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的当代艺术(五)

  行为艺术:

   Performance Art,一直是一种直接对大众进行呼吁的方式,通过使观众震惊,从而重新审视他们原有的艺术观及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相反地,民众对媒体的兴趣,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民众对进入艺术世界的显着欲望,这种‘进入’包括观赏其典礼、其独特的社团,以及艺术家们设计出的种种惊异(且通常非正统)的表演。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等仅由单个事物构成的艺术。行为艺术作品既可以单人也可以群体完成,可含由表演者自创或协作完成的灯光、音效及视觉效果,表演地点可以是美术馆、画廊、或其他‘替代场所’--剧院、咖啡馆、酒吧、街角等等。与戏剧不同的是,在行为艺术表演中,表演者就是艺术家本人,偶尔会有一类似演员的角色,表演内容也罕有传统结构或叙述方式。表演既可以是一系列密集的手势,也可以是大尺度的视觉戏剧;既可以是自发的即兴表演,也可以是经过数月排练的演出;持续时间可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场次不限,有否剧本皆可。行为艺术包含以下流派:身体艺术(Body Art)、激浪艺术(Fluxus)、动作诗(Action Poetry)、以及互动媒体(Intermedia)等。有些艺术家--比如'维也纳行动艺术者'(Viennese Actionists)和'新达达主义者'(neo-Dadaists)--更倾向于使用诸如'现场艺术'(Live Art)、“行动艺术”(Action Art)、“介入品”(Intervention)或“演习”(Manoeuvre)等术语来描述他们的活动。美国当代艺术中的原住民艺术也属边缘艺术,虽染上了浓厚的旅游经济和商业色彩,不过,原住民艺术的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价值不可忽视。美国当代艺术中的性变态艺术,也称酷儿艺术QueerArt,与后现代和当代文化研究中的酷儿理论相辅相成,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并成为文化研究的标本。在80年代,著名色情艺术家梅泊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1946-1989的摄影可以看作是同性恋艺术的代表,其作品以性变态而获得了政治内涵。虽说理论上行为艺术可以包含一些相对而言更为主流的活动,比如:杂耍、喷火、体操等杂技,以及戏剧、舞蹈、音乐等,但这些一般归为表演艺术。行为艺术通常仅指视觉艺术范畴中前卫派Avant-garde或观念艺术Cconceptual art的一种。现在意义上的行为艺术,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艺术家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艾伦·卡普洛Allan Kaprow等人的作品来定义的。上述艺术家创造了“事件”这一概念。西方文化理论家一般认为,行为艺术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初,比如达达主义--主要艺术家包括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和理查德·胡森贝克Richard Huelsenbeck--一般被认为是非传统诗歌艺术的主要起源。然而,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有艺术家进行公众表演,这可以说是现代行为艺术的先驱。行为艺术并非仅在欧洲发源,在亚洲、拉丁美洲、第三世界、以及土着部落中都可找到行为艺术家。行为艺术包含以下流派:身体艺术(Body Art)、激浪艺术(Fluxus)、动作诗(Action Poetry)、以及互动媒体(Intermedia)等。有些艺术家--比如“维也纳行动艺术者”(Viennese Actionists)和“新达达主义者”(neo-Dadaists)--更倾向于使用诸如“现场艺术”(Live Art)、“行动艺术”(Action Art)、“介入品”(Intervention)或“演习”(Manoeuvre)等术语来描述他们的活动。

叶吾斯·克兰 Yves Klein   跃入虚空 Le Saut dans le Vide  1960

  人体/身体艺术Body Art

  是指以人体作为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包含了人体彩绘、刺青、身体穿洞等形式。极端形式的人体艺术还包括自残以及挑战肉体的极限。譬如艾布拉摩维克Marina Abramovic曾经连续跳舞直至疲惫不堪而倒下。奥本海姆Dennis Oppenheim的一个著名作品是,胸口放本书晒日光浴一直晒到书以外的部分严重晒伤。身体艺术是行为艺术下的一个分支。

