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失的王国和乡土文化
消失的王国和乡土文化
消失的王国和乡土文化
枫林晚
2017-04-04
阅读 794
关注

  摄影 枫林晚

拍摄地点 京郊

 

 

一段童谣的缘起

 

 烧饼油炸鬼,

叼住不撒嘴。

我这是小秋,

他那是兔爷。

 

(注:文中“炸”读音:至;“小”读音:笑;“兔”字要“儿化”)


五言诗吗?否,它不受格律约束,但念唱起来却朗朗上口。这是一首1950年代北京西郊海淀镇、蓝靛厂、火器营一带的孩子们诱捕蜻蜓时随口唱出的童谣,听起来颇有韵味。


我不知道这童谣起源的准确时间,也不知道它曾经流传的地域还有多广,但我想,它的产生最早不会超过北京历史上制作出第一个烧饼和油炸鬼的年代吧! 这首童谣,令人怀念起了以此为标志的逝去的绿色生态和一种早已消声匿迹的京郊乡土文化。


鼎盛一时的昔日王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京畿土地上,每到夏季,湛蓝的天空飞翔着或者单个、或者结群的生灵。地面、路边、地头儿、草丛、农田、沟边儿、河岸、水面上、岩石、墙头儿、植物茎叶、房檐上……活动的也是它们的身影。那时,只要你走出家门,就会置身于它们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这些大小不同、形态迥异、五颜六色的美丽的小天使就是蜻蜓。它们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蜻蜓王国。


在这个国度里,它们有的红若辣椒;有的绿如翡翠;有的黄似琥珀;有的多色相间;有的通身瓦灰;有的漆黑如墨染……。它们小的纤过火柴;大的堪比雏燕……。那时的夏日,被这遍布蜻蜓的世界装扮的色彩纷呈,充满了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它们的生存活动是在遵循着一条无言的规则。以种类为区别,它们有的仅仅在近岸水草上活动;有的只在离岸的草丛中栖息;有的以在水面上巡航为主;有的喜欢落在岩石上潜伏;有的集群在空中飞行觅食;有的喜欢在树枝顶端站立;有的从来只钟情于爪抱枝杈,把自己挂在上面……。 如此,一个庞大的蜻蜓家族,从它们幼虫时代的一个拥挤的水底平面世界,来到了陆地上广阔的三维空间后,立刻就各就个位的找到了自己的地盘儿,而活动空间多互不重叠。

 

特定的生活背景与蜻蜓世界的交集

亿万年的物竞天择,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留给人间色彩缤纷的蜻蜓世界,是上天送给人们的礼物,而这种自然的生态一旦与人类活动交集,一种特定的文化随即产生了。

1950年代,京郊的著民们多过着“日出而做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最初,家庭的用电设备,除了少数者有幸拥有一个功能原始的“话匣子”(收音机)之外,就只有电灯了,而有的家庭还在点煤油灯。孩子们的学校和周围没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剥夺孩子们童年时光的课外班。小学生们放学后,除了完成作业,其余的时间尽可以拥抱这清新的大自然。于是,每年盛夏,面对遍野的蜻蜓,闲暇的孩子们自然的把欣赏和捕捉它们作为一种乐此不疲的活动了。而这种项目的参加者,却是不约而同的清一色男孩儿。这或许是人类童年时代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的古老基因的延续吧!捉蜻蜓,应该算是最小型的捕猎之一。而最年轻的猎手们年龄竟只有3、4岁。


每一种蜻蜓都有它们的生物学名称。这里要再现的是当年原生的乡土文化 ,所以,我不去求证它们的学名儿。而下面凡涉及到每一种蜻蜓,都延用当地俗名儿。如:一种学名叫豆娘的蜻蜓,我这里称它们为“水烟袋。”

 

孩子们是如何捕捉蜻蜓的呢?

一、徒手捕捉 从蜻蜓身后缓缓接近,伸出一只手悄悄到它的尾部或翅膀,然后迅速用姆指和食指捏住。这种方法通常只适用于一种称作“老灰儿”的蜻蜓。比较容易捉的是一些刚从幼虫变化出来不久的“老灰儿”,孩子们给它们起了一个拿不上台面的名字,叫“嫩逼”。总的来说,徒手成功率不足10/100。另一种方法是“勺”。即亦是悄悄接近,把一只手掌做成“勺”状,突然横向一扫,将蜻蜓收入掌中。此方法只适用于捕称为“小秋”的小型蜻蜓。这也是通常捕捉“小秋”的唯一方法,小秋由于容易接近,成功率要比前种方法大很多。


诱饵法

刚才说到的,捕到的“小秋”就是饵料。但若投入使用,需要把一种称作“兔爷儿”草的野生禾本科植物采来,约50至70厘米长,除去叶子,把顶端穗子的部位去掉籽粒,留下柔软的穗茎,挽成扣儿,捆住小秋,至此,钓具完成。

 

兔爷儿捆小秋的钓具只适于钓两种蜻蜓,一种是前述的老灰儿,再一种是大型蜻蜓中的雌性,“老仔儿”。

 

招老灰儿时,走近它栖息的地方,它实际也在准备伏击。摇动钓具,使上面的小秋做圆周运动。这时,孩子就会吹口哨或唱出前述的四句童谣:

烧饼油炸鬼,

叼住不撒嘴。

我这是小秋,

他那是兔爷。

原来,这首童谣是唱给老灰儿听的。烧饼和油炸鬼,对历史上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食了。

 

