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AFA专访丨纪念碑式艺术的当代重塑,解读“观看之道”背后故事


 “观看之道 Ways of Seeing” 

“我们所见与我们所知之间的关系从未固定。上世纪70年代,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著作《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将艺术置于社会环境与进程中展开讨论,重新审视了“观看”这个行为在艺术领域内的意义与作用。书中,约翰·伯格对“观看”的对象 、 艺术与资本、女性与艺术、摄影术及机械复制对作品唯一性带来的挑战,大众传媒与艺术等多方面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其对西方艺术评论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约翰·伯格(John Berger)《观看之道》

BBC纪录片《观看之道》,约翰·伯格(John Berger),1972

CHAO艺术中心年度艺术大展“观看之道”自8月16日开幕以来,受到了业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并被新闻媒体广泛赞誉,甚至在闭幕前几日,参观热度仍持续不减。作为一个主打“学术牌”的小众逆袭之作,此次展览在今年引起的轰动,值得探讨。

为致敬友人约翰·伯格(John Berger),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也译作乔纳斯·斯坦普)以“观看之道”命名的此次展览,是结合中国地域语境与艺术生态而诞生的一场对当代艺术背后的观念深度剖析的讨论。展览共展出中外17位/组知名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创作年份横跨65年。通过呈现多媒介的作品,展览意图将约翰·伯格在上世纪70年代所讨论的问题延伸至当下,再次提出关于当代艺术的观看与阅读这一议题;同时,展览通过陈列当代艺术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引导观者去思考“纪念碑”式作品的当下含义与未来影响。

 发布会现场,从左至右:主持人叶桐君、CHAO艺术中心创始人、馆长李明,此次展览特邀策展人、艺术史学者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联合策展人肖戈

展览现场,从左至右:此次展览特邀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联合策展人肖戈、CHAO艺术中心创始人、馆长李明、CHAO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杨君

受访嘉宾: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肖戈

采访、撰文:周纬萌 

摄影:依子雷

(部分图片致谢主办方)

值此展览即将闭幕之际,艺讯网特邀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及联合策展人肖戈女士进行专访,解读展览背后的故事及策展思路。

艺讯网:“观看之道”开展以来获得不少好评,回过头来,我们反倒是很好奇这个展览的初衷及背景?请问是怎样的契机促成了这个展览?

肖戈:这个展览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17年,当时CHAO艺术中心做了一个由费俊策划的年度大展“MAKING / 造——版画及延展媒体展”。在开幕晚宴上,由我的石版画老师、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引荐,我们认识了CHAO艺术中心的创始人李明和费琪夫妇,说起来李明与我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校友。

记得李明谈到,CHAO艺术中心做的展览一般源于版画,但他希望这个“版画”概念是介于有界与无界之间的,应该从多元角度去解读“版画”,并且有所外延。李明馆长还聊起CHAO艺术中心有一台从美国买回来的著名版画印刷机,曾有许多国际顶级艺术大师在这台机器上制作过版画。在参观了这台印刷机后,我们就与李明交流了今天呈现的这个“观看之道”展览的最初策展构思。记得那一晚大家都喝了些酒,聊了很多,彼此有一种相见恨晚、灵感碰撞的感觉。此后,CHAO艺术中心团队就与我们多次接触,延续关于展览的讨论。在起初的策展方案里,设想的是将版画印刷机作为一件主展品置于展厅中,其余艺术作品是围绕这台机器展开的。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尤其是和CHAO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杨君的几次谈话,激发了我们更多的灵感,思路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后来,我们意识到,其实不应该仅局限于展示有多少大师的历史痕迹曾出现于这台印刷机上,而是可以将基于对艺术理论的认知和历史知识材料的原创性整合,来重新陈列一下当代艺术史中一些有纪念碑意义的作品。这对于当下中国艺术圈而言,似乎更具有意义。

