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友涵:一张画,全是丰富的变化

2017-12-06 21:15

艺术家余友涵个展《具象·抽象》于11月10日在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开幕,这次担任策展人的是余友涵的儿子余宇。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他父亲一生的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对余宇来说,这次策展难点在于,就在去年,余友涵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已经做了一次大型回顾展。所以这次再做个展,做什么?怎么做?

《具象·抽象》的特点也显而易见,在庞大的回顾叙事之外,什么是最接近“余友涵”一生的艺术表达?正因为是父子关系,余宇并没有太多“先入为主”的概念,他充分尊重父亲,想做一个过滤掉过多阐释,而最能接近父亲艺术意愿的展览。

将余友涵的人生和艺术语言凝练地概括下来,就是“具象·抽象”。

不停地转变,又自然而然地融合交错,

在余友涵的画布上,全是丰富的变化。

展览现场

几个阶段

哪怕想要简单地去介绍一下余友涵的艺术经历,篇幅也不会少。

1943年于上海出生的余友涵,从小就喜欢画画,至今依旧在画。

本次展览就呈现了余友涵这两年的最新创作,以及部分首次露面的早期作品,线性又是往复结构地去概括他漫长的艺术生涯。

余友涵在童年时期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这一点归功于他的邻居范纪曼先生。范先生是地下党工作人员,也是个画家,家里有很多印象派的画册,那些和文人墨客如此不同的笔触让余友涵着了迷。

从解放军部队退伍回到上海后,他于196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1973年夏,回到上海的余友涵被分配到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当老师,教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

可事实上,这时候的余老师也要从自己从“余学生”开始自行学起,他边学边教,和学生拼速度。一直到80年代,余友涵拼命学习素描、油画等基本功,也不断从梵高、塞尚、莫奈、米罗等西方大师的画册中学习不一样的绘画表现,很快,他就从单纯地模仿,转向去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

从1981 年开始,余友涵就开始了他最早的抽象作品创作探索,至1985年“圆”系列的完成,标志著其抽象作品风格的形成。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余友涵一批著名的“政治波普”毛主席画像诞生了。

1990年代后期,余友涵画了领袖之后,开始画人民,画土地,他转向了以老百姓、兵马俑和古代的石狮子等为题材的“啊!我们”系列。之后,他也回到过抽象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2002年余友涵来到沂蒙山重新画风景画。而后,随着年龄增长,又回到抽象。

在具象与抽象的循环往复中,余友涵始终跟随着自己内心的表达冲动。

艺术家要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独特”,不局限于题材和技巧,甚至,要敢于变化,追求变化。

余友涵肖像

具象与抽象,社会与审美

展览所选取的余友涵的早期作品,并不是每个转折点上最具时间代表性的作品,而是在那个阶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作品。

具象与抽象是艺术的两种表现手法,也是艺术家对事物理解的方式,而这种理解也映照在余友涵的人生旅程中。“社会性和审美性”,是策展人余宇特地为这次《具象·抽象》写的文章。

艺术手法的多重性,

人生体悟的多重性,

共同构成了余友涵画面的丰富性。

余友涵的“具象”,在基础练习和情感投射中运用得比较多。

在去年上海龙美术馆举办的“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中,观众们就看到了余友涵最早期的一段风景创作。那时候他还处于“补课”阶段,一边模仿一边探索;在之后的抽象“圆”系列渐渐成熟后,余友涵又深受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化所触动,画了一系列具象,包括最负盛名的“波普风毛泽东”,用余友涵自己的话说,那不是波普,那是历史画。

可能是四五十年代人身上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余友涵做不到“心远地自偏”。时代与个人的紧密关联,经历过解放、文革、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变化的他是最有感触的。他处在变化中,也让画布迎接这变化。

余友涵将“抽象”总结为高度概括的能力。万事万物,变化复杂,但点线面中总有种内在的和谐,类似于传统文化中的“道”,也是西方绘画在平面上的追求。通过形式的组合和结构,来表现形而上,这功力更见人生的整体修为。

余宇在文章中写道:“当他要强烈表达社会意识的时候,画面中的具象因素就会增加,抽象元素相应减少。此社会意识表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开始回归绘画的本体,此时审美意识逐渐占据上风,图面更多的表现为抽象语言。”