“我这是小秋,他那是兔爷儿”。说谁呢?原来,当孩子们手里没有小秋时,会把兔爷儿草的穗去籽时留下顶端玉米粒大小的一部分。这样也同样摇动成圆周,令老灰儿误以为是昆虫。此时,孩子唱出这两句,就是告诉老灰儿,我的食物是真品,别人的是假货。

 

据我所知,所有蜻蜓都只吃空中飞行的昆虫。当老灰儿抓牢咬定食饵时,即可将它捉住。至于老灰儿对你唱的内容是否听见、听懂,是否相信,则孩子们从不介意。

 

 钓老仔儿时,则一定要在黄昏后的短暂时间里操作。这时在田野空旷处,常有老仔儿在近地几十厘米高猎食。孩子们拿着上述钓具同样操作,只是无人唱童谣了。人跑步跟不上蜻蜓,基本上是以等待其飞近,向前挥舞钓饵。很快,天再黑一些,有蝙蝠一出现时,老仔儿们旋即消失。全部捕捉时间,约不超过20至30分钟。所以,不少孩子们常常空手而归。

 

三、色诱法

此种方法只适用于招“老杆儿”,也是捕获老杆儿的唯一方法。老杆儿和老仔儿是同一种蜻蜓,为雄性。

 

如何色诱?原来老杆儿通常在近水面的上方飞行巡视,寻找配偶,一旦遇到异性,即行交配。于是,孩子们把昨晚捕获的老仔儿(仍是活的)用细棉线拴住胸部(不要过紧或过松,使之仍能飞行),棉线长60至70厘米的另一端系在一根等长树枝的顶端上 ,完成。

 

孩子手执树枝柄端,在水域旁等待老杆儿飞近时,向其挥舞树枝,令老仔儿依人意飞行。老杆儿发现异性,遂飞来抓住老仔儿。蜻蜓交配,通常雄性抓住雌性后,雄性尾勾即刻会锁住雌性脑后,之后连成一体,迅速飞离。全过程之快,只在一、两秒钟之间。而这时老仔儿已被棉线拴牢,老杆儿无法如愿,束手就擒。

此事还有一点花儿絮。由于老仔儿难得,所以孩子们多拴上老杆儿代替老仔儿。同性诱惑?它们的视力可是极佳的!由于在孩子们看来,其雌雄最显眼的差别是它们腹部上端的颜色不同。于是聪明的孩子们就用俗称“老牛吃奶”——类似何首乌(也许那真的是何首乌?)的蔓生植物茎里的白浆涂抹到用棉线拴住的老杆儿上腹部(这一发明专利不知是何人),还有时,干脆那里抹上黄泥。如此,寻偶的老杆儿是否被欺骗了?只能去问老杆儿了!

 

四、胶粘法

把用苏籽油熬制成的一种膘胶抹在两米或以上长的芦苇杆儿(採下后除去叶子的芦苇茎)的顶端 ,捕捉工具即制作完成。苇杆儿细长且轻巧,容易掌握,又因为是植物材质,不易引起蜻蜓的警惕。捕捉时,孩子们手执苇杆儿柄端,可从后面、上面、下面、乃至侧后方慢慢使抹上膘胶的苇杆儿顶端接近蜻蜓,最后将膘触及蜻蜓。此时,蜻蜓被膘胶粘住,挣扎也难逃掉。而粘点的最佳位置是蜻蜓的后背和腹部,既能粘牢,又不伤其翅膀。

 

对那些不能用徒手、饵诱、色诱的手段猎到的蜻蜓,使用膘粘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孩子们也会用自行车内胎上火熬制成胶,但此胶粘性小,气味大,粘在蜻蜓身上无法除掉。所以,只是偶尔用。

 

五、蜘蛛网粘法

取一根高粱杆儿,顶端从中劈开15至20厘米长,掰开成Y形。两岔之间顶端用一根适度长树枝撑住成三角形。寻到大型蜘蛛网,使之包裹住三角形 工具,制作完成。 蜘丝具有天然黏性,下面如何使用,我就不必讲述了吧?

 

用蜘蛛网捕捉蜻蜓还有另一种方法。把一根芦苇杆的顶端缠裹上蜘丝,再用姆指和食指从下至上把蛛丝捋成一个球状,需要用一点儿唾液。然后将这个蛛网球附在苇杆顶端即可。此种方法虽无成本,但这“胶”的粘度欠佳,所以效果不可靠。

 

乡土文化中的两个中心人物

这俩个人有必要书上一笔。一个名叫唐明陆,因为脸上有麻子,排行第五,故人称“小麻五子”;另一个,人称“四橘子”,大名没人知道。他们都住在火器营镶蓝旗,终身鳏居。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们以冬季捕鸟,夏季钓蛤蟆、卖膘胶为生计。那时,蓝靛厂、火器营的孩子们捉蜻蜓所用膘胶,多出此二人之手。

 

孩子们去他们那里每次只买一、二分钱的膘,他们会用碎瓷片儿做容器,给你打上两、三块口香糖大小的膘。四橘子的膘火候到,好用。小麻五子的膘胶熬制的欠火候,不好用。但他经营灵活,可以用蜻蜓换膘。于是孩子们攒够了十几只、二十几只蜻蜓,就可以去他那里兑换。他会把这些蜻蜓当场喂鸡。孩子们用到手的膘,继续粘蜻蜓,再换膘……,如此往复。原来孩子们都在为他无偿打工。

 

这里所以要提到他们,是因为在蓝靛厂、火器营的孩子们的捕捉蜻蜓的整个活动中,他们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一环。


行话用语 即是表达也是文化标志

孩子们存放捕到的蜻蜓的容器是自己的两手的八个指缝儿,纵然没有成人手大,但满负荷也能夹20只上下。每一只手夹满蜻蜓,数量上称为“一掐”。好,下面干脆说说相关的“行业用语吧!”火器营的孩子们对有关蜻蜓的术语:


