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见“分布”及有关问题
传世有一种布币,布面有左右排列的阳文“分布”二字,平首平肩,首中皆有一孔,足尖趋于圆形。由于此布与桥足布类似,过去多列入桥足布。一般通长约60、肩宽29、足宽33mm左右,重在11.2-12g之间。这种“分布”最早见于清代晚期著录,但多为临摹线图。墨拓始见方若《药雨古化杂咏》,实物主要收藏于天津和上海博物馆。对其看法,学术界意见不一。
  《药雨古化杂咏》著录一枚,认为“‘分布’二字未必即《食货志》注‘分布流行’之意。明此布之准一分也。称‘布’称‘分’,于此始见”。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图一五四即此枚。
  日人奥平昌洪《东亚钱志》云:“分即邠,邠与豳同,为周之先庆节所居,春秋以后属秦,今陕西省邠州三水县是也。或云分即汾阳之汾省,汾阳,晋地,后属赵,今山西省汾州府汾阳县治是也。”
  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图版拾捌:4刊载的一枚“分布”,也是录自《药雨古化杂咏》著录的一枚,文内43页“中期布”表内列出“分(邠),秦,陕西邠县”。重印附裘锡圭先生来信云:“页43中期布地名‘分’(邠),所据仅为‘分布’一品,此品颇可疑,即使可信,‘分’也不见得一定是地名,即使是地名也不见得一定是邠。此一字关系布铸分布情况,不可忽视”。
  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著录一枚,认为“面文称布,尤为特殊。按分为汾省,即战国之汾北,在今山西宁乡之东,襄陵之西,太平之西北也,与韩平阳为邻,亦属韩地。盖仿魏布之制,而加以变化者。其曰分布,谓汾地所铸之布化也。”显然,郑家相认为这种形制的布是仿魏的韩布。
  朱活《古钱新探》将其与“阴晋一NFDA7]”一同列入平首布钱III型II式。由此可以看出,朱活倾向是魏布。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著录4枚“分布”(1443-1446号),分别重12、11.5、11.2、11.5g,为上海博物馆藏品。《上海博物馆藏钱币·先秦钱币》著录两枚(296-297号),分别重11.4、11.6g,应是上列《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诸品之中的两枚。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历代货币》52页著录2枚,注明“韩布”。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分布”条下说明是“战国早中期青铜铸币。铸行于魏国,流通于三晋等地。……‘分’通作‘汾’,古水名,源自山西宁武县西南,流经静乐、阳渠、文水、临汾,至河津县西入于黄河,其下游流经魏境。‘布’为先秦货币名称”。[11]这是主张将“分布”二字拆开,“分”为地名,“布”为先秦货币名称。
  何琳仪《桥足布币考》倾向“分布”读为“汾布”,“布币自铭为‘布’,战国货币中仅此一见”。汾即汾城,战国晚期属韩,此前属魏。[12]
  根据货币铭文综合情况考察,我们曾怀疑“分布”的“布”不是指“布币”之布,而是一完整地名,确切地点还可再研究。[13]
  由于这种布的确与一般布币和桥足布有所区别,“分布”二字写法特别,不少学者,尤其是古文字学者对其可靠性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曾在《先秦货币通论》中予以介绍,还特意假设前提“如此品没有问题”云云,也未能逃脱批评,认为“书中沿用了个别伪品,如112页的‘分布’桥形布”。[14]
  1991年中国钱币博物馆曾接受王树伟先生捐献一枚,重10.73g(图1)。
  北京市钱币博物馆展览一枚,重11.9g。 [15]
  2003年,中国钱币博物馆又征集到一枚,重11.33g(图2)。
  两枚布币的锈色及质地,不象是赝品,因存有争议没有报道,等待再发现。