到了晚年,余友涵的精力更偏向于抽象创作。

而此刻的“抽象”,概括的不仅是个人的审美,还有世间的关照。

抽象 20130528 / Abstract 20130528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13

171x183x6cm

月色 Moonlight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16

138x138cm

后期的作品,越来越不能清晰地去划分抽象或具象了,取而代之的是余友涵个人强烈的艺术风格。

然而不仅只有“我”的输出,还有传统变迁、社会现实、宇宙万象……等等,这些彼处的牵连被含蓄地转化在画布上。抽象和具象,审美性和社会性,是余友涵所追求的“丰富的变化”的构成;而这种“丰富”体现出来,一张画上,既有“人”,又有“人世”。

古往今来,一生所爱

余友涵的画布上,除了具象与抽象,也要东西方艺术语言的交汇。

尽管如此,余宇说,“我父亲还是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像现在当代比较普遍的说,我既是中国人,也是世界人”。

余友涵想做的是,用更丰富的语言,更自由的方式去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面性。文人墨客的书生情怀是一种,民间的各种热闹的年画、剪纸所体现的情趣又何尝不是。

正是因为这生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才有继续往下走的生命力。

兵马俑在沂蒙山Terracotta Army on Yimeng Mountain

2017

棉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otton

206x269cm

艺术带余友涵向前走了好几步,但他没有忘记自己从哪来。

变而不乱,从丰富的变化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艺术家一生的道路,需要随心所欲的自由,也需自明,何物不可失。

余友涵喜欢画画,也有老天给的天赋,一生的爱好与事业都围绕于此。

余宇谈到,父亲有如此长久的创作生命力可能是因为,他没有任何包袱。

不为市场,不为当下流行,也从不强迫自己。对于余友涵来说,画画如同生命中的分泌物一般,是纯粹的精神追求。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是他作画的灵感。

他一天画几个小时,有时候不画,做点其他喜欢的事。不存在什么瓶颈,对画完的不满意是常态,那就改,一改再改,这次展览,画已经挂到墙上去了,他依然想改。

“我父亲卖出第一张画的时候,已经50岁了。”余友涵是靠在学校当老师的收入维生的,对于物质的需求也很低,那个年代的朴素一直延续至今,并没有随着时代的速度和成名的光环而膨胀。

什么属于画画,什么属于市场,对于从无到有的余友涵来说,分得格外清楚。

“一开始他在嘉定那里教书,离市区特别远,单程就要四个多小时。所以他一周回来一次,其余时间在那边就是教书、创作,和一群人讨论艺术。特别纯粹,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就是那样一个起步,奠定了余友涵一生对画画的纯真。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艺术市场,所以画画的人睁开眼,不是问前路,而是如饥似渴地往回看,往周遭看,看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何沉淀,看西方的现代艺术如何发展。于前者,余友涵看到是“真心”,于后者,看到的是“巧思”。而当下,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是市场。

逝者如斯Reminiscing of the Passing Time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998

143x232cm

展厅里有一张画,是余友涵拿着以前不用的旧床单画的。

他觉得床单丢了就浪费了,还是可以拿来当材料。

这时候,它是前卫,还是朴素呢?

面对当下“绘画已死”的困境,余友涵曾说过,就像人们发明了车,但依然需要走路一样。走路是基本需要。

表达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其次才是工具的选择。而在一张平面上能呈现的形式结构的精妙与和谐,是追求不尽的。哪怕西方的现代绘画已经走了一个多世纪,哪怕那么多流派那么多大家,但一旦在平面上画下去,画下去,便会发现永远还有未到来的“新”。

绘画在当下的困境其实并不属于绘画,而是人在当下的困境——变化够多了,丰富够多了,然而自身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却日益贫瘠。

丰富的变化,源自内在精神的生长活力。在画上,在人生中。

感谢策展人余宇接受其然的专访。

感谢上海香格纳画廊的协助与图片提供。

展览:余友涵:具象·抽象

展期:2017年11月10日 - 2018年1月15日

周二-周日11:00-18:00

地址: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写意画首先要把具象变抽象,画面简练了但画的意境却不能少
十年抽象文献研究 | 谭平:什么都不是,就是它自己
中国当代艺术家唐华伟,游走在抽象与具象之间!
年度艺术人物·不懈! | 金日龙:在抽象艺术中融入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
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从具象到抽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