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1件在风雨中走过的瑰宝:读懂它们的前世,爱上它们的今生

​​2017年去了一次湖北省博物馆,看了很多馆藏珍品,但除了曾候乙编钟,我竟然不记得其他国宝的样子了。

当时的曾候乙编钟就挺让我吃惊,作为一件乐器,它的体形真是够大的,于是我站在它面前,对着它发呆了很久。

拍于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

后来听了编钟演出,想不到体形这么大的家伙,奏出来的旋律却是轻柔悦耳,大有让我心神安定,忘却疲惫的感觉,它再一次成功地把我惊到了。

编钟表演

但也仅仅如此而已,那时我并不知道它真正独特而卓越的地方,我只是凭着那点直观的印象记住了它,甚至有点喜欢它。

直到偶然在图书馆遇见一本老书,探索发现系列的《国宝传奇》,再次见到关于曾候乙编钟的文字与图片,我才知道,它的65枚钟,每组钟的名称、大小、用途都不一样,按照发音原理排列组合;它的纹饰、它的漆色、它的立柱武士形象、它的铭文都有讲究。正是因为这些,它成了我国,乃至世界文物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精神世界的圣山”。

就像年少时遇见的那个少年,一开始只是被他的容颜吸引,慢慢走近他,了解他,被他的内在征服,才真正地爱上了他。

“看”文物与“读文物”的区别大约也是这样,如今回忆起曾候乙编钟,我对它的痴迷似乎又深了一分。

《国宝传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120幅清晰的插图,娓娓道出61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我在那些淡淡的叙述里,或惊叹,或庆幸,或遗憾,或痛楚,我想,我是真的爱上它们了。

一腔惊叹:无法复制的倾世绝唱

世间最让人惊奇而震撼的,是那些诞生于并不发达的时代,却是今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也无法复制的古物。

比如红山玉龙。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红山玉龙,来自距今5000到6500年的红山文化,它整体像个“C”字形,也像甲骨文中的“龙”字,用一整块玉料雕成,用了圆雕、浮雕、浅浮雕等技艺,上面刻着猪的头、马的鬃、蛇的身,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有一种风中飞舞的动感,被赋予“中华第一龙”、“天下第一龙”等赞语。

红山玉龙

其实,红山玉龙最神奇的地方,是它的平衡性,它背上有一个穿孔,如果用绳子将它悬挂起来,它丝毫都不会倾斜,头和尾始终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据说,赤峰市的玉器市场曾经仿制过很多玉龙,但没有一件能像这样计算精确,基本上一系上绳子都会失去平衡,很难想像,在工具高度不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先人们是如何测算准确,又是如何雕出这样精美的玉龙的。

再比如神针绣画。

明朝嘉靖年间,曾经诞生过一代刺绣名品——进士顾名世家族独创的“顾绣”,对后来发展起来的苏绣、湘绣、蜀绣,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是顾绣集大成者。她善于画画,将刺绣与绘画结合起来,以针代笔,以线代墨,运用独特的针法与配色技巧,临摹了很多宋元名画,使绣品达到了“不是绘画,胜似绘画”的效果,被当世誉为“画绣”。连当时的著名画家董其昌看到她的绣品,也忍不住惊叹:“此非人力也!”

韩希孟刺绣《花鸟册》

只可惜,顾绣因讲究艺术境界,对刺绣人的艺术修养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一幅作品有时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工夫,对它的普及形成了制约。到了清代末年,顾绣慢慢从历史舞台上退却,终至消失无痕。

而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希孟《宋元名迹册》,成了顾绣的遗世珍品。

《宋元名迹册》之洗马图

这样的人间奇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在惊叹这些器物的时候,总是为先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一丝庆幸:机缘巧合的命运反转


有多少次,那些国宝,因为凡人不识它们的真面目,差点就淹没在了滚滚红尘中,直至消失,所幸,有识宝的眼睛发现了它们。

“菜瓮”竟然是国宝。北京西华门外曾经有一处真武庙,庙内有一个大菜瓮,常年贮满了水和石头,代表着“南海普陀”的含义。乾隆十年的一天,乾隆帝偶然瞧见了这只大瓮,非常吃惊,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元代的著名玉雕——渎山大玉海,他立刻命人以千金将其买了回去。

渎山大玉海是忽必烈亲自下令锻造的皇家大酒缸,数百名工匠用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巨型玉石,历时五年才完成,体形巨大,颇有蒙古汗国粗犷剽悍的风格。酒缸呈墨绿色,上有白色、黑色、紫色等不同的花纹,通体雕刻着海浪波涛,还有在波涛中浮沉的龙、马、鹿、猪、海龙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到今天,它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玉制酒器。