交配中的蜻蜓

推轱辘车

雌雄连接但并未交配的蜻蜓

架排(“排”字发第三声韵)

徒手抓

勺小秋 捏老灰儿

诱饵捉

招老灰儿 钓老仔儿

性诱捕

招老杆儿

膘胶粘

粘老灰儿 粘……

捕蜻蜓

逮老流蠡

一只(蜻蜓)

一朵(音:妥)

膘胶


上述词汇的使用在孩子们中已经约定俗成。比如:大家会说“钓老仔儿”而不说“招老仔儿”;会说“招老灰儿”而不说“钓老灰儿”。


广泛浸入一代人童年的乡土文化

单就海淀镇、蓝靛厂、火器营而言,六、七十年前的儿童捕捉蜻蜓的活动,曾经在当时孩子们之中普及之广、介入之深、兴趣之高,不亚于今天孩子们的任何游戏,以至于当年的亲历者们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对此仍然津津乐道。


童谣的流传、捕猎技巧的实践与交流、与猎物的斗智、与狩猎同伴的竞争、身心的协调运动、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了解、对自然界的感受与融入……,对那一代孩子的身心成长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或许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吧!但是你无法否认,众多的孩子们深入走进的这种特定的生活,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乡土文化,或者说成是历史文化也不为过。


蜻蜓王朝大厦的倾覆

无法说清楚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人们还来不及思考,这繁华的蜻蜓盛世的华灯似乎只是瞬间即被熄灭。而曾与之并行的乡土文化,也戛然而止。这首先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们接触最密切的老灰儿们从视野消失。而后,或者同时,其它很多种类的蜻蜓亦踪迹全无。除了偶尔能看到老杆儿外,唯有一种俗称“大头”的蜻蜓数量减少后,尚能结小群觅食。而悲观的是,前年和去年,在京西地区,只能偶见其独自个体,难以结群了,没人知道它们的明天。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始,种植业、园林和家庭广泛使用的高效杀虫剂、空气的污染对蜻蜓及食物链,以及水质的破坏和水塘的大量消失、干涸的多重剿杀下,延续亿年的蜻蜓梦,终于在这一代人眼前破碎了。

摄影枫林晚

拍摄地点京郊

 

 

一段童谣的缘起

 

 烧饼油炸鬼,

叼住不撒嘴。

我这是小秋,

他那是兔爷。

 

(注:文中“炸”读音:至;“小”读音:笑;“兔”字要“儿化”)


五言诗吗?否,它不受格律约束,但念唱起来却朗朗上口。这是一首1950年代北京西郊海淀镇、蓝靛厂、火器营一带的孩子们诱捕蜻蜓时随口唱出的童谣,听起来颇有韵味。


我不知道这童谣起源的准确时间,也不知道它曾经流传的地域还有多广,但我想,它的产生最早不会超过北京历史上制作出第一个烧饼和油炸鬼的年代吧!这首童谣,令人怀念起了以此为标志的逝去的绿色生态和一种早已消声匿迹的京郊乡土文化。


鼎盛一时的昔日王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京畿土地上,每到夏季,湛蓝的天空飞翔着或者单个、或者结群的生灵。地面、路边、地头儿、草丛、农田、沟边儿、河岸、水面上、岩石、墙头儿、植物茎叶、房檐上……活动的也是它们的身影。那时,只要你走出家门,就会置身于它们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这些大小不同、形态迥异、五颜六色的美丽的小天使就是蜻蜓。它们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蜻蜓王国。


在这个国度里,它们有的红若辣椒;有的绿如翡翠;有的黄似琥珀;有的多色相间;有的通身瓦灰;有的漆黑如墨染……。它们小的纤过火柴;大的堪比雏燕……。那时的夏日,被这遍布蜻蜓的世界装扮的色彩纷呈,充满了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它们的生存活动是在遵循着一条无言的规则。以种类为区别,它们有的仅仅在近岸水草上活动;有的只在离岸的草丛中栖息;有的以在水面上巡航为主;有的喜欢落在岩石上潜伏;有的集群在空中飞行觅食;有的喜欢在树枝顶端站立;有的从来只钟情于爪抱枝杈,把自己挂在上面……。如此,一个庞大的蜻蜓家族,从它们幼虫时代的一个拥挤的水底平面世界,来到了陆地上广阔的三维空间后,立刻就各就个位的找到了自己的地盘儿,而活动空间多互不重叠。

 

特定的生活背景与蜻蜓世界的交集

亿万年的物竞天择,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留给人间色彩缤纷的蜻蜓世界,是上天送给人们的礼物,而这种自然的生态一旦与人类活动交集,一种特定的文化随即产生了。

1950年代,京郊的著民们多过着“日出而做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最初,家庭的用电设备,除了少数者有幸拥有一个功能原始的“话匣子”(收音机)之外,就只有电灯了,而有的家庭还在点煤油灯。孩子们的学校和周围没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剥夺孩子们童年时光的课外班。小学生们放学后,除了完成作业,其余的时间尽可以拥抱这清新的大自然。于是,每年盛夏,面对遍野的蜻蜓,闲暇的孩子们自然的把欣赏和捕捉它们作为一种乐此不疲的活动了。而这种项目的参加者,却是不约而同的清一色男孩儿。这或许是人类童年时代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的古老基因的延续吧!捉蜻蜓,应该算是最小型的捕猎之一。而最年轻的猎手们年龄竟只有3、4岁。


每一种蜻蜓都有它们的生物学名称。这里要再现的是当年原生的乡土文化,所以,我不去求证它们的学名儿。而下面凡涉及到每一种蜻蜓,都延用当地俗名儿。如:一种学名叫豆娘的蜻蜓,我这里称它们为“水烟袋。”

 

孩子们是如何捕捉蜻蜓的呢?

