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永州瑶族文化


瑶族是永州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境内瑶族人口达四十余万,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先民早在秦汉时期,以北方尤人进入黄河、长江流域的湖广一带。宋、元、明、清时期,大批瑶民自南岭南麓等地不断徙入江华。明清时期,永州地区的江华、永明、道县、宁远、蓝山的许多山地成为瑶民的聚居地。

  


  瑶民“依山险而居”,登山惟恐不高,入林惟恐不深。“南岭无山不有瑶”,在南中国最大的山地——南岭腹地,有瑶族人口聚居最集中、地域最广大的中国瑶族第一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有神秘的瑶族发源地——江永千家峒,有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原始自然风光和瑶族风情……  


  这是一部色彩斑斓的瑶族百科全书,让我们去慢慢阅读,慢慢品味 ……  


      永州地区的瑶族名称,秦汉时期称零陵蛮夷,三国时称“蛮徭”,晋称“湘州蛮”,南北朝至隋唐称“莫徭”。《隋书—地理志下》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县、衡山、熙平皆同焉。自云其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莫徭”这一称谓,在杜甫的《岁晏行》和刘禹锡的《莫徭歌》一诗中都曾提到。唐末,史籍开始出现“徭”的称谓,表明过去的莫徭已正式有了徭的族名。宋以后一直称徭人。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统治者歧视瑶族,将“徭”字改成侮辱性的“犬”旁。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平等,去掉带有侮辱性的“犬旁”,改用双人旁的“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一步改“徭”为“瑶”,统称瑶族。



  永州地区瑶族的自称和他称,因居住地理环境和使用的语言以及服饰的不同,而称谓各异。居住在江华、江永、蓝山、道县、双牌、东安、永州的一部分瑶族,自称尤勉;居住在宁远、新田、祁阳及金洞林场的瑶族,自称“勉”;还有居住在江华、蓝山少部分瑶族,自称“谷岗尤”;居住在永州、道县的少部分瑶族,又自称“标敏”;江华瑶族自治县还有部分瑶族,自称“炳多尤”、“爷贺尼”等。


       还有居住在丛山峻岭者,人称“高山瑶”,又称“过山瑶”;居住在丘岗平地称“平地瑶”、“民瑶”、“土瑶”等。居住在宁远“九嶷瑶”、“伍堡瑶”、“七都人”、“梧州瑶”等。居住在宁远县的荒塘、桐木漯和新田县门楼下、祁阳县的晒北滩一带的瑶族妇女,头中衬有顶板称“顶板瑶”;居住在宁远县九嶷山和蓝山县紫良等地的瑶族妇女、头上无衬板称“平顶瑶”。还有“宝寨瑶”、“龙榨瑶”、“广西瑶”等等。 


  永州地区的瑶族均信奉盘瓠为祖先,总称为“盘瑶”或“盘古瑶”。 

       唐宋以来,永州境内的山丘地带成为瑶民的聚居之地。“依山险而居”,多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有“无山不有瑶”之说。《道州府志》(清光绪本)载:“瑶有山瑶民瑶之分,民瑶与夏人杂居,服食居处,冠婚丧祭,俱与民同。


     ”元代民族压迫加剧,瑶民被迫南迁广东广西各地。明初,朝廷实行抚瑶政策,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大批瑶民又回迁永州境内。江华、永明、道县部分瑶民被列入户籍,从而基本结束大迁徙大流动的历史。明洪武初年,江华县被招抚下山的瑶佬李东仂率70户300人,编籍定居上伍堡一带。明洪武初年的几年中,永明县(今江永)的清溪、古调、源口、勾兰的瑶民均被列入户籍定居。自明洪武三十年(1397)至嘉清十三年(1534),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自称“勉”的瑶民,自南岭南麓成批进入江华大龙山、贝江冲、麻江冲等地定居。自此,在永州逐渐形成瑶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深入贯彻,瑶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永州瑶族人用勤劳的双手迎接美好生活,同时用最热情的怀抱诚邀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观光感受瑶族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州传》连载29 江华瑶家
永州江华瑶族盘王节
古韵 . 永州
【 永州古村落】江华牛路村:刻录着瑶族变幻的风云记忆
永州大事记(上)
永州十大名菜出炉,你都品尝过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