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奥斯丁《劝导》叙事技巧的创新
简·奥斯丁《劝导》叙事技巧的创新

摘要本文以叙事理论为指导,研究和吸收了国外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简·奥斯丁在《劝导》中对意识流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改革创新了作者介入方式,采用了全知叙述者、作者代言人、自由间接话语和直接引语等形式来实现其修辞目的;对自由间接话语的应用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用了不带讥讽意味的自由间接话语;在叙述视角方面,发展了内心观察法,赋予了它新的特点。
  关键词:意识流作者介入自由间接话语内心观察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劝导》是简·奥斯丁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与青年海军军官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思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本文以叙事理论为指导,注意吸收一些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从意识流、自由间接话语、作者介入和叙述视角入手,研究奥斯丁的这部作品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深刻的思想内涵,赏析其精湛的叙事艺术。
  
  一意识流
  
  早在弗吉尼亚·伍尔夫近百年之前,简·奥斯丁就对“意识流”进行了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诺曼·佩奇对奥斯丁《劝导》中的这种创作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代表了作家在其创作生涯的最后阶段,向技巧实验所迈出的突出和迷人的一步。”他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安妮和温特沃思在厄泼克劳斯乡舍重逢时对安妮的一段内心描写,指出简·奥斯丁使用自由间接话语,异乎寻常地再现了安妮的“观察和情感”(observations and feelings),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的特征(a vivid immediacy)。
  感知的涌入、场景的千变万化通过快速总结性的片段的习惯用语传达出来。这里无法分清哪里是安妮因局促不安和尴尬不堪而加快并敏感化的意识,哪里是作者或叙述者本人的更加无所不包的聚焦。这一手法比起约翰逊来更接近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它把意识流作品中的那种感知的栩栩如生的流动性,与效果明显的叙述概要出奇地融为一体。
  在圣诞节期间,安妮和拉塞尔夫人来访问厄泼克劳斯,叙述者使用自由间接话语再现了安妮的所见所闻:在这里,孩子们的喧闹声、大人间的问候声、圣诞炉火的呼呼声与亲友的来往、节日的盛宴融会成“一支绝妙的家庭狂欢曲”。阅读时,你分不清哪里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观察,哪里是安妮的意识。正是对这同一生活景象的不同感受,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心态。在安妮看来,路易莎意外受伤后众人的神经一定大为脆弱,这种喧闹不利于神经的恢复,体现了她对他人的关爱;默斯格罗夫太太的言行体现了她在经历了女儿的劫难之后安度圣诞的喜悦心情,又流露出她“吃尽了这番苦头之后”、“呆在家里过几天清净、快活的日子”的愿望。拉塞人夫人则不喜欢这种节日的喧闹。
  
  二作者介入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批评了“作者隐退”的观点,认为不是要不要作者介入和评论,而是如何介入和评论的问题,并将其概括为7种类型:提供事实、画面或概述,塑造信念,将具体行为与已建立的规范相联系,升华事件的意义,概括整部作品的意义,控制情绪,直接评论作品本身等。简·奥斯丁反对“作者隐退”,主张作者介入,《劝导》中的作者介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知叙述者与介入
  “传统的全知叙述中作者权威性的‘讲述’(概述事件、发表评论)说教味太浓,缺乏艺术性。可是,作者的议论构成重要的修辞手段,若运用得当,能产生很强的修辞效果,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效果。”
  对安妮和温特沃思的爱情故事,作者在小说开头和结尾都进行了介入性评论。在小说开头,作者先是提供了不为读者所知的事实:“当时,他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后生,聪明过人,朝气勃勃,才华横溢。而安妮是个极其美丽的少女,性情温柔,举止高雅,感情丰富。”根据这些事实作者直接肯定说,“本来,双方只要具备一半的魅力也就足够了……然而,双方都有这么多的优点长处,相逢之后岂有不成功的道理。”作者试图通过介入性评论帮助读者确立起这样的信念:这是一起美满幸福的好姻缘。
  在结尾,作者通过叙事人称“我”(“I”)用“箴言式”的公开议论再次肯定了这起姻缘。“谁会怀疑事情的结局呢?但我相信事实如此。如果这种人尚能获得成功,那么像温特沃思上校和安妮·埃利奥特这样的人,既有成熟的思想,又懂得自己的权力,还有一笔丰裕的财产,岂能冲不破种种阻力?”布斯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章就是一个卓越例证。说明这位小说家用自己的声音在几页书中可以做到的东西,这甚至最好的小说家如果不用其他方法,只用戏剧化动作,也得花几章才能做到的。”
  