身体艺术

  街头艺术Street art

  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是年轻一代的反叛行为,以街头涂鸦为视觉宣言,其性质类似于街头童党或黑帮的地界标志,代表艺术家可举出在纽约名噪一时的凯斯·哈林Keith Haring,1958-1990和巴斯奎亚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街头艺术的直接敌人是警察和政府,因而在后现代时期被社会活动家、批评家和媒体推到了城市文化的前沿,作为对抗政府的前锋。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政府也招安街头艺术家,利用街头艺术来治理市容环境。实际上,街头艺术的确与环保主义相关联,这不仅是因为环保组织与代表大公司利益的政府相冲突,而且也是因为流浪街头的年轻人多以环保主义为信仰。另一方面,大公司也收编街头艺术家,利用街头艺术的广告效应来进行商业促销,这展示了街头艺术的宣传特征。

街头艺术

  后当代/迟当代艺术Post Contemporary Art

  后现/当代新动向。艺术家们在六七十年代雄心勃勃地要摆脱架上绘画,取消画面的造型、色彩、结构等传统绘画因素,甚至扬言要取消绘画本身。然而历史事实是,波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环境艺术,热闹非凡地轰动了二十年,但绘画不仅没有被抛弃,反而以面目-新的“新绘画”,后当代文化艺术的思想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创新和丰富多彩的,其文本、图式和风格也是不断嬗变、延异、革新、多样的。后当代艺术蕴涵仁慈、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性、人道、个性、女权、公平、对比、反叛、生态、环保、和平、创新、叛逆、革命、多元、多样、创造、科学、批判和革新。

  后当代艺术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西方80年代绘画艺术的主流,而各种非架上的波普,观念,行为,装置,环境艺术由于泛滥成灾而使人疲劳,失去兴趣,开始黯淡下来。后当代艺术是当下泛艺术时代情境中新崛起的艺术新思潮、新流派、新语言。后当代艺术以不断唤醒、激活、开发人们日益僵化、萎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己任。后当代艺术没规矩、没禁忌、没禁区、没道德、没底线、没民族、没国籍,只要不违法,什么都可以。后当代艺术只要创新,不要继承,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前人。创新和革命才是艺术的最高律令,没有创新和革命就没有艺术!

后当代艺术

  新绘画New Paintings

  着重于艺术回归于绘画本身。强调具有表现力的平面表达方式,有个性,有特征,有技巧。既要注重传统技巧,又必须要有新时代的理念。新绘画这一现象的范围是宽泛的,横跨西方各国。被评论家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根据不同的国别和地区,新绘画分别具有如下名称:美国-新具象(New Figuration),新意象(C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具象表现主义(Figurative Expressionism),叙事具象(Narrative Figuration),新浪潮(New Wave),新象征(New Symbolism),图案与装饰(Pattern and Decortion)。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ration Libre)。 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德国-新表现主义(Nouvelle Expressionisme) 新野兽(Nouvelle Fauvres)。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由于这些名称一般都带有强烈的国别性和明显的群体特征,因而在全面论述这一国际性的绘画现象时,就很难从中找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名称。鉴于这一复杂情况,英国艺术理论家戈弗雷在其《新形象》一书中使用了“新绘画”(New Painting)这一较为宽泛的名称。他认为,在不能找到更加合适的术语的情况下,“新绘画”这个平和的术语最好还是保留下来,加以使用。

