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帆讲坛】龙泉窑工匠精神(1):窑红,独爱你那一抹


一提起工匠精神,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德国、日本,仿佛“中国制造”就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骚年,让我轻轻告诉你,论工匠精神,中国人不仅要甩他们几条街,而且要甩出七百年。


不信?先听一个故事:


根据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著名儒学家伊藤东涯所著的'蚂蝗绊茶欧记'记载:


我国南宋龙泉窑的一个精美的碗被传到日本后,一直被当作国宝所珍藏。


(图1,南宋龙泉窑产“蚂蝗绊”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一直到了日本的室町时代(1392--1573)这个碗到了当时的掌权大将军--足利义政的手上。足利将军十分喜欢此碗,倍加珍爱。可因流传时间久远,碗底还是出了冲。于是足利专门派遣使者携带此碗来到我国,恳请当时的大明皇帝照原样再赐一个。可遍访各窑,已仿不出如此釉色的物件,只好命工匠将冲锔住,由其使者又带回日本。因锔钉形状像大蚂蝗,日本人称其为蚂蝗绊。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几乎收藏龙泉的藏家都听过)


 转载这个众人皆知的故事,只是想从一个侧面证明:南宋龙泉窑,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指的仿龙泉产品),他的生产工艺,就是那个时代的工业4.0。


闲话少说,回到今天的主题:从窑红看南宋龙泉窑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说简单点,就是精益求精。


为什么讲龙泉窑的工匠精神,不从他最为人称道的釉色说起,而是选了窑红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呢?这是受到苹果营销的启发,据说苹果手机不仅外观新潮,拆开看电路板也是完美如画。同理,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产品不仅器型、釉色达到顶峰,就是在窑红这么一个最不起眼的地方也充分体现了当时工艺的精细。


说窑红,窑红是怎么产生的呢?


瓷石和高岭土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瓷石中的铁元素多数以铁的氧化物晶体的形式存在。铁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瓷过程中就会形成瓷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就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窑红。

(实验矿物学的理论和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吻合。)


窑红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就是一句话:胎土淘洗越干净,铁离子等杂质越少,窑红越不明显,越能体现工匠精神。


先来了解一下龙泉窑对原料处理的工序:


龙泉窑使用的瓷土组成部分主要是大量石英和一定量的高岭石以及绢云母矿物,经过淘洗后,精泥的化学成分如下:二氧化硅含量约占70%,氧化铝含量约占20%左右,氧化铁含量约占1%左右,氧化钾和氧钠的含量共占5%左右。这时的瓷土固然可以单独制坯成瓷,但可塑性差,强度又低,容易变形。


龙泉窑工当然不会满足于制作这种粗瓷,请注意,体现龙泉窑工匠精神的工艺性来了:


第一步:粉碎。经过拣选、风化后的瓷土才进行粉碎精加工,目的只有一个:去除杂质。资料显示,当时龙泉窑粉碎的方法已经有水力、人工和畜力三种,最能体现先进性的,当然是水力。请看下图:



当时就生产出了水碓这种设备,利用水力推动木制水轮,带动装有成排石杵的轴承,日夜不停地舂碎礁中的瓷石。经过一天一夜的粉碎,再进行水簸处理。这时,瓷土颗粒直径可以小于0.6毫米。


第二步:淘洗。这步说起来简单,就是挖个淘洗池,让瓷土进去洗个澡。可是请看下图:



这个池子要依山而建,按高低顺序排列,还要砌淘洗池2个,沉淀池1个,将粉碎的瓷土放入高池中,加水不断进行搅拌,使料浆通过池边的筛孔去粗颗粒后进入较低的淘洗池,淘洗几遍,才进入最低的沉淀池自然沉淀。


第三步:泥浆脱水。这一步倒没太多技术含量,就是风干日晒,水分蒸发,自然干燥稠化。


第四步:练泥。这一步主要通过打、踩、揉等步骤,去除泥料中的空气,和过面的亲都懂的。


第五步:陈腐。即把练好的泥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主要作用是使其中的有机质充分腐烂,使其中的硅酸盐矿物长期与水接触发生水解转变为黏性物质,从而提高可塑性。