  2、作者代言人与介入
  通过代言人发表评论是一种重要的介入方式。在《劝导》中,女主人公安妮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规范,成为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和作者的代言人。凯林奇大厦出租后,安妮和拉塞尔夫人拜访房客海军上将克罗夫特夫妇时,安妮“不管感到多么懊恼,多么羞愧”,良知上却觉得“她父亲能找到这样的房客真够幸运,教区里肯定有了个好榜样,穷人们肯定会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接济……不配留下的人搬走了,凯林奇大厦落到了比它的主人们更合适的人手里……”这段不带讥讽意味的自由间话语,体现了安妮虽然对自己家搬出大厦感到惋惜和痛苦,仍然给予房客公正的评价,她代表了作者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如果旧贵族不思进取,抱残守缺,挥霍无度就会失去在自己庄园上生息的“义务和尊严”,必然为新兴势力所代替。
  
  3、自由间接话语与介入
  简·奥斯丁充分而巧妙地利用了自由间接话语的“双声性”、“多声性”,将自己的意图置入人物话语之中,发表评论。比如上卷第二章,安妮提出的改革方案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叙述者使用自由间接引语表明了他的反对意见,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愚昧无知、挥霍无度”、“既缺乏准则,又缺乏理智”的贵族的暗暗的嘲讽。
  在沃尔特爵士搬出凯林奇大厦后,安妮随拉塞尔夫人第一次到他父亲位于巴思卡姆登巷租住的房子来探望。父亲和姐姐跟她大谈特谈他们在卡姆登巷的房子是最好的,客厅、陈设的式样、家具的格调的诸多优点,以及“人们都争先恐后地结交他们,个个都想拜访他们”。叙述者使用言语行为的叙述体对他们的谈话内容进行了概略报道后,这时文中出现了这么一句话:
Here were funds of enjoyment!(这就是享乐的资本!)
  这时,无论是作为直接听众的安妮和作为间接听众的读者,还是高高在上的叙述者,都对沃尔特爵士父女俩——“居然对自己的变化不觉得屈辱,对失去居住在自己土地上的义务和尊严不感到懊悔,却对呆在一个小城镇里沾沾自喜”——偏安于巴思卡姆登巷一隅,满足于社交应酬的做法嗤之以鼻。总之,它体现了作者对腐朽没落的贵族的嘲讽和批判。
  
  4、直接引语与介入
  《劝导》中,作者将“那些带刺的有关社会性别和意识形态之论几乎全都深层地置入小说人物的直接话语”。一是借“道德形象模糊的人物”之口发表议论,如史密斯夫人评论埃利奥特先生为金钱而结婚时说:“人生在世,男男女女为金钱而结婚的现象太普遍了,谁也不会感到奇怪。”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庸俗的婚姻观的批判。二是借正面人物之口发表评论,安妮在与哈维尔上校辩论时,尖锐地批判了他用男性作家的作品来证明妇女对爱情不忠贞的论调,说“请你不要再引用书里的例子。男人比我们具有种种有利条件,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受过比我们高得多的教育,笔杆子握在他们手里。我不承认书本可以证明任何事情”。
三不带讥讽意味的自由间接话语
  