新绘画 Healing Waters

  地铁画 Subway art

  特殊环境的后现代绘画。80年代以来,涂鸦艺术在美国兴起,虽然它是这一时代艺术寿命很短的现象,而且与正统的表现主义在艺术传统和风格上相去甚远,然而作为一种与波普艺术有关的大众文化艺术现象,它不仅在广大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当代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涂鸦艺术的始作俑者是一群出身劳动阶级、没有受过正规艺术训练的十一二岁的少年狂热分子,他们疯狂地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城市地铁的列车上涂抹各种装饰,并显眼地签上名字,以此来蔑视权威。这种现象虽引起市政当局的反对,却也有一群人丫出来为其辩护,认为涂鸦绘画是富有创造精神的纽约展现给人们的一种新的、激动人心的表现形式。正是在一些人的提倡下,涂鸦绘画得到了发展,从火车车厢走向了画布,从随处可见的公共场所进入了美术馆。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涂鸦画已不再是少年们的即兴之作,许多科班出身的青年画家也走入这一行列。在涂鸦艺术中,地铁画是最引人注目的。所谓地铁画,顾名思义,是在地铁里创作的,供乘坐地铁的人们欣赏的绘画。有的画在地铁车站内广告招贴板上,有的画在理车厢内。所用工具有的是粉笔,有的是永久性的媒介。形式类似卡通画,多为用线表现的象征性符号,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蠛、种族歧视、宗教、性行为、爱滋病等现象。地铁画创造者试图创造一种与观众直接交流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直接与观众对话,听取观众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地铁画是一种典型的大众艺术。

最为著名的地铁画家是基思·哈林Keith Haring。基思·哈林出生于1958年,去逝于1990年。他早年曾在专门的视觉艺术学校学习,受过正规训练。1980年起,开始在地铁中作画,10年中,共创作了5000张地铁画。这五千张地铁画,又是避开地铁管理人员的干涉完成的。地铁画使哈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美国广为人知的画家。不仅如此,他的地铁画中的一些独特的绘画形象传遍世界各地,无论是日本、巴西,还是澳大利亚,在“T恤衫”、旅游鞋和时装上都出现了哈林的绘画符号。哈林是一个引起广大群众兴趣的画家。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人民的艺术家,一个人民的传达者,是普通群体和文化的一部分。他在逝世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道:“地铁画打开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所有这些对艺术的理解,即艺术是某种真正能够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的东西。”他觉得以往的艺术是一种障碍,是中产阶级以及那些买得起、“看得懂”它的人们的象征。它被用作将一般大众同上层阶级分离开来的一种方式。应该消除这种障碍,将艺术还给人民。使艺术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东西。因而哈林蔑视美术馆、蔑视评论家,对画家通过到美术馆参加展览,经过评论家的评论,画商的销售,收藏家的收藏而出名的一整套方式表示不满。他没有经过正统的途径推销自己,而是超越了这种方式,通过地铁车直接走向大众。他对整天盯着艺术界的状况,盯着艺术作品行情的画家非常反感。他很少参加展览,也不乐意与收藏家打交道,最大的乐趣是在地铁作画。他向记者说:“当着大家的面作画,对我来说这整个是一咱哲学和社会学的试验。我是在白天作画的,这意味着总是有人在观看。你总会与人相遇,不管是面对有闪趣观看它的人,还是那些告诉你不能在那儿作画的人。我研究,观察人们对画对我的反应和影响。我把这当作一种现象。我从人们那里得到难以置信的反馈。这使我得以坚持那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反馈是对我创作的一种参与,他们注视着我,作出评论,提出问题以及表达观感,你可以想象,这些是来自各个层次的人--从小孩到老太太到艺术史学者所作出的反馈。纽约的地铁中什么机关报人都有。我与一个人讨论过玛雅人的雕刻,他把我的画与它联系起来。我与流着口水、醉醺醺的流浪汉讨论过。我还同小学生讨论过。由于在这种环境中作画,所以即使材料,这种精细的材料--用粉笔在上面作画的柔软的黑纸--也与我画在别外的不同。画出的线条是一气哈成的,你不必停下来用什么东西去浸染它。线条是经久不变的,它的确是一种有力量的线条,也使你节省了时间。你必须尽可能快地画,而且你不能把它抹去。所以好像看不出有什么错误。你必须当心,以免被逮住。在那种能氢人冻僵的地方作画,在所有这种鬼地方作画,会有各种因素使绘画很有趣。”