事实上,瓷器在刚出窑时是不会有窑红的,因为出窑时是磁铁矿,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氧化成窑红的,古瓷上的窑红痕是由于磁铁矿长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矿物,不是烧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我们所见到的窑红都是经过百年以上的时间氧化而成的。这与传统观念认为窑红是烧窑时降温阶段二次氧化而形成是不同的。


因此说,窑红是龙泉窑鉴定中一个重要参照,有这么几点需要重点把握:


(图2,明早期窑红)


一、出土、传世、窑址所体现的窑红是完全不同的。以蚂蟥绊(图1)及明早期(图2)为例,我们几乎看不到窑红,这是因为瓷器所处环境不同,氧化条件不同所产生的。在空气中、墓中、窑址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


(龙泉窑址)


龙泉窑的窑址都依山而建,窑址片置于窑沙、泥土混合物中,透水性极好,酸性低,窑红相对轻、红色色调独成一体。因此,窑址残片对整器窑红的参考价值较低。反观出土器的窑红,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与窑址片有很大的区别。图3-图6就是同时期同窑口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窑红差异。


(图3,大窑元早期窑红


(图4,大窑元早期窑红


(图5,大窑元早期窑红


(图6,大窑元早期窑红


需要注意的是,当垫饼与器物粘结不紧密的状态下,足端也有相对淡色的窑红

(如图5,图6);当粘结紧密,需要打垫饼的情况下,足端氧化铁被垫饼带走(如图3),无论窑址和出土都不见窑红。最后,垫饼粘结过紧带走器物上的“肉”,无论什么出土状态下,足端缺肉处不会有任何窑红,如有,则仿品无疑。当然,进窑烧制前人为损伤圈足的例外。


二、窑红也根据不同的出土环境而变化。特别是南宋墓葬流行壁龛置物,相对同是没有壁龛出土器窑红淡得多。再如,完整墓葬与坍塌墓葬环境也有区别、进水与不进水墓葬也有区别。尽管出土器有多种形态的环境,但总的来说,酸性环境的轻重不同而已,窑红轻重虽然有轻重不同,但红色调是相同的。


(南宋侍郎胡纮墓室内壁龛图)


三、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窑红体现不同。比如南宋晚期大窑与溪口的瓷土本身的含铁量及淘洗工序有区别,其反应出来的窑红就完全不同见图7和图7-1),两宋之际金村窑对瓷土淘洗要求非常高(如图8),经常见不到窑红,当然,南宋晚期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图7,溪口南宋线式窑红


(图7-1,大窑南宋线式窑红


(图8,金村两宋之际方瓶底图)


四、元中期以前的龙泉窑是一元配方,没有加入高岭土,所以,元中期以前的窑红和南宋晚期基本相同。元中期对瓷土的存放期及淘洗工序简化,窑红开始发生变化,如下图:


(图9,元中期窑红


(图9-1,南宋-元早窑红


(图9-2,元中早期窑红)


特别是元中期以后,逐步开始在瓷土中加入高岭土,所产生的窑红有所不同。高岭土中的铁元素是以胶体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胎土之中,更增加了窑红的深度。


(图10,大窑元中期以后窑红)


(图11,明早期窑红)


特别是在明早期后,这种现象更明显(图11),大窑这个时期仍沿用瓷土中加入紫金土的传统配方工艺,而竹口窑则大量加入高岭土,所以,尽管同一个时期,窑红却是不相同的,请看下图:


(图12,明早处州官窑)


(图12-1,明早处州官窑底)


(图12-2,大窑明早加入紫金土后窑红)


(图13,竹口窑明代葫芦)


(图13-1,竹口窑明代葫芦底)


五、人造窑红给人暗淡、僵死的感觉,我们俗称“死胎”(图14)。也有以欠烧形式掩盖窑红(图15)。


(图14)

(图15)


当然,窑红的形成还受很多其他因素制约,不能仅凭单一方面去判断。但总体上看,南宋时期,龙泉匠人们对产品那种精益求精的追求,决定了那一类若有若无的窑红最是妩媚动人。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抹。


(特别说明:黑胎及灰黑胎产品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套图看懂古人制瓷流程
我国宋元明清陶瓷胎土汇编(收藏版)
麻仑土
(转)麻仓土与高岭土
赣鄱专栏 | 若水 | 高岭,我来了
这个江西最美的古镇,隐藏着中国瓷器领先世界千年的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