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出身名门,创作30年,从不被画框束缚

来自瑞典的艺术家延斯·梵歌(Jens Fänge),艺术名校毕业,家族成员都是科学精英、文艺爱好者。创作近30年,他在北欧颇有声望与人气,还连续多年为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证书绘画。

2015、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证书

延斯·梵歌创作

图源© The Nobel Foundation

“对我来说,艺术是非常严肃的,但也与玩耍有关。艺术,把我小时候玩游戏的状态和我在工作室里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这种观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延斯·梵歌在与“一条艺术”的采访中说。

延斯·梵歌:夜校,贝浩登(上海),2023

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今夏,延斯·梵歌以“夜校”为名,在贝浩登画廊上海空间带来了2023年全新的绘画系列,海螺、章鱼、兜兰、麋鹿、猫和笛子,种种艺术家原创的元素,如模件般构建出无数奇妙的故事。

走入展览空间,观众很难看清楚绘画的边界在哪里,而且很难说清,现实在哪里结束,想象从哪里开始。走过巨大的背景墙纸前,无形中,观展的人也成为了艺术家构建的故事的一部分。

艺术家延斯·梵歌工作室一角

摄影:Jenny Källman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965 年,延斯·梵歌出生于瑞典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西海岸、靠近海边的哥德堡,他的父亲Ragnar Fänge是该国第一位动物生理学博士,母亲则专注于纺织品领域,而他的祖父也是一位业余画家,这种家庭组合对艺术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激发了他对艺术的好奇心。

“我父亲的桌面上有一个显微镜,有时他会从附近的池塘中取一些样本给我看。显微镜下的藻类和奇怪的小动物真让人着迷,”延斯·梵歌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借助镜头,他的眼睛与微观物体间的距离被拉近,来自自然中的色彩也带来了全新的世界,那就像晚上闭上眼睛陷入幻想时,人在紧闭的眼皮下,看到了各种形状。

延斯·梵歌:夜校,贝浩登(上海),2023

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启发了延斯·梵歌的艺术创作。谈到为何本次展览命名为“夜校”,他称自己在绘画时总是在考虑标题和潜在的标题,“这是一个思维过程和直觉绘画过程同时进行的平行工作。”当他注意到多件绘画作品中有一种黑暗的元素时,就想到了“夜校”这个标题。

延斯·梵歌,夜校, 2023
油彩、墨、木板,85 x 55.5 cm
摄影:Nora Bencivenni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我非常喜欢矛盾的概念,我喜欢'夜’与'校’这两个词之间的对比,因为'学校’代表启蒙和学习,'夜晚’则可能是相反的意思。所以我将它们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这样做来激发自己和观者的好奇心,好奇我的学校里有什么?你能在那里学到什么?也许我是在暗示它与无意识有关,也许是在暗示,当你闭上眼睛并关上灯时,这里会发生什么。”在延斯·梵歌的话语中,那个曾经透过显微镜看过去的世界,仿佛又重现了。

延斯·梵歌,夜晚绽放的花朵,2023
油彩、乙烯基、墨木板、织物
127 x 100 cm
摄影:Nora Bencivenni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989年至1994年,延斯·梵歌在哥德堡瓦兰艺术学院(Valand Art Academy)就读,毕业后便开始了每日绘画的生活,至今已近30年。

他常在工作室中同时进行多件绘画的创作,“它们是由不同的水彩和拼贴组成的,在我的工作室地板上,这些人物就像漂浮着,相互叠加。而它们之间确实有联系和线索,当我把一幅画放在另一幅画旁边时,画中的人物很自然地就会建立起一种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绘画的叙事就开始了。”

延斯·梵歌,讲故事的人,2023
油彩、乙烯基、墨木板
57 x 49 cm
摄影:Nora Bencivenni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艺术家介绍,《讲故事的人》(Tale Teller)就以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童话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肖像为中心构建画面,他喜欢安徒生与故事的关联,从而带出叙事的概念。

但他也说,展览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找线索,不一定是一个可以从头到尾阅读的故事。“画作比我聪明,它们为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体验和解读的可能性。”

童年时代,延斯·梵歌有机会在多个国家旅行,母亲常带他去参观教堂、历史名胜、博物馆。13岁那年,他在法国看到了贝叶挂毯(Bayeux Tapestry),艺术带来的第一次冲击诞生了。