哈林追求绘画的自发性动作,他认为自发性动作是其创作的实质。他说:“我创作的秘密差不多就是让一个姿势转变成一件作品。所以自发性动作是我创作任何作品过程中的实质部分,即是当一件作品最终成形后,作品的物质材料不再起限制作用,比如说在钢质雕塑中等等。最初的雕塑模型只是用剪刀、硬纸板和胶水做成,而且确实坐在那儿与物质材料做游戏,并在提供某种东西。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作品是事先计划的或以一种理智的或系统的方法为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而制作出来的。它几乎是一种能量的迸发,更可能相当于一个姿势而非计划好的有策略的动作。”而且他认为艺术是瞬间的产物,是大脑一瞬间的状态,是一种存在状态或生存瞬间的记录,是时间的一个点,在这一点上所有的能量和环境聚在一起,聚集在绘画的线条中。创作时,哈林从不画草图,而是当着观众一挥而就。这一点颇侯中国书法的创作过程。

基思·哈林Keith Haring

  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在世界范围来说,由于至今还没有对当代艺术概念公认的重新定义,对于新世纪开始到今天的当代艺术,只能描述为文化研究之后的思想反省、以观念为导向。今日当代艺术并无主流,只有多种倾向,这就是多元化、反后现代、恢复中心等等。今天的当代艺术,难以用“主义”之类老旧的术语来概括,而对当代艺术的生态与现状,也很难用“流派”之类传统术语来叙述。因此,无主流即是主流。就当下情况而言,学者们所能做的,是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个案研究。若要对眼下正发生着的艺术事件,进行宏观的历史的总结与概括,不仅困难,而且危险,因为学者们身在其中,无法做到历时的客观,可能会有错误的判断。也正因此,对当代艺术的叙述,便强调一个世纪的历史概念。

  下面列举一部分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姓氏的第一字母为序)

  AES+F,(俄罗斯),焦塞弗·埃尔博斯Josef Albers(美籍德裔,1888-1976),戴维荙·弗朗西斯·艾伦Davida Frances Allen (澳大利亚,1951-),克利斯廷恩·卡雷尔·爱布尔Christiaan Karel Appel (荷兰,1921 -2006),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英籍爱尔兰裔,1909 -1992),吉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 Michel Basquiat(美国1960-1988),特蕾西·凯里迈·额敏Tracey Karima Emin RA (英国,1963-),乔奇·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德国,1938-),博伊于斯Joseph Beuys亚历克山大·凯尔斗Alexander Calder(美国,1898-1976),皮特·朵颐格Peter Doig(英国,1959-),理查德·达苯康Richard Diebenkorn(美国,1922-1993),马兰·丢马斯Marlene Dumas(南非,1953-),罗西欧·方塔纳Lucio Fontana(意大利1899-1968),飞利浦·格斯顿Philip Guston(美国,1913-1980),达敏·赫斯特Damien Hirst(英国,1965-),阿尼西·卡珀Anish Kappor(英籍印度裔,1954-),杰夫·昆斯Jeff Koons(美国,1955-),让·杜卜费Jean Dubuffet(法国,1901-1985),山姆·弗兰西斯Sam Francis(美国,1923-1994),海伦·弗兰肯塞勒Helen Frankenthaler,(美国,1928-2011),罗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英籍德裔,1922-2011)基思·哈林Keith Haring,(美国,1958-1990),大卫·忽克尼David Hockney,(英国,1937-)汉斯·豪夫曼Hans Hofmann,(美籍德裔,1880-1966),杰斯伯·江斯Jasper Johns,(美国,1930-),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墨西哥,1907-1954),埃尔斯沃思·凯利Ellsworth Kelly,(美国,1923-),安塞尔·基弗Anselm Kiefer,(德国1945-),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法国,1928-1962),弗兰克·克朗Franz Kline,李·克兰司讷Lee Krasner,威棱·达库宁Willem de Kooning,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劳逸·李奇登斯丹Roy Lichtenstein,皮鲁·曼苏尼Piero Manzoni,安格讷斯·马丁Agnes Martin,娇安·蜜雪儿Joan Mitchell,罗伯特·马德维尔Robert Motherwell,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むらかみ たかし)米开朗琪罗·皮斯托列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西格玛·跑克Sigmar Polke,杰克森·勃洛克Jackson Pollock,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德·腊克拉·赫罗尼莫·洛佩斯·拉米雷斯Dr Lakra Jer onimo Lopez Ramirez,(墨西哥,1972-),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美国,1925-2008),赛义德·海德尔·腊扎Syed Haider Raza(印度,1922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德国,1932-)玻利杰特·李莱Bridget Riley,(英国,1931-),狄亚哥·里维拉Diego Rivera(墨西哥,1886-1957),杰姆斯·罗森克威斯特James Rosenquist,(美国,1933-),马克·罗斯库Mark Rothko,(美籍俄裔,1903-1970),爱德·罗斯恰Ed Ruscha,(美国,1937-),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美国,1930-),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美国,1939-),弗兰克·思戴拉Frank Stella,(美籍意裔,1936-),萨伊·特沃姆伯利Cy Twombly ,(美国,1928-2011),弗拉迪米尔·杜伯萨斯基 Vladimir Dubossarsky/ Владимир Дубосарский (俄罗斯1964-)和亚历山大·维诺格拉多夫Alexander Vinogradov/ Александр Виноградов(俄罗斯1963-),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美国,1928-1987),克里斯道佛·乌尔Christopher Wool(美国,1955-)等等。在众多的著名当代艺术家大量的作品中,只能列举一小部分在下面。

