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MoMA更换展品,揭示艺术发展新趋势……
费思·林格尔德(Faith Ringgold)《美国人系列#20:死亡》(American People Series #20: Die),布面油画,182.9×365.8cm,1967年

自2019年10月再度开放以来,全新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尚未跟公众建立深刻联系就从今年三月闭馆至八月。不过疫情的打击并未阻止MoMA雄心勃勃的策展计划,更换1/3的常设展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项“长久之计”,或将为博物馆行业带来一场期待已久的变革。


在寒冬将至、疫情反弹的时刻,欧洲众多博物馆再次纷纷闭馆,MoMA的管理人员也胆战心惊地看着确诊病例不断攀升,希冀博物馆可以继续保持开放。在这一时刻,MoMA宣布“秋季馆藏更替(Fall Reveal)”实属大胆之举。


2019年重新开放的MoMA

这次常设展品的更换源自去年MoMA启动的全新策展计划。2019年10月,斥资4.5亿美元、展厅空间扩充了约4366平方米的MoMA重新面向公众开放,并承诺每隔6个月更换其1/3常设展品,即60个展厅中的20个都将焕然一新。

这也意味着每隔一年半,除了梵·高的《星月夜》和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等15件镇馆级热门展品会持续展出外,博物馆内的所有藏品都将大换血。对于许多长达5-10年都不会更换常设展品的博物馆来说,MoMA的这一策展计划极大提高了展品的流动性,无疑是开创性举措。



梵·高《星月夜》,布面油画,73.7×92.1cm,1889年


去年10月重新开放后,原本定于今年5月的第二次展品更换因疫情推迟到11月,更换的展厅主要集中在2楼、4楼与5楼,分别陈列的是1970年至今、1940-1970年和1880-1940年的现当代艺术,2200件展品中的1/3(约735件)将让位给其他作品。接下来,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一起探寻MoMA全新策展计划中值得关注的亮点。


MoMA 211展厅


策展方式大变样

由于该策展计划周期长且充满挑战,因此将由MoMA各个部门的五位主策展人协同负责。布展方式也将发生巨大改变,整体上虽然还是会维持一定的时间脉络,但会打破按照艺术流派安排展位的模式。

以5楼专为《亚维农少女》开辟的展厅为例,过去围绕在其两旁的都是毕加索本人或乔治·布拉克等立体主义艺术家的小幅作品,以突出其中心位置。自去年重新开放、首次更换展品后,《亚维农少女》的“邻居”大变身——美国非裔女性艺术家费思·林格尔德的《美国人系列#20:死亡》与其隔墙相望。



MoMA 503展厅

这幅创作于1967年的双联油画与《亚维农少女》几乎尺寸等大,视觉冲击感强烈。同时该画作表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日渐激化的种族矛盾,画中的黑人男女和儿童无一幸免;而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以非洲土著艺术为灵感,体现了一种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形象挪用,将两者放在同一展厅可谓意味深长。

巴勃罗·毕加索《亚维农少女》,布面油画,243.9×233.7cm,1907年

费思·林格尔德《美国人系列#20:死亡》,布面油画,182.9×365.8cm,1967年


此外,策展方式将更倾向于以主题为导向,这一点在4楼展厅体现得尤为明显,如412展厅以“日常混乱(Domestic Disruption)”为题,陈列了60年代消费主义崛起,艺术家从婴儿床、沙发等日常事物中获取灵感,涵盖了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和草间弥生等人的作品。

大卫·霍克尼《Seated Woman Being Served Tea by Standing Companion》,布面油画,213.7×197.8cm,1963年
草间弥生《Accumulation No.1》,填充织物、流苏、喷漆,94×99.1×109.2cm,1962年

同时,陈列方式也不再拘泥于将不同媒介区分开来,因此观众可以看到绘画、摄影、雕塑、设计、装置和影像作品齐聚一堂,如208展厅“墙背后(After the Wall)”便是如此,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艺术家对柏林墙倒塌、南斯拉夫解体等一系列国际政治动荡的反映。

MoMA 208展厅“墙背后”

策展方式改变的背后是博物馆理念的转变:不再执着于某个单一的宏大叙事,也不热衷于给观众提供艺术教育,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引导他们自由地去探索,从另一视角发现那些长久以来可能被忽视的艺术史一隅。

全球化视野

促进多元化是此次全新策展计划的主要目的之一。长久以来,博物馆的多样性问题总是遭人诟病。根据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研究人员从美国18家顶级博物馆中抽样调查了1万名艺术家的作品,发现其中85.4%来自白人艺术家,87.4%来自男性艺术家。亚洲艺术家的作品占比为9%,拉美裔艺术家的为2.8%,美国非裔艺术家的比例最低,仅为1.2%。由此可见,这一沉疴痼疾比人们想象得还要严重。


莫娜·查纳比(Mona Chalabi)《Who Are You Here to See?》系列,画中表示在美国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中,平均每100个里仅12个来自女性。