渎山大玉海

这样一件宝物,幸好遇见了对诗画古玩都有研究的乾隆,它终于结束了贮水装石,日晒雨淋的日子,被安放到了北海团城的承光殿内。200多年后,1988年,人们又在北京法源寺发现了它的底座,底座八面八足,双层石雕,刻着浪花、龙兽等图案,气势恢宏,与酒缸浑然一体。

西周铜盘曾作喂马槽。清同治三年五月,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率军追剿太平军,占领常州后住在护王府内,某天晚上,他听到马厩内传来金属撞击声,原来是喂马槽被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响,木质的喂马槽怎么会响呢?他命人将马槽清洗干净,发现竟是一个精美的大铜盘,根据上面的铭文,刘铭传推测这件器物年代久远,价值不菲,于是偷偷将它运回家乡安徽肥西刘老圩,临终前交代子孙要保护好这件国宝。

纸终究包不住火,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闻讯而来的军阀、日寇、国民党一拨又一拨,刘家子孙一直守口如瓶,为了躲避日军,他们带着宝物举家逃亡了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把宝物献给了国家。那时,宝物在刘家已经待了86年,传承了四代人。

经鉴定,宝物名为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底下四只曲尺形的足,口沿饰有纹饰,是目前已出土的最大青铜器,更珍贵的是,它内侧底部的111字铭文,记述了白盘铸造的原因,其中包含某次军事情况的重要史料,铭文笔法还为书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虢季子白盘

如果不是刘铭传,这件重要的国宝不知将是何命运,如今它安然地待在国家博物馆,供世人瞻仰。《国宝传奇》里记录了多件这样的宝物,它们或被孩子当成玩具,或被当成废品贱卖,或在战乱中命运坎坷,最后它们能在博物馆找到归宿,于它们,于国家,都是何等幸运。

可是,总还有些国宝,或远隔重洋,或不知所踪,令人唏嘘。

一声叹息:旧梦难圆的颠沛流离

人生最大的痛,莫过于骨肉分离,亲人失所。而原本是一家子的国宝天各一方,或者是国宝消失无踪,同样令人痛惜。

天涯相隔的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是唐太宗开创大唐伟业时乘过的六匹骏马,它们伴随李世民浴血奋战,最后都战死沙场,每一匹马都有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为了纪念它们,同时也是纪念自己的功绩,唐太宗命著名画家阎立德设计并组织雕刻昭陵六骏。六骏被刻成巨大的青石屏,安放在今陕西礼泉县的昭陵。

昭陵六骏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传神地表达出每匹马的不同神态与个性,每个观赏它们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很多诗人为它们写下过动人的诗句,就连鲁迅都夸赞它们“前无古人”。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只可惜,这样前无古人的文化遗产,民国初年国家动荡之际,竟被一个德国人盗走了其中的二骏飒露紫和拳毛騧,当地群众发现后,将二骏推下山崖,被陕西军阀张云山得到,后来又落到了袁世凯儿子袁克文手上,这位花花公子将它们私贩到了美国,作价12.5万美元卖给了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1918年,其余四骏又遭遇了美国商人的一次偷盗,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虽然尽力拼合,却难掩伤痕,再难恢复最初的样子。那被盗走的两骏依然远隔重洋,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复制品。

据统计,中国至今有1700万件国宝流落他乡,有的尚有档案留下,有的却没有留下丝毫线索,不能不说是国家之痛。

不知所踪的永乐大典。

更令人遗憾的,是那些不知所踪的文物。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编修一部大型类书,系统收集古今流传的各种书籍七八千种,耗时五年,编成字数3.7亿、卷宗22877卷,装订成11095册的《永乐大典》。

嘉靖三十六年,宫中一场大火后,嘉靖帝下令将《永乐大典》重抄,将副本另外保存,为加以区分,分别将它们称作“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明朝灭亡后,正本就离奇失踪了。而副本在清朝几百年间,经历了无数偷盗、焚毁、掠夺后,1万多册竟然只剩下了64册,这样的损失真是令人痛楚。

61件国宝,件件背后都有故事,它们有时像仗剑走天涯的壮士,慷慨激昂;有时又像月下漫步的少女,神秘朦胧。它们带着某个时代的印记,以及曾拥有它们的人的情感,穿越时空而来,诉说着曾经的传奇。

读懂了它们,就读懂了曾经的文明与历史,也读懂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绣一艺术之瑰宝
除了曾侯乙编钟,还有这些国宝你可能不知道
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 中国顶级传世国宝有哪些
《秦时明月》中的青铜器,原来大有来头,都是国宝,有件价值10亿
中国十大镇国宝物,都是古人留下的无尽财富,马踏飞燕仅排第九
中华五大逆天古物,一件永久禁止出境,一件绝不展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