一、徒手捕捉从蜻蜓身后缓缓接近,伸出一只手悄悄到它的尾部或翅膀,然后迅速用姆指和食指捏住。这种方法通常只适用于一种称作“老灰儿”的蜻蜓。比较容易捉的是一些刚从幼虫变化出来不久的“老灰儿”,孩子们给它们起了一个拿不上台面的名字,叫“嫩逼”。总的来说,徒手成功率不足10/100。另一种方法是“勺”。即亦是悄悄接近,把一只手掌做成“勺”状,突然横向一扫,将蜻蜓收入掌中。此方法只适用于捕称为“小秋”的小型蜻蜓。这也是通常捕捉“小秋”的唯一方法,小秋由于容易接近,成功率要比前种方法大很多。


诱饵法

刚才说到的,捕到的“小秋”就是饵料。但若投入使用,需要把一种称作“兔爷儿”草的野生禾本科植物采来,约50至70厘米长,除去叶子,把顶端穗子的部位去掉籽粒,留下柔软的穗茎,挽成扣儿,捆住小秋,至此,钓具完成。

 

兔爷儿捆小秋的钓具只适于钓两种蜻蜓,一种是前述的老灰儿,再一种是大型蜻蜓中的雌性,“老仔儿”。

 

招老灰儿时,走近它栖息的地方,它实际也在准备伏击。摇动钓具,使上面的小秋做圆周运动。这时,孩子就会吹口哨或唱出前述的四句童谣:

烧饼油炸鬼,

叼住不撒嘴。

我这是小秋,

他那是兔爷。

原来,这首童谣是唱给老灰儿听的。烧饼和油炸鬼,对历史上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食了。

 

“我这是小秋,他那是兔爷儿”。说谁呢?原来,当孩子们手里没有小秋时,会把兔爷儿草的穗去籽时留下顶端玉米粒大小的一部分。这样也同样摇动成圆周,令老灰儿误以为是昆虫。此时,孩子唱出这两句,就是告诉老灰儿,我的食物是真品,别人的是假货。

 

据我所知,所有蜻蜓都只吃空中飞行的昆虫。当老灰儿抓牢咬定食饵时,即可将它捉住。至于老灰儿对你唱的内容是否听见、听懂,是否相信,则孩子们从不介意。

 

 钓老仔儿时,则一定要在黄昏后的短暂时间里操作。这时在田野空旷处,常有老仔儿在近地几十厘米高猎食。孩子们拿着上述钓具同样操作,只是无人唱童谣了。人跑步跟不上蜻蜓,基本上是以等待其飞近,向前挥舞钓饵。很快,天再黑一些,有蝙蝠一出现时,老仔儿们旋即消失。全部捕捉时间,约不超过20至30分钟。所以,不少孩子们常常空手而归。

 

三、色诱法

此种方法只适用于招“老杆儿”,也是捕获老杆儿的唯一方法。老杆儿和老仔儿是同一种蜻蜓,为雄性。

 

如何色诱?原来老杆儿通常在近水面的上方飞行巡视,寻找配偶,一旦遇到异性,即行交配。于是,孩子们把昨晚捕获的老仔儿(仍是活的)用细棉线拴住胸部(不要过紧或过松,使之仍能飞行),棉线长60至70厘米的另一端系在一根等长树枝的顶端上,完成。

 

孩子手执树枝柄端,在水域旁等待老杆儿飞近时,向其挥舞树枝,令老仔儿依人意飞行。老杆儿发现异性,遂飞来抓住老仔儿。蜻蜓交配,通常雄性抓住雌性后,雄性尾勾即刻会锁住雌性脑后,之后连成一体,迅速飞离。全过程之快,只在一、两秒钟之间。而这时老仔儿已被棉线拴牢,老杆儿无法如愿,束手就擒。

此事还有一点花儿絮。由于老仔儿难得,所以孩子们多拴上老杆儿代替老仔儿。同性诱惑?它们的视力可是极佳的!由于在孩子们看来,其雌雄最显眼的差别是它们腹部上端的颜色不同。于是聪明的孩子们就用俗称“老牛吃奶”——类似何首乌(也许那真的是何首乌?)的蔓生植物茎里的白浆涂抹到用棉线拴住的老杆儿上腹部(这一发明专利不知是何人),还有时,干脆那里抹上黄泥。如此,寻偶的老杆儿是否被欺骗了?只能去问老杆儿了!

 

四、胶粘法

把用苏籽油熬制成的一种膘胶抹在两米或以上长的芦苇杆儿(採下后除去叶子的芦苇茎)的顶端,捕捉工具即制作完成。苇杆儿细长且轻巧,容易掌握,又因为是植物材质,不易引起蜻蜓的警惕。捕捉时,孩子们手执苇杆儿柄端,可从后面、上面、下面、乃至侧后方慢慢使抹上膘胶的苇杆儿顶端接近蜻蜓,最后将膘触及蜻蜓。此时,蜻蜓被膘胶粘住,挣扎也难逃掉。而粘点的最佳位置是蜻蜓的后背和腹部,既能粘牢,又不伤其翅膀。

 

对那些不能用徒手、饵诱、色诱的手段猎到的蜻蜓,使用膘粘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孩子们也会用自行车内胎上火熬制成胶,但此胶粘性小,气味大,粘在蜻蜓身上无法除掉。所以,只是偶尔用。

 

五、蜘蛛网粘法

取一根高粱杆儿,顶端从中劈开15至20厘米长,掰开成Y形。两岔之间顶端用一根适度长树枝撑住成三角形。寻到大型蜘蛛网,使之包裹住三角形工具,制作完成。蜘丝具有天然黏性,下面如何使用,我就不必讲述了吧?

