会更好。
3、本导学案的互动策略、展示方案较为不错。每一个互动策略和展示方案都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这就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合作、探究;展示、补充、质疑指明了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教学反思:一道习题贯穿整节课堂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物理案例 | 数据支持下的初中物理精准教研
八年级物理全册备课教案 沪科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提纲(11—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