莫娜·查纳比《Who Are You Here to See?》系列,表现了美国博物馆收藏艺术家的性别、种族组成。

2014年,MoMA在公布博物馆翻新计划时,宣布要拆除邻近的美国民俗艺术博物馆还招致大量批评与抗议。如今,全新的MoMA也承诺做出改变,以全球化视野推动展品多样性,摒弃原本以西方为中心的策展理念,展出更多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艺术品,并极大增加女性艺术家作品的比例。


例如,211展厅则推出非裔女性艺术家卡丽·梅·威姆斯(Carrie Mae Weems)的图像文字装置作品,其灵感源自一组摄于1850年的美国黑人奴隶照片,再加上艺术家的文字注解,揭示了长久以来的种族不平等现状。


卡丽·梅·威姆斯《我从这里看见发生了什么,我哭了》(From Here I Saw What Happened and I Cried),彩色打印,1995-1996年

旁边的212和213展厅则分别呈现了中国艺术家曹斐的影像作品《谁的乌托邦》和华裔跨性别艺术家吴曾的装置作品《学处自持》。前者围绕年轻灯泡生产工人的日常工作以及他们想象中的生活与职业展开;后者希望通过交叠流动的影像,探索跨越种族、性别等身份边界的交流与相处。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年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年,MoMA 212展厅
吴曾《学处自持》(We hold where study),2017年,MoMA 213展厅

这些全新展品让人们看到了长久以来处于边缘化的艺术家的声音与力量,也许有人会不屑:“这不就是迎合大众的‘政治正确’吗?”但是如果一看到“非裔、女性、跨性别”等字眼就简单粗暴地将之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也未免太过草率。数据告诉我们博物馆的多样化问题如此严重,而像MoMA这样的顶级博物馆可以率先做出改变,这不仅仅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进步意义与借鉴意义。

经典与新潮的碰撞


现代主义大师的经典之作往往是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MoMA在更换展品时也毫不吝啬地拿出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主要集中在5楼。如508展厅以“根据随机原则”为主题,展出了以马塞尔·杜尚为首的达达主义艺术家作品。

马塞尔·杜尚《Network of Stoppages》 ,布面油画、铅笔,148.9×197.7cm,1914年,MoMA 508展厅“根据随机原则”(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Chance)

汉斯·阿尔普(Hans Arp)《 Enak's Tears (Terrestrial Forms)》,木头、喷漆,86.2×58.5×6cm,1917年,MoMA 508展厅

512展厅的主题“圆与方”源自皮特·蒙德里安与西班牙艺术家华金·托里斯-加西亚(Joaquín Torres-García)于1929年在巴黎创立的同名艺术团体。在这里,蒙德里安的经典“红白蓝”抽象画和代表作《百老汇爵士乐》都将向公众开放。


皮特·蒙德里安《Composition No. II, with Red and Blue》,布面油画,40.3×32.1cm,1929年,MoMA 512展厅“圆与方”(Circle and Square)

皮特·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 Woogie),布面油画,127×127cm,1942-1943年,MoMA 512展厅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先锋艺术家们可能无法想象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也会被人们奉为经典,在顶尖博物馆占有一席之地,而前卫、新潮等词语则开始被“后浪”们收入囊中。

此次陈列更换的另一亮点就在于涵盖了更多年轻艺术家和全新媒介的艺术品。在209展厅“检索引擎”中,策展人聚焦了1998年谷歌搜索发布以来的艺术创作,反映了艺术家们对互联网“入侵”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困扰与反思。


MoMA 209展厅
佩特拉·科特莱特(Petra Cortright)《VVEBCAM》,2007年发布于YouTube,艺术家表达了对互联网时代电脑镜头前的女性成为色情幻想对象的不满。

这些年轻艺术家与现代主义大师的相互碰撞,既表明了MoMA对经典之作的传承,也体现了它不断吸纳和培养后起之秀的决心。同时,创新策展方式与拥抱多样化等切实可行的举措,也让MoMA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Tarsila do Amaral《月亮》(The Moon),布面油画,110×110cm,1928年

遥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以燎原之势席卷西方艺术界,前卫艺术家们将卢浮宫等博物馆视作“艺术的坟墓”,而1929年创建的MoMA正好为现当代艺术提供了栖身之所。从其收购的第一幅画作《月亮》到如今馆藏已扩大到20万件,年近百岁的MoMA绝不想当“坟墓”,而是希望保持先锋性,成为生机勃勃的艺术实验场,为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流动的艺术盛宴。

编辑、文  张剑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是巴西最伟大艺术家,大型展览亮相MoMA,绝不容错过!
蒙德里安诞辰150周年|他的艺术不仅限于视觉
一个赌徒,建了世界上最奇葩的博物馆
103幅大师原作亮相UCCA 启示何以成为毕加索?
MoMA闭馆的这几个月里都做了什么?我们做了个节目为你揭秘
纽约的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