 

用蜘蛛网捕捉蜻蜓还有另一种方法。把一根芦苇杆的顶端缠裹上蜘丝,再用姆指和食指从下至上把蛛丝捋成一个球状,需要用一点儿唾液。然后将这个蛛网球附在苇杆顶端即可。此种方法虽无成本,但这“胶”的粘度欠佳,所以效果不可靠。

 

乡土文化中的两个中心人物

这俩个人有必要书上一笔。一个名叫唐明陆,因为脸上有麻子,排行第五,故人称“小麻五子”;另一个,人称“四橘子”,大名没人知道。他们都住在火器营镶蓝旗,终身鳏居。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们以冬季捕鸟,夏季钓蛤蟆、卖膘胶为生计。那时,蓝靛厂、火器营的孩子们捉蜻蜓所用膘胶,多出此二人之手。

 

孩子们去他们那里每次只买一、二分钱的膘,他们会用碎瓷片儿做容器,给你打上两、三块口香糖大小的膘。四橘子的膘火候到,好用。小麻五子的膘胶熬制的欠火候,不好用。但他经营灵活,可以用蜻蜓换膘。于是孩子们攒够了十几只、二十几只蜻蜓,就可以去他那里兑换。他会把这些蜻蜓当场喂鸡。孩子们用到手的膘,继续粘蜻蜓,再换膘……,如此往复。原来孩子们都在为他无偿打工。

 

这里所以要提到他们,是因为在蓝靛厂、火器营的孩子们的捕捉蜻蜓的整个活动中,他们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一环。


行话用语即是表达也是文化标志

孩子们存放捕到的蜻蜓的容器是自己的两手的八个指缝儿,纵然没有成人手大,但满负荷也能夹20只上下。每一只手夹满蜻蜓,数量上称为“一掐”。好,下面干脆说说相关的“行业用语吧!”火器营的孩子们对有关蜻蜓的术语:


交配中的蜻蜓

推轱辘车

雌雄连接但并未交配的蜻蜓

架排(“排”字发第三声韵)

徒手抓

勺小秋捏老灰儿

诱饵捉

招老灰儿钓老仔儿

性诱捕

招老杆儿

膘胶粘

粘老灰儿粘……

捕蜻蜓

逮老流蠡

一只(蜻蜓)

一朵(音:妥)

膘胶


上述词汇的使用在孩子们中已经约定俗成。比如:大家会说“钓老仔儿”而不说“招老仔儿”;会说“招老灰儿”而不说“钓老灰儿”。


广泛浸入一代人童年的乡土文化

单就海淀镇、蓝靛厂、火器营而言,六、七十年前的儿童捕捉蜻蜓的活动,曾经在当时孩子们之中普及之广、介入之深、兴趣之高,不亚于今天孩子们的任何游戏,以至于当年的亲历者们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对此仍然津津乐道。


童谣的流传、捕猎技巧的实践与交流、与猎物的斗智、与狩猎同伴的竞争、身心的协调运动、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了解、对自然界的感受与融入……,对那一代孩子的身心成长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或许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吧!但是你无法否认,众多的孩子们深入走进的这种特定的生活,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乡土文化,或者说成是历史文化也不为过。


蜻蜓王朝大厦的倾覆

无法说清楚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人们还来不及思考,这繁华的蜻蜓盛世的华灯似乎只是瞬间即被熄灭。而曾与之并行的乡土文化,也戛然而止。这首先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们接触最密切的老灰儿们从视野消失。而后,或者同时,其它很多种类的蜻蜓亦踪迹全无。除了偶尔能看到老杆儿外,唯有一种俗称“大头”的蜻蜓数量减少后,尚能结小群觅食。而悲观的是,前年和去年,在京西地区,只能偶见其独自个体,难以结群了,没人知道它们的明天。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始,种植业、园林和家庭广泛使用的高效杀虫剂、空气的污染对蜻蜓及食物链,以及水质的破坏和水塘的大量消失、干涸的多重剿杀下,延续亿年的蜻蜓梦,终于在这一代人眼前破碎了。


前文介绍了几则捕捉蜻蜓的方法。对此,之前我曾有过顾虑,这是否有诱导孩子们捕捉益虫之嫌?但经认真考虑认为,那是特定历史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现象,对今天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言,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文化与当年已大相径庭,当年的故事已不可复制和重演。而那个时代产生的乡土文化,如不收集,则会淹没在历史中,一切遗痕将永远荡然无存。


前文介绍了几则捕捉蜻蜓的方法。对此,之前我曾有过顾虑,这是否有诱导孩子们捕捉益虫之嫌?但经认真考虑认为,那是特定历史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现象,对今天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言,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文化与当年已大相径庭,当年的故事已不可复制和重演。而那个时代产生的乡土文化,如不收集,则会淹没在历史中,一切遗痕将永远荡然无存。


为了重温这已破碎的梦,2016年夏秋,我辗转于京郊各个公园、湿地、林地、绿地之间,寻找着梦的碎片。历盛夏娇阳下的酷暑,忘记饥渴的寻觅,终于艰难的在部分水塘旁边见到了它们久违的身影。曾经叱咤风云无所不在精灵们,往日的庞大群体曾如枝繁叶茂的大树,而此刻的它们却尤如风雨和冰雹过后枝头上遗留的残叶。眼前的蜻蜓,它们显得是如此羸弱和孤独。