在前后近18个月的筹备过程中,一度因为档期等各种复杂因素,这个展览计划差一点被搁浅甚至取消。但我们相信,有一种缘分是好事多磨。李明馆长是一个有着艺术理想与情怀的人,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包括由艺术总监杨君带领的整个CHAO艺术中心团队的全力配合下,这个展览计划后来又得以重新上线。回想起这些,我们是感恩的,因为知音难觅。说到底,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观看之道”这样一个逆袭之作,今天是不可能得以呈现的。

这个展览涉及很多国外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在筹备期间,与国外艺术家以及工作室的联络与洽谈,来来回回,都是由乔纳森负责的。

“观看之道”展览现场

艺讯网:展览名“观看之道取自约翰·伯格的著作《观看之道》,似乎在暗含此次展览将探讨艺术的观看与阅读。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此次展览的题目,它与上世纪70年代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有哪些内在联系?

乔纳森:我的朋友约翰·伯格写了《观看之道》这本书,改变了整个艺术史,我想以此次展览向他致敬。具体来看,约翰·伯格书中很多探讨的问题实际上对我个人影响颇深。诸如,女性被作为观看的对象,由性别差异所体现的不同观看之道等话题,以及对印刷与广告等作用于艺术作品中的讨论,都来源于约翰·伯格的观点。又例如约翰·伯格在书中谈到了“复制”这一概念,在此次展览中,通过一系列以行为与版画复制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作品,来形成有关人类境遇的视觉叙事。虽然作品的内容、形式、意图、和概念上都截然不同 ,但不少作品中都蕴含着“复制性”这一特质,也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对“原真性”和“唯一性”概念提出质疑的批判性视觉语言。

约翰·伯格说过,“对于那些把生活当作景观的人来说,艺术上毫无意义的”。他认为,艺术不应该只具有装饰性或是景观化的,艺术创作应该去提出问题,他希望艺术作品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起到作用。他在书中所讨论的这一系列问题,实际上通过展出的这些作品,我也希望可以传达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其中涉及到的许多议题,不仅存在于过去,还存在于当下和未来。约翰·伯格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也是。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看世界不同视角,犹如我与约翰·伯格,我们就反对将艺术仅视作装饰品,我们认为作品背后应该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

“观看之道”展览现场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 乌雷(Marina Abramović, Ulay)的作品《长城》首次在中国展出

 乌雷(Ulay),《挑衅,对艺术作品的非法接触》

游击队女孩(Guerrilla Girls)作品也是首次在中国展出

肖戈:乔纳森是认识约翰·伯格的,他曾为乔纳森父母的作品写过一篇评论文章,约翰·伯格生前,乔纳森和他有所交往。对于《观看之道》这本书,乔纳森的印象十分深刻,在他开始学习艺术史时就读了这本书,并对他影响至今 。他不喜欢那些因过于浮躁而产生的空洞景观式、装饰性的艺术创作,他喜欢那些背后蕴含着深刻思考的作品、纪念碑式的作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一些中外艺术史上可以称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来探讨相关话题 。当然,基于CHAO艺术中心的特性,我们还需要从“版画”这一概念展开进行考量。所谓“纪念碑性”的作品,不一定是以一种暴发户式的、令人生畏且震惊的宏大尺寸来博取赞叹,就像是这次展览中呈现的那些广告、海报、书籍、乙烯基唱片、复印件、小册子、烟标或是各种废弃物,这种“纪念碑性”作品的载体可能是很日常的、微不足道的。它们以某种相对谦逊的姿态展现,然而这些经典作品却赋予了我们更深更广的想象空间,其背后具有深刻的思考,对于过去、现在、未来,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艺讯网:即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应该局限于历史,还应在当下和未来。

肖戈:是的,当我们在定义“当代”这个概念时,“作品创作时间的晚近”也可以被“影响力”这一更为重要的标准所替代,也许,评判一件作品的重要性不在乎它是被创作于昨天还是50年前,而在于将它置于今天甚至是未来,它仍在向我们传达什么,经典是不会褪色的。这类作品阐明了一种关于时间与当代性的开放视角。乔纳森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观察,他觉得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这一类艺术作品还不太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启发人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创作,就如同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曾影响了西方几代人去观看艺术的方式。

小野洋子(Yoko Ono)的作品《葡萄柚》

徐冰的作品《烟草计划——小红书》

艺讯网:此次参展的艺术家的范围极广,囊括了中外17位/组知名当代艺术家,作品创作跨度65年。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当代艺术群展,您在艺术家的甄选方面是如何考量的?