  自由间接话语是简·奥斯丁的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法。苏珊·兰瑟指出:“奥斯丁在《劝导》中开始了新的叙事手法……她在小说中试图采用一种不再带讥讽意味和虚实距离的自由间接话语,逐渐树立小说人物安·埃洛特的权威,使之成为完全值得信赖的聚焦(意识)。这种作法在奥斯丁小说以往的女主人公的塑造是绝无仅有的。”作者通过她来谈论有关话题。这些话题不仅包括司各特和拜伦等作家和诗人,诗歌创作和散文写作,还包括社会性别和权威。
  
  四内心观察、同情与控制
  
  布斯在评价《爱玛》时指出“简·奥斯丁开创了连续不断运用造成同情的内心观察这一方法”,她“非常自由地出入于他们的内心,根据她自己的目的决定什么要揭示,什么要隐藏”。在《劝导》中,她的这一叙事手法又有了新的特点。与她以前的作品相比,女主人公角度暂缺的地方是很少的,“一旦叙述者建立起了伦理和认知的结构,我们就进入了安妮的意识,并且一直紧跟着他……”不像爱玛和伊丽莎白的错误需要奈特利和达西来修正。具体来说,简·奥斯丁根据故事进程的需要,将女主人公自然地置于一定的场景之中,通过展现事件在安妮意识屏幕上投射的心理意义,来控制同情,制造悬念。
  安妮和温特沃思重逢前后,安妮的情感变化就是作者通过内心观察控制同情的一例。重逢前,作者提供了安妮如何与温特沃思相恋,如何被迫解除婚约,以及解除婚约后的七年中安妮如何忍受“痴情和懊恼”的痛苦的信息。还提供了安妮根据海军花名册和报纸对他的报道做出的判断:他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而且“她相信他是忠贞不渝的,没有理由认为他已经结婚”。得知温特沃思即将休役归来,安妮内心充满了“对早年炽热恋情的渴望,对未来的满怀喜悦和信心”。我们也像安妮一样对重逢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然而见面时,温特沃思对其他人礼数周全,对安妮却不怎么殷勤。后来安妮听玛丽谈到温特沃思对自己的看法,“你变得都让他认不出来了”。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使用自由间接话语再现了安妮对这句话的反应,每段都以温特沃斯上校的话开头,并加上了引号,使这两句话语在读者的阅读心理上显得格外突出。温特沃思的冷淡态度有些令人失望,安妮七年来的精神折磨得不到安慰使人感到同情。
  莱姆事件后,安妮离开厄泼克劳斯大宅前,不断传来路易莎病情好转以及“温特沃思上校似乎在莱姆住下了”的消息。安妮在十一月间一个昏沉沉的日子霏霏细雨中,孤寂地在路易莎的屋中思考路易莎与温特沃思的未来和自己的命运。作者使用自由间接话语再现了安妮的这段内心想法。她根据对温特沃思人格的了解,相信他从道义上不会抛弃路易莎,他们一定会获得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她感到自己的孤寂与路易莎的“欢乐和幸福”“迥然不同”。这种命运上的鲜明反差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这里记载着许多痛楚,这种痛楚一度是剧烈的,现在减弱了。这里还记载着一些不计仇隙的往事,一些友谊与和解的气息”,但是安妮认识到“这种气息永远不能再期望了,但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她对找回失去的爱情的绝望和她对温特沃思以往情谊的珍惜,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悲怆感。作者这种对安妮的内心观察与情感的控制,将安妮的失而复得的爱情故事的进程推向了悲剧的边缘,为读者欣赏喜剧的结局做好了准备。
  
  五结语
  
  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简·奥斯丁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除了她坚持写作她所熟悉的事物,对小说创作精益求精外,还有就是她追求艺术完美,根据她正在写的小说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叙事技巧。
  
 
1 2 [下一页]
上一篇:试论亨利·詹姆斯晚期 下一篇:幽闭的灵魂风景画家
相关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劝导/简·奥斯丁
小说 | 如何看待《劝导》和“劝导”?
日赢孙伟读后感《劝导》
你未娶,我未嫁,便是我们爱过最好的证明
简·奥斯汀作品集
从《理智与情感》和《劝导》看理性与感情的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