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人录】二人转祖师:王纶生



二人转最早没有女人唱戏,都是男扮女装。

       黑山“二人转”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现了黑山二人转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2007年黑山县李秀媛(1939-2008)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在仅有的两名东北二人转传承人中 ,李秀媛位居赵本山之前。李秀媛一直从事二人转传承工作,培养了大量能够演唱传统大戏的二人转演员。


      东北二人转发祥于黑山,在国家集成的志书《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辽吉黑三省卷)中,有明确的记载。其起始时间也是从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王纶生(1723-1776 )算起的。


      据1918年撰《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载:王纶生,男,名蹇,字纶生,一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艺名“老叉婆”。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生。生时家衰,其父以头巾包裹,故名蹇字纶生。三岁丧父,寄伯父篱下,倍受白眼。


      12岁就离开镇远堡流浪到锦州。在哪儿他认识了一个人称“孙大娘”(男)的卖艺人,孙见其聪明伶俐,说学逗唱很俏皮,就收为义子,教他琵琶、三弦、笛子、竹板、太平鼓、花棍及唱词。“孙大娘”为雍正、乾隆年间的艺人,声如女子,故此得名。他们父子二人扮成男女,常在锦州西关老爷庙戏台、城内天后宫戏台、东关帝庙土台子上演唱。


      人们把这种说唱表演形式称为“双玩艺儿”,这是已知二人转最早的称谓。王纶生天资聪颖,敏慧异常,能自编唱词。他在自编的《命锒铛》中唱叙自己身世道:“伯父像只虎,伯母像只狼,弟兄姐妹蛇一样,王纶生犹如羊入狼群,命锒铛。吃的猪狗食,干活和大人一样,天不亮就下炕,一干就干到月上东厢。”


      王纶生嗓音甜润清脆,善说学逗唱,且具俏皮特点。游唱乞食,名噪一时。乾隆年间锦县知县高清彦写《无题》诗赞颂王纶生的演唱:“一曲清歌上九天,驱散宦海九重烟。今年九九重阳日,九旱十得饮甘泉。”“孙大娘”病死后,王纶生更加愤世嫉俗,演唱内容多嘲讽官吏时弊,故而常遭官府侮辱殴打,不准在城内演唱。

40岁时,他已苍颜如老太婆,知府阿敏戏呼之为“老叉婆”,王纶生用之为艺名。


      1776年秋,王纶生病死于东关帝庙土台子上,终年53岁。群众集资将其安葬于“孙大娘”坟下,立一石碑,阳面刻“王纶生之墓”五字,阴面刻“纶生,蹇,生于雍正癸卯,卒于乾隆丙申,镇远堡人。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秋立。”《万靖垂边记》一书系乾隆年间锦州知府张景苍所撰,内有对王纶生的记载:“王蹇字纶生,锦州镇远堡人也,一名笑尘,少游唱乞食于市……”


      黑山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又有白厂门、半拉门等边关集镇,自古以来就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特别是黑山当年有个东北最大的马市,有好多大车店,招引来关内外特别是当地周边好多民间艺人在此卖艺谋生。艺人说“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住店”,“谁有好艺就学谁的”。


      他们把当地的秧歌和外地的莲花落、相声、梆子、影调、十不闲等多种民间艺术不断地杂交融合、推陈出新,产生了早期的二人转。

到了清光绪年间,黑山二人转的演唱活动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在黑山大地上,到处都活跃着被人们称作“唱秧歌”的二人转班,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庞奉班、葛升班、马玉班、郭春发班、李成林班、宋振荣班、柴老万班等,其中庞奉班从清朝到伪满时期连年成班,到处演出,据不完全统计,该班知名演员就有50多人,这样在当时就形成了以黑山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黑山二人转艺人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黄飞最新东北搞笑二人转东方斯卡拉黑山老妖
民间故事:女子给姐姐上坟,遇到大蛇拦路:你姐夫不是人
清军入疆(十一)乾隆的震怒
二人转《王美荣观花》真不错
二人转单出头《王二姐思夫》董明珠
【东北二人转】王员外休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