AES+F   特立马乔的盛宴   Feast of Trimalchio

  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美籍德裔,1888-1976)当代艺术家、教育家。在欧洲和美国,其作品成为20世纪一些极具影响力和深入的教育项目的基础。亚伯斯出生于罗马天主教家庭。1908年到1913年在自己的家乡担任教师,在1918年他得到他的第一次公共艺术任务:教堂窗的彩色玻璃。亚伯斯曾在柏林、埃森、和慕尼黑学习艺术,1920年到魏玛包豪斯学院Weimar Bauhaus就读。1923年包豪斯的创始人邀请他执教设计,1925年,亚伯斯被提升为教授,成为奥斯卡·诗兰姆、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等艺术家的同事。1933年包豪斯在纳粹压力下关闭,亚伯斯移居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建筑师菲利浦·约翰逊为亚伯斯安排了黑山学院的教职。他在那教学直至1949,他的学生包括罗伯特·劳申贝格Robert Rauschenberg、赛·通布利Cy Twombly、雷·约翰逊Ray Johnson、苏珊·维Susan Weil等著名艺术家。他还邀请重要美国艺术家库宁等来教学。1950年,亚伯斯离开黑山学院到耶鲁大学执教。亚伯斯在耶鲁大学一直工作到1958年退休,之后仍与耶鲁大学保持多方合作。1973年亚伯斯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戴维荙·弗朗西斯·艾伦 Davida Frances Allen 阳光雾中牛 Cattle in fog at Sunrise

  戴维荙·弗朗西斯·艾伦Davida Frances Allen (澳大利亚,1951-)著名画家、制片人和作家。艾伦1965-69就读于斯道贺慕Stuartholme学校,跟随贝蒂丘彻教授。然后在布里斯班中央技术学院跟随导师罗伊丘彻(贝蒂丘彻丈夫)。1986年艾伦的肖像作品“在花园里浇水的岳父”获得阿奇博尔德奖Archibald Prize。艾伦也写作和拍摄电影。在1999她被提名为澳大利亚“最佳导演”奖,并赢得了“最佳原着剧本”奖。艾伦创作的电影“感觉性感”Feeling Sexy也应邀前往威尼斯影展。艾伦的作品经常描述家庭和性倾向,主题是后者,她说:“在我们真正女权主义最广义的词汇中,我们不应该感到我们不得不把自己锁起来或要非常小心。我们应该相信我们女性的权利”。艾伦的作品在澳大利亚被大多数公共机构收藏。