贝叶挂毯,这一曾于200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珍品,创作于11世纪,也被称为玛蒂尔德女王挂毯。

在现存长62米,宽0.5米的刺绣挂毯上,共出现了623个人物、55条狗、202匹战马、49棵树、41艘船、超过500只鸟和龙等生物,以及约2000个拉丁文字,描述了整个黑斯廷斯战役的前后过程,如同连环画一般的画面,被视为世俗罗马式艺术的罕见典范。

延斯·梵歌:夜校,贝浩登(上海),2023

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讲故事、使用多重材料和更好地利用展览中的墙壁,成为了延斯·梵歌所擅长的表达方式,也在“夜校”这个展览中呈现得淋漓尽致,动植物、建筑、现实或想象的人物不断出现,相近的元素,穿梭于不同画面。

在展览现场,延斯·梵歌谈到自己绘画和拼贴的方式,他往往先从坐下来创作小画作开始。当完成一幅如肖像类的作品时,他会将其挂在另一幅画上,从而让它成为其他东西的一部分,也成为正在进行中的事物的延续。

延斯·梵歌,天空城堡,2023

油彩、乙烯基、墨、木板、织物
174 x 133 cm
摄影:Nora Bencivenni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艺术家说,他几乎从未在开始创作时明确最终呈现的方向,“我总是即兴创作,放下一些想法,或得到新的想法。它是具象作品,也是关于形象的绘画,而在进行构图时,我也喜欢忘记现实的观念,将其视为完全抽象的东西。”

也因此,在他的画作中,他无需考虑重力等现实中的规则,通常只出现在地上的猫,仿佛飞翔在空中,却又以全然放松的姿态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延斯·梵歌,天空城堡(细节)

“猫在天空中时,这幅画好像就更协调了,你也可以认为这是构图的一个解决方案。当我决定了这一点,并退后一步再来观察它时,我喜欢它飞翔状态的复杂性和奇异性。”

尽管“夜校”中的作品结合了来自不同绘画流派的元素,创造出类似拼贴的结构,也呈现了超现实主义风格,但一些如舞台美术设计般的空间,仍能窥见来自现实中的原型。比如在《天空城堡》(Luftschloss)中,画作背景实际上来自于艺术家曾经成长过的地方。一座老街区的建筑暗示了一座城堡,“一种强调梦想和幻想重要性的方式”。

延斯·梵歌,翻译,2023 
油彩、珐琅彩、木板,92.5 x 72 cm
摄影:Nora Bencivenni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延斯·梵歌说,他常常先完成画作的这些背景,尽管有时引用自实际建筑的结构、外立面,但无论是建筑还是房间,背景看上去几乎是抽象的。

画面中稍显疏离的元素,也令人想起拼图游戏。德国艺术史学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1942-)在自己的知名著作《万物》中,曾以孩童时的故事来开篇,他曾经收到过一件来自中国的拼图游戏,作为圣诞礼物,山峰、平原、楼阁、树木、马车以模件的方式存在,任由游戏者依据想象来组成层出不穷的图像。
延斯·梵歌,夜曲,2023
油彩、墨、木板、织物
131 x 91.5 cm
摄影:Nora Bencivenni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画作中的素材来自报纸、互联网等各个地方,延斯·梵歌对经典元素感兴趣,作品中多少反映了一些艺术史的影子,“我的母亲是挪威人,因此,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绘画是我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了解到的。蒙克的作品与当地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他同时也在国际上迅速获得了认可。我一直对他的绘画方式很感兴趣,他通过绘画人物、建筑和景观,将精神融入自然景观中。”

“夜校”展览现场

他还喜欢将不同材料和纹理相结合,有时支撑物是木板,上面再贴上亚麻布,然后可能再覆盖上木板或者铜版。如果是在木板上绘画并贴在亚麻布上,有时还会使用厚厚的清漆,来增加光泽和光滑的质感,“纹理和不同材质之间的相遇是很重要的。”