我为它们一一留影。


为了重温这已破碎的梦,2016年夏秋,我辗转于京郊各个公园、湿地、林地、绿地之间,寻找着梦的碎片。历盛夏娇阳下的酷暑,忘记饥渴的寻觅,终于艰难的在部分水塘旁边见到了它们久违的身影。曾经叱咤风云无所不在精灵们,往日的庞大群体曾如枝繁叶茂的大树,而此刻的它们却尤如风雨和冰雹过后枝头上遗留的残叶。眼前的蜻蜓,它们显得是如此羸弱和孤独。

我为它们一一留影。


我有了惊奇的发现。看到的这些劫后残存的不同种类蜻蜓,除去了据我所知的唯一的一种被称之为“大头”的蜻蜓外,其它的则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活动空间。

在繁盛时代,那些不管曾经只活动在草丛、田野、路边、岩石、树枝,玉米叶……,还是原本就活动在近水的种类的蜻蜓,今天我所见到的(排除“大头”),无一例外地都常驻到了少数的水源边。而且,数量稀少,往往某种类一次仅能见到一、两只,或者一只也没有。而水源地之外,它们基本绝迹。

它们的习性缘何发生如此改变?我想,不管是天意,还是基于生存繁衍本能,在广阔的陆地上,这些已经数量极度稀少的蜻蜓,能做到雌雄相遇、交配再到水上完成产卵,唯有都集中在水边活动,才更有机会。

北京地区而言,现有的适合它们栖息、捕食、交配、产卵的区区有限的水源地,已成为这个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了愈亿万年的蜻蜓王国的大厦倾覆后,为它们遗留种族的残余生命在与灭种危机拼力抗争的时候,所依赖的最后零星孤岛。

这些悲情的小生命,在顽强的与灭绝抗争,但它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对手是谁。看着它们的孤独身影在强大的后者面前,显得何等纤弱无助。

曾经的蜻蜓王国的最后遗民,最终等待你们的,会是什么?

本美篇中我所拍摄的每一张蜻蜓照,我都视为稀缺。因为,在下一个暑令,我不知道哪一张存储,会成为哪一类蜻蜓的遗照。


我有了惊奇的发现。看到的这些劫后残存的不同种类蜻蜓,除去了据我所知的唯一的一种被称之为“大头”的蜻蜓外,其它的则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活动空间。

在繁盛时代,那些不管曾经只活动在草丛、田野、路边、岩石、树枝,玉米叶……,还是原本就活动在近水的种类的蜻蜓,今天我所见到的(排除“大头”),无一例外地都常驻到了少数的水源边。而且,数量稀少,往往某种类一次仅能见到一、两只,或者一只也没有。而水源地之外,它们基本绝迹。

它们的习性缘何发生如此改变?我想,不管是天意,还是基于生存繁衍本能,在广阔的陆地上,这些已经数量极度稀少的蜻蜓,能做到雌雄相遇、交配再到水上完成产卵,唯有都集中在水边活动,才更有机会。

北京地区而言,现有的适合它们栖息、捕食、交配、产卵的区区有限的水源地,已成为这个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了愈亿万年的蜻蜓王国的大厦倾覆后,为它们遗留种族的残余生命在与灭种危机拼力抗争的时候,所依赖的最后零星孤岛。

这些悲情的小生命,在顽强的与灭绝抗争,但它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对手是谁。看着它们的孤独身影在强大的后者面前,显得何等纤弱无助。

曾经的蜻蜓王国的最后遗民,最终等待你们的,会是什么?

本美篇中我所拍摄的每一张蜻蜓照,我都视为稀缺。因为,在下一个暑令,我不知道哪一张存储,会成为哪一类蜻蜓的遗照。



水烟袋

袖珍型蜻蜓,它们主要活动在低矮的近水草丛里

拍摄于中科院植物园,



水烟袋

袖珍型蜻蜓,它们主要活动在低矮的近水草丛里

拍摄于中科院植物园,


小秋

小体型蜻蜓。繁盛时代,它们多栖息在茂盛的草叶上。现在只有水边才能见到它们。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小秋

小体型蜻蜓。繁盛时代,它们多栖息在茂盛的草叶上。现在只有水边才能见到它们。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小秋


拍摄于中科院植物园


小秋


拍摄于中科院植物园


“小秋”

交配中的“推轱辘车”,水边岩石上。

拍摄于  北京西山森林公园


“小秋”

交配中的“推轱辘车”,水边岩石上。

拍摄于 北京西山森林公园


“小秋”

架排

以上两图小秋二字我加了引号。因为它们的颜色形状和习性似与其它有别 ,故有些质疑。



“小秋”

架排

以上两图小秋二字我加了引号。因为它们的颜色形状和习性似与其它有别,故有些质疑。



小秋

拍摄于北京玉东公园


小秋

拍摄于北京玉东公园


“小秋”

拍摄于颐和园


“小秋”

拍摄于颐和园


红辣椒

拍摄于 北坞公园



红辣椒

拍摄于北坞公园



红辣椒

拍摄于 北京植物园


红辣椒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拍摄于 北京植物园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水面上飞行的红辣椒“”架排”

