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4.2.10 空间焦点:舞台与观点


最典型的空间焦点就是舞台。为了方便四方围观,舞台通常要么凸起,要么下凹。

古希腊罗马剧场、斗兽场都是下沉式的舞台,表演在下沉的中心进行,逐层增高的观众席在周边圆形或半圆形环绕。文艺复兴以来的解剖剧场,今天的体育馆、体育场,大学里的阶梯教室,都是这种下沉舞台的发展。所有类似的下沉结构都有这种舞台感,不管是采矿留下来的矿坑还是自然形成的峡谷,又或是大都市高楼林立形成的曼哈顿、香港中环城市峡谷,都有这种剧场感。 

“台”字本身意味着凸起的土地。人们自古营造山岳台、灵台之类高台以观天象,以观远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们都是这种高起来的台。但高台也适合来对下面的观看者展开表演。演讲者登高一呼,就是要利用这种高起的舞台。伦敦海德公园演讲者角的演讲者往往自带一个小台阶,也就是便携的舞台。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断头台、拳击和比武的擂台是舞台,蹦床和梅花桩也是舞台,甚至于绷紧在两座高楼之间有人表演走钢丝的那根钢丝,也是舞台。 

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剧场传统中其实都发展出了镜框式舞台,中国乡镇的传统戏台,苏州园林里的戏台,通常三面敞开,但从主观众席看过去,也还是镜框式舞台。但最极端的还是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欧洲幻觉主义舞台。舞台被加上边框,成为画面。道具按照透视学设置,以第七排1号2号为理想观众。观众由围观者变成面对着第四堵墙的“底片”---照相机就是镜框式舞台的结构。今天的电影院、会场大多数采用这种格局。

不用凸起也不用下凹,平面上的肌理变化也能制造焦点。如果四周都是凹凸不平的地面,某一处突然极端平整,它便成为舞台。如果四周都是平地,到了某一处突然凹凸不平,它也便成为舞台。没错,青少年玩滑板的滑板公园就是这样一类舞台。

所以,其实所谓舞台就是注意力的焦点。我们喊一声:瞧这个人,用追光灯或者用手一指,这个人所在之处瞬间变为舞台,这个人也就被迫成为表演者。麦克风递到谁的手里,谁就在舞台上。江湖卖艺人开始表演前,吆喝一声“来来来,瞧一瞧看一看”,吸引来了注意力,制造了围观,也就搭建了舞台。而能够吸引注意力的,无非特异的行动。

因此空间的焦点,总是平处的高起或下凹,墙面的龛和座。现代展示制度也调用这类传统手法。加底座,加镜框,加罩子,放进龛中,都制造这种焦点。

在名为“树”的项目中,韩国摄影师李明镐(Myoung Ho Lee)在大自然中寻找孤独的树木,然后竖起巨大的白色帆布背景,将这些树木从杂乱的背景中孤立出来,强迫我们注视它完整的轮廓。因为背景的提纯,每一棵树都神完气足,充满了世界感。白色帆布背景在这里,就是舞台。

 

皮埃尔·舍内特(Pierre Sernet)是一个法国观念艺术家和摄影家,也是最大的艺术数据库 Artnet.com的创始人。此外,他长期以来还一直是纽约 Urasenke 学校正式日本茶道的学生,并接受过在传统环境中进行茶道仪式的培训。2002年以来他开始了《一》系列,他称为“游击茶室”。


他随机选择了从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到纽约繁华的时代广场,再到印度的塔尔沙漠,再到大阪的柏青哥店或中国长城,来自不同文化世界和背景的客人进入这个敞开的,由14根木棍构成的立方体形状的日式茶室,共享一碗茶。对他来说,这是阐释日本茶道“一期一会”思想,但对我们来说,他以简洁的方式呈现了什么是舞台,什么是空间的焦点。

http://pierresernet.com/one/

 

奥地利艺术家和建筑师马克斯·潘特纳(Max Peintner)在1971年画了一张反乌托邦绘画《自然不倦的魅力》(The Unending Attraction of Nature),足球场中间种满了树。人们观看森林的表演,如同稀罕之物。

瑞士艺术家、策展人克劳斯·李特曼(Klaus Littmann)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Düsseldorf Art Academy)跟随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学习,因此建立起自己对于生态的观念。他一直试图把潘特纳的画面变成公共装置,到了2019年终于成功。在《致森林——自然不倦的魅力》(FOR FOREST – The Unending Attraction of Nature) 临时艺术介入项目中,他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把300棵树移植进奥地利克拉根福特市的沃尔特湖足球场。

森林开始继续生长,并随着季节转换更替颜色,装置不会添加任何动物或昆虫的生命,但李特曼说,他希望在艺术品到位期间“动物能找到进入森林的路”。“它非常及时,因为它恰逢与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全球讨论和行动主义日益增多。”

在这里,树木成为围观的对象。也许某一天,我们将只能在某个地方看到树,就像去动物园看熊猫。

http://www.klauslittmann.com/aktuelles

观景台

舞台是观看的对象,是视觉焦点,而观看的主体所在的位置是观景台。二者一起构成观看行为,一切创造了我们对空间的体验。所以观景台的重要性不下于被观看的景观本身,甚至,是观景台决定了景观的状态。更何况,观景台自身就经常同时也是一种被观看的对象----古人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现代诗人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说的正是观景点对于自身作为景观,是有鲜明的自觉的。

杭州的吴山是古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上有“江湖汇观亭”,左看钱塘江右看西湖。明朝大艺术家徐渭的对联至今犹在:“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观景点通常专门修建观景设施。这些设置其实也通常不外乎亭、台、塔、桥。