延斯·梵歌在展览现场
在“夜校”中,有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元素——兜兰,它在不规则木板的衬托下,仿佛从一张纸上撕下,同样的模式也在一面展墙上呈现。在展览空间中,他甚至有些难以界定绘画的限制,很难看清楚绘画的边界在哪里,现实从哪里开始,而无形中,观看展览的观众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延斯·梵歌,天上的荣光,2023
木板油画,52 x 44 cm
摄影:Nora Bencivenni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延斯·梵歌喜欢将那朵兜兰想象成夜晚盛开的花朵,以此呼应“夜校”这个主题。“兰花全天都会盛开,但我知道有一些品种的花朵只在夜间盛开。所以在我的版本中,它在夜晚绽放,可能接近黎明。”

之所以选择这一形象,他觉得兜兰的线条,看起来完美得像是人造的,相较于大自然的产物,兜兰更像艺术家创造并加工的东西。

“夜校”展览现场

延斯·梵歌解释自己创作的顺序很像“依次类推”,如果第一幅作品使用了某个图像作为原始素材,那么在开始第二幅作品时,他会使用自己绘制的第一幅作品,再创作一个类似的再现——那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基于对相同意象的兴趣,让作品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其中反映的是时间、记忆,以及记忆的运作方式。

在使用颜色时,延斯·梵歌非常凭直觉行事,如同调音乐器那般。在青少年时期,他喜爱The Cure这样的哥特乐队,即使绘画与之无关,但哥特的美与浪漫仍贯穿在他的创作中,在对黑暗与幻想的平衡中,艺术家试图让绘画保持生命力。

延斯·梵歌:夜校,贝浩登(上海),2023

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尽管延斯·梵歌从未参与过剧院的工作,但他创作的绘画仍与戏剧的关联难舍难分,在他的脑海中,自己像是在扮演导演、演员和摄影师等所有的角色。

这也再次涉及到玩耍,“我可以将其与我小时候和姐妹玩娃娃屋、移动玩具的经历联系起来。”他坦言自己也对梦境很感兴趣,几年前他曾举办过一次名为“Dreams”的展览,但他不会特别使用自己的梦境作为素材,所关注的更多是梦境扭曲、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艺术家延斯·梵歌工作室一角

摄影:Jenny Källman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拼贴的方式,也由过往创作的经验中得来,“之前我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油画和画布,但也经常运用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元素。如果我仔细绘制了一个室内场景,并且希望在其中加入一些人物,我会很难决定将他或她放在哪里。”

延斯·梵歌说,基于此,他发展出一套独到的系统,即用剪刀仔细地剪下绘画的素描,然后用胶带把它放在绘画的不同位置,直到决定将其放在哪个确切的角落,再开始进行绘画。

得以随意移动物体位置的方式,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从而让思维中的运动,得以突破画框的限制。

艺术家延斯·梵歌工作室一角

摄影:Jenny Källman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在创作中,他始终保持对自己所做之事的活跃兴趣,“它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感。有时候在绘画过程中,一切突然变得非常清晰,我完全明白自己在追求什么——通常那意味着失败,我必须将那幅画搁置一旁。因为让我继续前进的,是我还存在困惑、还没有真正弄明白的时刻,这样我才能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持续保持好奇心。”延斯·梵歌说。

而今,延斯·梵歌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免税港地区持续创作,“我喜欢将自己看作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前往我的工作室,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现实层面,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

延斯·梵歌

摄影:Claire Dorn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以艺术家为志业,对于他来说,是顺利成章,但他也在采访最后告诉我们,成为艺术家并非等同于谋求一份工作,“我不会说,我现在要去工作,这还是与工作不同。即使其中包含很多艰辛,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犹豫、错误和不信任。但当作品完成时,我往往会忘记这一切。我喜欢这样的想法,即绘画中留下的是艰难的部分,其他则是创作的快乐,理想情况下是这样的。我想说的是,这就像介于工作和游戏之间。”

编辑:孟宪晖

责编:叶荔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点击↓↓,欢迎下载一条艺术Ap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绘画欣赏——Nora·Heysen
随心所欲:水彩画家 Nora McPhail 绘画作品
菲律宾艺术家用放大镜折射阳光 烧出精美烙画(组图)(1)
很和谐静物,自学成才的艺术家NORA KASTEN油画
Nora Heysen 澳大利亚第一女画家
新加坡艺术家Ivan Hoo的超写实木板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