肖戈:我们是从作品出发来选择艺术家的。从艺术史的角度选择,再加上乔纳森与其中多位艺术家平时都有联系,比如 K Foundation 的成员比尔·德拉蒙德(Bill Drummond),也是在他的介绍下结识了神秘的班克斯,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一直通信保持联系。至于中国艺术家的选择,也有我们自己的考量。当然也得结合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最初男女艺术家的比例是差不多的,但有些艺术家因故不能参展等,所以最终呈现的艺术家名单是经过删减后的结果。

K Foundation《燃烧百万英镑》视频截图

班克斯(Banksy)《戴安娜脸的十英镑》2004,平版印刷

班克斯(Banksy)《戴安娜脸的十英镑》当年被做成捆纸币

班克斯(Banksy)《戴安娜脸的十英镑》展览现场

艺讯网:由于这次的艺术家有很多都是当代艺术史上的知名人物,您会担心这些艺术家本身的名头盖过这个展览本身想要讲述和传达的东西吗?

肖戈:我刚开始也有这样的感觉,也跟乔纳森提过,比如,这个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名单,会不会给人感觉像一个网红展。后来,我们觉得没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关于展览的思考是认真的,相信观众看了展览之后自然会有评判。在这些所谓的观念艺术经典作品中,其实可以看到与当下中国某些现实的呼应,不仅仅指艺术家与作品之间,更是指向了艺术的背后。除了艺术史上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参展外,其实我们也选择了一些不那么有名的艺术家,关键还是得从作品出发。我们也希望在这个网络化、碎片化的时代,这个展览或许可以成为某个观看与理解世界的撬点,通过这些艺术家独特的原创性与强大的艺术视野,激发关于“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更多想象,也许可以重新思考艺术是什么,以及将会成为什么。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作品展览现场

艺讯网:从此次展览的介绍来看,我的理解是,展览似乎通过多元化作品的陈列以构成新的叙述空间与场域,从而打破观者对于某一件作品所接受到的固定解读,以鼓励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与理解。 

肖戈:可以这么理解。就多元化解读来说,这其实不是坏事,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比如我其实很喜欢 TeamLab 的东西,但是乔纳森不喜欢,他更喜欢背后蕴含深度思考的作品。但这没有关系,因为艺术的观看之道原本就不应该是单一的。

“观看之道”展览现场
黄锐《关键词铭》

王庆松《跟你学》

何云昌《视力检测》

艺讯网:那么说到当代艺术多维度阅读,在专家或业内人士权威的解读之外,最有可能丰富作品解读的群体实际上应该是拥有不同背景与经历的观众。您对于观众或是展览的受众的是怎样想的?

肖戈:观众的群体越是多元化越是有意义。这个展览首先是主打“学术牌”,所以肯定会吸引具有专业知识的业内观众。同时,这个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有许多大IP,展出地点又在三里屯这样的商业中心,再加上CHAO艺术中心本身就是一个跨界多元化、强调艺术与生活无界的平台,那么肯定会对普通大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多元化的观众群体当然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解读,就像是约翰·伯格以及本次展览中所呈现的艺术家,他们都曾不断对独一的精英式思考方式进行质疑并打破。

王广义《通俗人类学研究》,2017-2018

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煽动之词》,1979-1982

艺讯网:从展览综述来看,展览还意图探讨许多当代艺术领域内十分有影响力的话题,例如照相术与机械复制术对艺术品唯一性和原真性带来的挑战,艺术品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博弈,大众传媒与艺术等等。面对这些宏大的、并将持续性去探讨的话题,您认为这个展览在主旨的构建和具体实施中是如何把握这么多话题的交汇的?