  2005年5月,中国钱币博物馆又征集到两枚(图3、封二上)。据说发现时两枚粘连在一块,留下的粘连痕迹很清楚,一枚背面留下另一枚“分布”字迹。绿锈红斑,颜色自然古朴,声音低沉。我们轻触地面听声音时其中一枚(重13.2g)足部居然断裂。根据断面出现腐蚀层次观察(封二下),此布不大可能是赝品。两枚分别重11.84g(图3左)和13.2g(图3右,此枚足断,锈厚)。据悉,这两枚布出自河南长葛、鄢陵一带,以前也发现过。据说先后在这一地带发现有百枚左右。但目前所知,这种布币我们见到实物和报道者(包括传世品)只有10多枚。
  由此,经过分析判断,我们收藏的几枚及见于著录的“分布”应该不是赝品。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下列三点理由:
  

  1.颜色质地不像赝品;
  2.重量特征基本一致;
  3.上海博物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及相关著录、论述是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选择。
  但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货币,其归属如何确定,个性特征如何解释,的确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笔者在此谈谈对这一问题先后考虑过的意见,供大家讨论、研究。
  根据“分布”形制、文字均与桥足布有别的实际情况,我们曾考虑是否属于晚出货币,即战国晚期三晋以外之国货币或者秦汉以后之物。可是,战国晚期布币类均为方足布,也没有充分证据说明是三晋外哪国货币;秦汉以后,除王莽时期出现比较特殊的布币外,铜币均为方孔圜钱,不大好将“分布”这种形制的货币插入其中。也就是说,任何时代不可能凭空突然出现这种形制的货币。所以,经过比较,还是觉得将其归为战国布币类比较合适。
  

  关于“分布”二字的理解,我们一直主张为地名。
  “分”可读如“汾”,分布即汾布。布,帮母鱼部。北,帮母职部。布、北二字双声。魏国西部有地名汾阴、汾城、汾北,都与“汾”有关。以前我们倾向郑家相提出的“分布”为“汾北”的意见。《战国策·魏策三》:“子能以汾北与我乎。”过去多主张汾城在汾水北,故称“汾北”。顾观光《国策编年》隶于周赧王九年(前306),相当于魏襄王十三年,属战国前期。
  后来,我们曾注意到,“分布”或可读为山西汾水流域的“汾陂”。分读为汾没有疑问。如《楚辞·九章》:“分流汩兮。”《考异》:“分一作汾。”布,帮母鱼部。陂,帮母歌部。二字双声,韵部鱼歌旁转。如佗(歌部)或作宅(铎部),宜(歌部)或作且(鱼部)。[16]布、甫均从父声,从甫声之字可与从皮声之字相通。例如《庄子·应帝王》:“蒲衣子。”《释文》:“崔云:‘即被衣’。《淮南子》曰:‘齿缺问道于被衣’。”《庄子·天地、知北游》:“被衣。”《尸子》作“蒲衣”。[17]是布、陂可通之证。《水经·汾水》:“又南过大陵县东”下注:“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余里,陂南接邬。”杨守敬按:“《广雅》水自汾出为派。王念孙谓,《众经音义》[十七、二十三、二十五]三引同。《水经注》水自汾出‘为’下,当有脱文,是也。今拟定之曰,水自汾出为派,积而成陂,谓之汾陂。”[18]陂指水,也指坡。《说文》:“坡,阪也。”“陂,阪也。从阜,皮声。一曰池也。”段注:“陂与坡音义皆同。”《说文》:“阪,坡者曰阪。”段注:“坡陂异部同字。”《释名·释山》:“山旁曰陂。”此汾陂“南接邬”,在邬北。邬指邬县,春秋晋置,西晋末废。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复置。北齐又废。其地在今山西介休县东北邬城店。[19]汾陂在其北面,汾陂一带的水面、陆地或山坡可能都可以称汾陂,战国属魏的版图。[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云游博物馆 看“钱”世“金”生|第⑩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
古币收藏投资价值漫谈 高端古钱币涨幅惊人
钱币收藏"清新"攻略
三孔布让收藏者又爱又恨么
嘉德20年拍卖精品——春秋,战国钱币成交价
大饱眼福赏国宝——上海博物馆(货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