拍摄于 北京植物园


水面上飞行的红辣椒“”架排”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小老头儿

拍摄于 圆明园


小老头儿

拍摄于圆明园



拍摄于 蓮石湖湿地公园



拍摄于蓮石湖湿地公园



拍摄于 颐和园



拍摄于颐和园


不知名称

拍摄于 蓮石湖湿地


不知名称

拍摄于蓮石湖湿地


不知是红辣椒的中的雌性,还是另一个种类。

拍摄于 圆明园


不知是红辣椒的中的雌性,还是另一个种类。

拍摄于圆明园



拍摄于 玉东公园



拍摄于玉东公园



拍摄于 玉东公园



拍摄于玉东公园


与前几幅的不同是它们只习惯落在地上,外表似无异,不敢说它们的名字。

拍摄于 中科院植物园


与前几幅的不同是它们只习惯落在地上,外表似无异,不敢说它们的名字。

拍摄于中科院植物园


拍摄于 圆明园


拍摄于圆明园


电影儿

拍摄于 北京植物园


电影儿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拍摄于 颐和园



拍摄于颐和园


河北农村称之为“秀才”北京当年罕见,这是我见过的最警觉的蜻蜓,距离人数米之外即行逃离。

拍摄于 圆明园


河北农村称之为“秀才”北京当年罕见,这是我见过的最警觉的蜻蜓,距离人数米之外即行逃离。

拍摄于圆明园


拍摄于 北京植物园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大头

有趣的是,“大头”,是蓝靛厂、火器营的孩子们给它们的称呼,而东面与之只有一河、一田之隔的海淀镇的孩子们却称它们为“大头蚊子”或者称为“秃蚊子”。

这是我发现的唯一的一种仍然未在水边生活的蜻蜓。但它们已经变得没有以前机警了。

拍摄于 上庄水库



大头

有趣的是,“大头”,是蓝靛厂、火器营的孩子们给它们的称呼,而东面与之只有一河、一田之隔的海淀镇的孩子们却称它们为“大头蚊子”或者称为“秃蚊子”。

这是我发现的唯一的一种仍然未在水边生活的蜻蜓。但它们已经变得没有以前机警了。

拍摄于上庄水库



老灰儿

它们捕食异常凶狠,曾经数量最多。

拍摄于 中科院植物园


老灰儿

它们捕食异常凶狠,曾经数量最多。

拍摄于中科院植物园


拍摄于 北京植物园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雌性老灰儿(去夏我使终未见到)

此图为网友拍摄


雌性老灰儿(去夏我使终未见到)

此图为网友拍摄


高子药或称大尾巴锤

大体型蜻蜓,喜欢落在直立的树枝顶端。

拍摄于 北京植物园


高子药或称大尾巴锤

大体型蜻蜓,喜欢落在直立的树枝顶端。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轱辘钱儿

大体型蜻蜓,喜欢落在直立的树枝顶端。

拍摄于 北京植物园


轱辘钱儿

大体型蜻蜓,喜欢落在直立的树枝顶端。

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黑老婆儿

有童谣:

“黑老婆儿,白老婆儿,洗脸不洗脖儿,

“黑老婆儿,白老婆儿,你妈死了我打锣儿!”

黑老婆儿招谁惹谁了?而童谣是不需要理由的。

此照片去年夏末拍摄于滦河岸边。去夏,我在京郊所到之处,皆未见到它们的踪迹。


黑老婆儿

有童谣:

“黑老婆儿,白老婆儿,洗脸不洗脖儿,

“黑老婆儿,白老婆儿,你妈死了我打锣儿!”

黑老婆儿招谁惹谁了?而童谣是不需要理由的。

此照片去年夏末拍摄于滦河岸边。去夏,我在京郊所到之处,皆未见到它们的踪迹。


前边儿有鬼,

后边儿有水。


这是招老杆儿时,孩子们唱的歌谣,意对已飞过的老杆儿,赶紧回来,前面会有鬼,这里才有水。


关于老杆儿和老仔儿,火器营的人们还有一句歇后语:“老杆儿抹泥——装仔儿”!意思就是前面所说的,孩子们招老杆儿时,把手中棉线拴住的老杆儿的上腹部蓝色部分抹上黄泥,伪装成老仔儿。比喻一个人伪装自己的真实面目。


老杆儿、老仔儿搭成的架排。前为老杆儿,后为老仔儿,大体型蜻蜓。

拍摄于 中科院植物园



前边儿有鬼,

后边儿有水。


这是招老杆儿时,孩子们唱的歌谣,意对已飞过的老杆儿,赶紧回来,前面会有鬼,这里才有水。


关于老杆儿和老仔儿,火器营的人们还有一句歇后语:“老杆儿抹泥——装仔儿”!意思就是前面所说的,孩子们招老杆儿时,把手中棉线拴住的老杆儿的上腹部蓝色部分抹上黄泥,伪装成老仔儿。比喻一个人伪装自己的真实面目。


老杆儿、老仔儿搭成的架排。前为老杆儿,后为老仔儿,大体型蜻蜓。

拍摄于中科院植物园



2016年夏秋,我在京郊的多次反复的寻找和拍摄过程中,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不乏身影,屡现峥嵘而去年却从未发现过的蜻蜓名单:


金仔儿

 老仔儿一种 大体型

菜仔儿

老仔儿一种 大体型

吊丝

颜色漂亮的大体型

长尾巴狼

中大型 凶狠 可捕食老灰儿

大头黄儿

中小型

大秋
小型

 

以上红色的名单中的每一个蜻蜓种类,都令我心情沉重,但愿仅仅是它们去年没有让我看到而已。而我心里却不无忧心,如果今年、明年、后年……再也没有看到呢?