乔纳森:把这么多议题、作品和艺术家放在一个展览中去讨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有些人通过思想,有些人通过行动。我认为我和我妻子肖戈的合作是通过爱,还有人性。我认为人性是平等的,这也是约翰·伯格所强调的。

此次展览特邀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
与联合策展人肖戈

艺讯网:回到展览场所本身,CHAO艺术中心一直提倡的是一种“无界艺术空间”的概念,形成的是一种新的艺术空间模式。基于此,您认为在这样特性的一个艺术空间中,展出这17位/组中外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其在传统画廊、美术馆中的呈现或是说产生的化学反应会有怎样的不同?

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为观者导览本次展览

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e)

及联合策展人肖戈为观者导览本次展览

乔纳森:去到美术馆、画廊的观众基本上都是喜欢艺术的,因此它们的受众群相对而言是定向的。但是在一个北京的城市中心,一个商业中心、一个酒店中,人群从世界各地、各个方向、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里,为这个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开放与多元的特性。另外,美术馆和画廊的空间通常比较标准化、白盒子式的,但是CHAO艺术中心是一个非常“不标准”的艺术空间,所以也会为这个展览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与情节。三里屯的环境,据说也是早期先锋、地下、时尚文化混杂的发源地,非常符合这个展览的调性,这些今天看来具有“纪念碑性”的作品,在被创作之初其实也是从地下开始的。

艺讯网:这个展览还有几天就要结束了,您对此有何感想?

乔纳森:我希望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带给观众新的启发与思考,不仅在他们对头脑中,也希望能从内心打动他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我看到了太多漂亮的、装饰性的艺术,但是我坚信艺术应该能够带给人们思考,艺术应该具有社会与时代的责任感。我从来不评价“好的艺术”和“坏的艺术”,我只说,这是“有深度的艺术”或“肤浅的艺术”。

 展览现场,阿法瓦多·加尔(Alfredo Jaar)的作品《文化=资本》前,此次展览特邀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Jonas Stamp)与联合策展人肖戈

展览信息

<p type="text/css" cdata_tag="style" cdata_data="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 pingfang="" sc';="" color:="" #000000}p.p2="" {margin:="" 0.0px="" 0.0px;="" font:="" 12.0px="" arial;="" #000000}span.s1="" {font-kerning:="" none}span.s2="" {font:="" 'pingfang="" font-kerning:="" none}span.s3="" none}'="" ue_custom_node_="true">展览日期

Duration

2019年8月16日——10月6日

开放时间 Hours

周一至周四 Mon. – Thu.

13:00-21:00

20:00停止入场 Last entry at 20:00

周五至日 Fri. – Sun.

13:00-22:00

21:00停止入场 Last entry at 21:00

展览地点 Venue

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4号三里屯CHAO

4 Workers' Stadium East R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班克斯(Banksy)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陈界仁(Chen Chieh-Jen) 

游击队女孩(艺术家组合)(Guerrilla Girls) 

何云昌(He Yunchang) 

珍妮·霍克泽(Jenny Holzer) 

黄锐(Huang Rui) 

阿法瓦多·加尔(Alfredo Jaar) 

K Foundation(艺术家组合)(K Foundation) 

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 

安娜·门迭塔(Ana Mendieta) 

小野洋子(Yoko Ono) 

乌雷(Ulay) 

王广义(Wang Guangyi) 

王庆松(Wang Qingsong) 

徐冰(Xu Bing) 

主办方(Host)CHAO艺术中心(CHAO ART CENTER)

特邀策展人(Curator)乔纳森·斯坦普 (Jonas Stampe)

联合策展人(Co-curator):肖戈 (Xiao Ge)

艺术总监(Art Director):杨君 (Yang Jun)

出品人(Producer):李明 (Li Ming) 


 ——TRAVEL WITH AR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诙谐幽默,拟人化的超现实主义古书籍!
这些当代艺术“教科书式”作品,探讨“观看之道”与沉浸之展
深度 线下+线上落地多个艺术地标打破艺博会模式的北京当代提供新可能
鲍栋、杨紫解读北京当代主题展“金汤”:如何重新理解“黄金年代”
喧嚣之中的“太虚幻境”
约翰·伯格 | 沉默的影像如何打破沉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