克利斯廷恩·卡雷尔·爱布尔 Christiaan Karel Appel

  克利斯廷恩·卡雷尔·阿佩尔Christiaan Karel Appel(荷兰;1921-2006),当代艺术家与诗人。阿佩尔从14岁开始绘画,并于20世纪40年代前往阿姆斯特丹视觉艺术皇家学院学习。他也是1948年欧洲先锋派运动的筹划人之一。阿佩尔的父亲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名理发师,母亲是法国雨格诺教徒的后裔。阿佩尔有3个兄弟。阿佩尔因心脏病于2006年5月3日在他在瑞士苏黎世的家中逝世。[4]他在2006年5月16日被埋葬于法国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法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英籍爱尔兰裔,1909-1992)当代艺术家。培根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同性恋色彩和经常性的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着称。中后期作品主体为在狭小空间内的玻璃或金属几何笼子里的抽象雄性肖像,背景通常为极平坦的平面。培根于20年代开始绘画,直到30年代初,仅有零星创作,绘画只是他的兴趣,当时他是一位室内,地毯和家具设计师。他的突破作品是1944年的三联画《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就是这一件作品和其从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抽象头部肖像和身体肖像为其本人奠定了他抽象肖像始祖级的大师地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初,培根主要的作品是他朋友们的小型头部肖像。他经常在访谈里说他所能看见的图像是“连续的”,在其艺术生涯中,每一段时期培根都会专注于一个主题(包括其受难系列,教皇肖像和后来的单联及三联的头部肖像系列)。培根于40年代中开始以耶稣受难为主题进行各样创作,随后转移到半人半兽的肖像,最好的例子是1949年的作品Heads in a Room系列。随着1971年培根第二位爱人George Dyer的自杀,培根的艺术创作变得更私人,更集中于创作者的感受,同时也变得更内向,黑暗,矛盾;死亡和腐朽变成了重要的主题。晚期培根的创作顶点是1982年的Study for Self-Portrait,和其最著名的杰作Study for a Self Portrait -Triptych, 1985-86。George Dyer 死前培根是一名存在主义者,尽情享乐,经常和卢西安·弗洛伊德,John Deakin,Daniel Farson,Jeffrey Bernard,Muriel Belcher,Henrietta Moraes和其他人在伦敦红灯区苏活酗酒赌博。George Dyer死后培根渐渐淡出这种生活,也减少了寻花问柳的次数,最终与John Edwards建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恋爱关系。

  自从培根死后,其声誉与知名度逐步提高。他的作品获得大众的敬仰和等量的排斥。玛格丽特·撒切尔曾经对培根做出这样的阐述:“那一位画那些可怕的画的人”。培根在世时是泰特美术馆两度回顾展的主角,并于2008年在同一间美术馆得到了他第三次的回顾展。培根坚称自己从不对其创作草图准备,只有即兴创作;可是他死后有部分草图被大众发现。虽然泰特美术馆肯定了这些草图的真伪及其合理性,艺术市场还未能承认这些作品。1990年代初期,几张被认为已经毁掉的作品,包括50年代初期的教皇和60年代的头像重新浮现在艺术市场,这些作品同样得到了大众的肯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切之感:来自美国艺术家 Art Scholz 绘画作品
倾情传承印象派画风的布鲁斯·亚德利
这位老爷爷笔下有着色彩浓烈、笔触厚重、风格简约的花卉与风景作品!
T·艾伦·劳森:捕捉自然韵律的艺术大师
流动的艺术 | 西奥多拉·艾伦
凯蒂·艾伦:现代绘画天才的奇幻森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