2016年夏秋,我在京郊的多次反复的寻找和拍摄过程中,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不乏身影,屡现峥嵘而去年却从未发现过的蜻蜓名单:


金仔儿

 老仔儿一种大体型

菜仔儿

老仔儿一种大体型

吊丝

颜色漂亮的大体型

长尾巴狼

中大型凶狠可捕食老灰儿

大头黄儿

中小型

大秋
小型

 

以上红色的名单中的每一个蜻蜓种类,都令我心情沉重,但愿仅仅是它们去年没有让我看到而已。而我心里却不无忧心,如果今年、明年、后年……再也没有看到呢?

兔儿爷草

招老灰儿和钓老仔时捆绑小秋用的兔儿爷草。

兔儿爷草

招老灰儿和钓老仔时捆绑小秋用的兔儿爷草。


老牛吃奶

孩子们用这种植物茎内的白浆涂在拴住的老杆儿的上腹部,意在迷惑要捉的老杆儿。


老牛吃奶

孩子们用这种植物茎内的白浆涂在拴住的老杆儿的上腹部,意在迷惑要捉的老杆儿。


不泯的西老墙情结

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的外火器营,在清政权覆灭四十年后,东西两边的南半部仍保有残破的三合土围墙。西边的千米断垣残壁外五、六米远的一条与之平行的随墙沟壑的里外和两侧夏天野草丛生,雨季蓄水,冬春季干涸。火器营的居民习惯的称呼它们为“西老墙”、“西老沟”。夏季黄昏后的西老沟,成为了老仔儿们捕猎的乐园。


每到夏天的黄昏后,火器营及附近住家的孩子们会聚集在西老沟处钓老仔儿。大家沿着老沟一字排开。争相用兔爷捆住小秋做成的钓具招引顺老沟飞行猎食的老仔儿们。其场面认真、专心、激烈而富有刺激性,尤如一幅群童子狩猎图。


而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今天的蓝靛厂、火器营旧貌已杳无踪迹,而被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的庞然大物所取代。黑色的柏油路面和两侧的店面代替了当年的朴素的黄土小径和路旁的萋萋芳草,汽车引擎的轰鸣声替代了远去的童谣。


不泯的西老墙情结

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的外火器营,在清政权覆灭四十年后,东西两边的南半部仍保有残破的三合土围墙。西边的千米断垣残壁外五、六米远的一条与之平行的随墙沟壑的里外和两侧夏天野草丛生,雨季蓄水,冬春季干涸。火器营的居民习惯的称呼它们为“西老墙”、“西老沟”。夏季黄昏后的西老沟,成为了老仔儿们捕猎的乐园。


每到夏天的黄昏后,火器营及附近住家的孩子们会聚集在西老沟处钓老仔儿。大家沿着老沟一字排开。争相用兔爷捆住小秋做成的钓具招引顺老沟飞行猎食的老仔儿们。其场面认真、专心、激烈而富有刺激性,尤如一幅群童子狩猎图。


而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今天的蓝靛厂、火器营旧貌已杳无踪迹,而被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的庞然大物所取代。黑色的柏油路面和两侧的店面代替了当年的朴素的黄土小径和路旁的萋萋芳草,汽车引擎的轰鸣声替代了远去的童谣。


篇后的感叹


一夏的辛劳,终于拍下了一些蜻蜓珍贵的照片,


因为,我不知道,那些水塘是否成为它们终将失去的最后防线。


如果你没有感受过北京西郊“旱河”路旁蝈蝈儿的演奏百听不厌,


那你一定在仲夏之夜验证过“络瑋秋啼金井栏”。


静谧的秋夜,曾在乡下的土炕上,隔着窗户纸,激动的倾听着南去的雁阵掠过屋顶上方时振翅的呼啸声晃若昨日,


而杨柳早已绿满枝条,你是否能说清,原本今夜即可大饱耳福的长河东岸水田的蛙鸣声,消失了多少年?


夏夜的天空,留意到了还有蝙蝠的身影吗?


现时值仲春,谁能告诉我,他(她)已听到了双飞紫燕语呢喃?


我知道,物种的生成需要百千万年,

我不知道它们曾陪伴了我们人类多少年,

而我却知道,它们的离去,似只在一夜之间!


还有多少的它们,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车马喧嚣,高屋万间,

日尽觥筹交错,夜赏歌舞翩跹。


可是人们,你是否觉得日渐孤单?


篇后的感叹


一夏的辛劳,终于拍下了一些蜻蜓珍贵的照片,


因为,我不知道,那些水塘是否成为它们终将失去的最后防线。


如果你没有感受过北京西郊“旱河”路旁蝈蝈儿的演奏百听不厌,


那你一定在仲夏之夜验证过“络瑋秋啼金井栏”。


静谧的秋夜,曾在乡下的土炕上,隔着窗户纸,激动的倾听着南去的雁阵掠过屋顶上方时振翅的呼啸声晃若昨日,


而杨柳早已绿满枝条,你是否能说清,原本今夜即可大饱耳福的长河东岸水田的蛙鸣声,消失了多少年?


夏夜的天空,留意到了还有蝙蝠的身影吗?


现时值仲春,谁能告诉我,他(她)已听到了双飞紫燕语呢喃?


我知道,物种的生成需要百千万年,

我不知道它们曾陪伴了我们人类多少年,

而我却知道,它们的离去,似只在一夜之间!


还有多少的它们,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车马喧嚣,高屋万间,

日尽觥筹交错,夜赏歌舞翩跹。


可是人们,你是否觉得日渐孤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可以告诉孩子的保命童谣,得背下来!】
老北京动物俗名考(藏书)(珍藏)
虫趣——蜻蜓、蝉
晚霞中的红蜻蜓
湖南省桂阳县乡下旧时童谣(1)
忆起“豁子外”那片苇塘-- 老骥伏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