“亭”字加上人字旁就是“停”字。所以亭子本为停留而建。古人送别,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短亭长亭,让旅行者歇脚,让送别者设宴饯别。山水之间,峰回路转,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一停留,风景就浸润心灵,四面的空间便聚集为心境。

现代的观景点也常常是以呼唤停留作为诉求的。我们会有驱车在路上行走,看到绝美风景可惜无法停车的时候。正在大叫遗憾,峰回路转,一处可以停车的观景台赫然出现。所有人聚集在同一处,拍下一些大同小异的照片。

桥凌驾于流水之上,是观河流、瀑布的重要设施。同时桥也是两岸陆地延伸聚集之所,因此也是景观汇聚之所。桥上时常建亭,唤醒停留和观看。即便今天的跨海大桥,也会在中部设置停车区甚至酒店,起到的正是亭子的作用。

荷兰NEXT architects的无限视角观景步道,2013
康斯坦博西植物园“非洲树蛇”或“树冠走廊”的森林桥梁
Tham & Videgård 赢得了斯德哥尔摩以西巴卡比观景台 Barkarbystaden的竞赛,2010
 

塔的起源虽然本是僧侣的墓葬,但那是印度的舍利塔stupa,少林寺塔林的塔便是这类,人是无法登临的。中国的宝塔pagoda实际上却离开了墓葬的起源,它更多地成了一种多层的亭子,同时承担观望和被观望的功能。因为登高而看得远,因此也想得远。目光落在远处,思绪飘到前朝,所以塔也用来吊古。因为观景点通常设在高处,不管是亭、台、塔、桥,通常需要栏杆,确保身体的安全,思绪才能自由飘散。“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因此,风景规划的核心就是观景点的设置。观景点之间互相连接构成的寻访路线,规定了我们去看什么,从什么角度去看,何时去看。而观景点的设置,不仅在美观,更多的是用心良苦,创造出对象。

厄瓜多尔的Quilotoa Crater Overlook火山口湖观景台

 

越南建筑师Duc Cuong Ha,框架景观

这是越南清化省西部山区的一个景观装置。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河流景观而闻名。框架朝向石灰岩山与河流交汇的方向放置,以呈现景观特征。提供坐下以欣赏更多美景。完全安装后,它将永久存在。

 

但事实上,这个想法来自英国艺术家阿什利·杰克逊(Ashley Jackson)在约克郡不同的观景点放置的系列作品《框住风景》。阿什利·杰克逊说:“很多人在看,但只有少数人看到”。

 

2019年,爱沙尼亚南部旅游机构组织了一个文化和历史爱好者的“生活在边缘”之旅,他们借用《国家地理》杂志标志性的黄色边框,策略性地安装不同的地点,这些黄色相框鼓励人们通过它们拍照。大多数风景都是显而易见的游客回去拍照的,但其中一些被安排在有点隐蔽和神秘的地方,诱发观众寻找。

其实爱沙尼亚这也不是原创,《国家地理》黄框的想法最初是在荷兰(东格罗宁根地区)实施的。设置这些框架的最初目的是吸引人们和游客走出阿姆斯特丹,诱导人们去探索靠近德国边境的东格罗宁根地区。这个项目使得该地区的旅游业在一年半年内翻了一番。

布鲁诺·里贝罗(Bruno Ribeiro)的“现实生活 Instagram”

布鲁诺·里贝罗是巴黎的导演和媒体艺术家。他在不同城市街头安装了带滤镜的相框,滤镜以及边框上的点赞次数和标签,明白地告诉我们它来自 Instagram,这些手机摄影运用为我们所预置的滤镜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过滤现实生活的有色眼镜。

挪威的斯诺赫塔snøhetta建筑公司设计的Dovre 山脉中的Hjerkinn 观景台 (2011),可欣赏到 Snøhetta(右侧的山峰)和周围群山的壮丽景色。是近距离观测野生驯鹿的中心,玻璃房内还提供了火炉。

 

2008年,瑞典新建的基维克艺术中心Kivik位于斯堪尼亚东海岸风景优美的环境中。他们也邀请著名的挪威建筑公司Snøhetta为他们设计观景台作为这个艺术中心的一期启动项目Kivik Start,要求是一个将艺术和建筑结合在一起的临时展馆。斯诺赫塔选择了挪威黑白摄影摄影师汤姆·桑德伯格 (Tom Sandberg) 来合作。他们在开阔的牧场、树木繁茂的林间空地、连绵起伏的丘陵和陡峭的山坡上放了五个混凝土盒子来探索离散的景观体验。2.5×2.5m的立方体取景器负责把风景变成摄影。5个3x5m的矩形混凝土元素作为一个灵活的展览空间。

英国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 (David Chipperfield)和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同样应邀为基维克艺术中心设计一种介于建筑与雕塑之间的展馆。这座仅用了两个月就建成的的构造三个互锁的相同体量的空间组成,每部分100立方米,每部分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空间感。——“洞穴”、“舞台”和“塔”——底部的封闭空间,再往上的开放式观景台和通向18m高观景台的螺旋楼梯塔,可以看到海岸和大海的景色。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来体验当地的自然景观。Gormley 说:“我认为这件作品是对雕塑和建筑的地位以及它们各自与光、质量和空间的关系的沉思,使用与现代性最相关的材料:混凝土。”

作业:以《观看者与观看者》为体,创作一个空间作品。作品应包含两个元素,使二者互为舞台与观众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排名不分先后
【原创】西部风光纪念碑谷
园林水景设计概念与分类 | 详解
设计方案首次亮相!看上海大歌剧院如何“扇”动人心!
弗维设计——【焦点推荐】
花园孤植植物,意境之美,绝非孤芳自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