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自然训练法(四)

太极拳基本功法的训练

武术的灵魂是养生,精髓是竞技,太极拳更是如此,或者说更注重这两条,因为太极拳是上乘武功,既然是上乘武功,必有其上乘的理论和实践,必有其独树一帜的高明之处,这就是我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要讲的。太极拳与其它拳种训练理念及方法不同的地方:其它拳种讲求力和劲,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为了做到用意不用力,我们就要运用天人合一自然训练法。天人合一自然训练法的核心是三度阴阳,而运用三度阴阳的训练法则,就会少谬误,不会误入歧途。下面是三度阴阳在身体上的具体体现。

三度阴阳的第一条:虚实。虚实的表现主要在腿脚上,拳经道:“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这段话寓意深刻,这里所讲的“分”,并非完全分开的意思,而是分配,重力的最佳分配。虚实的延展,即延展至身体的其他地方,就变成了动静开合和刚柔了。因此说,虚实是三度阴阳之首,是基础,腿脚的虚实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太极拳中实腿就是承重腿,虚腿是非承重腿,但身体的总重量又不完全落在实脚上。需要虚脚承担一部分。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比例关系呢?应该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依具体的动作情况而定,或者说根据力的变化而定,可能盘拳时是一种状况,当遇到外力加身时又是一种状况。如果我们继续探讨下去,那就是平衡的调控问题了。所以虚实问题,最终还是关于动态平衡的研究。

首先,站立姿势一定要标准,重心尽量移向实腿的脚跟部,虚脚辅之,身体下蹲不宜过低,身体的其他部分,如腰胯部的旋转角度,身形及面向方位,手臂的上下左右配合,眼视方向等,都须摆放正确,也就是要使整个人处于极其高度的平衡状态中,身体平衡了,腿脚也就不会感到吃力了,能平衡即说明有了中正,也说明真正地放松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腿力增强了,平衡点找准了,则无迟重滞怠之虞,从而引发更为浓厚的练功兴趣,练拳时就可少几分盲目。

大家知道,地心引力,即重力对任何物体都是垂直穿过,当物体的重心定位在引力线上保持重合时,此物体的稳度最高,稍一倾斜,若不能及时调节,稳度则立即下降,再倾斜可能就会倒掉。所以练太极拳腿脚既要分清楚虚实,更要调节得当及时,如始终能维持好重心与引力线的重合,身体就可形成中流砥柱,安如磐石。人是一个活体,当人在练功或在练拳时,尤其是竞技对抗中,更需要不停地调节平衡。处于动态中的人体,先是通过虚实找重心,再由重心定虚实,这个过程,实腿虽承担主重量,但却由于处于不停的虚实转换中,而并不感吃力,又因承力点处于变动中,受力角度亦不断变换,从而使两腿脚得到了全面的锻炼,骨力大为增强,骨强则筋强,骨强则髓强,这岂不是一项彻骨入微的换骨健身之术吗?当一实脚承重时,虚脚即以脚跟或脚尖为轴配合重心转动,就会产生螺旋运动,形成太极拳特有的劲力现象,这从精神层面亦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条:动静。主要表现在手与臂上,更多在手上,甚至细微到手指上。太极拳论开篇即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是势能之发挥,静是枢机之制恒,其运动关系是以静制动,又是阳动阴随,十分微妙。这种事物运行发展变化的真理规律,在太极拳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太极拳的演绎过程,就是动静之机的运转变化、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练功或练拳,必须搞清楚何为“动”手,何为“静”手,以及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在这里,我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动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在经过虚实腿脚的练习后,能够分清楚虚实了,并可以进行正确的虚实转换时,动静就比较容易找了,实腿一方的手臂为“静手”,虚腿一方的手臂为“动手”,“动手”一方为主动,“静手”一方为制恒,它们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机制关系。一切发动都是“动手”,但控制与制约靠的是“静手”,这是平衡系统最完备的结合。但是,这种动静的运行表现,却又是一种螺旋式运动的演绎,练太极拳时,犹如一部螺旋机器,或进或退,或上或下,或正面或斜面,其博大与恢弘,真是非笔墨所能形容,唯修炼者独享其趣,独拥之意。因螺旋式的动静配合,才形成了螺旋运动,才产生了螺旋运动的功能效应。拳论道“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人是左右两架平衡秤准,可以轮换使用,“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静”手为砣,“动手”为杠,螺旋楔进,摧枯拉朽,然却十分轻松自如。所以,练习太极拳一出手,便要显现出动静来,能懂其中之机理,便能权衡动作的轻重缓急,方向角度悉皆清晰,可见动静之机,是何等的受用。

第二层:原体位与原空位的动静转换。原体位是指手臂包括手及手指的某个部位,在运动中与身体保持相应位置不变的一种物理运行现象;原空位是指手臂(包括手及手指)的某个部位,在运动中所保持某一空间位置不变的一种物理运行现象。这两种现象在盘拳的过程,自始至终,处处时时都有表现,否则的话,那就是练拳的方法存在问题,若一旦进入推手运用时,就会处处被动,失去重心。而这种动静现象,在运行中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稍纵即逝,因此,若要掌握好动静,需要在训练中不断体验感悟,反复练习,直到上身,若能处处时时表现出动静,则说明已悟得其中道法。这种原体位和原空位,也称作空间动静点,简称空点,是因虚实转换和螺旋运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如动静运用得法,在推手竞技中,会使对方感到一片“空无”,引发对方重心不由自主地发生动摇,从而可以从容地实施化、拿、跌、打、发等动作,使对方受制于我。所以,动静之机就是把握动静之枢机,稳定自己,控制对方,借机破坏对方的重心,从而“从心所欲”地进入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神妙境界。

第三条:开合。主要表现在腰背上。现时流行的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并无腰背开合的训练。往往由于含胸拔背的错误理解,再加上一些书籍的理论误导,一些太极拳习练者,常常在练拳时低头猫腰,缩胸驼背,本是内涵深邃,挺拔玉立的太极拳艺术,竞练得萎缩不振,怎不令人扼腕叹惜?

因腿脚分出虚实,手臂配合动静,腰背亦须随之予以变化,而且由于开合有致,则形成了极其微妙的螺旋平衡,形成了虚实、动静、开合的联动反应,组成了两个平衡螺旋系统,一方是左实右虚,另一方是右实左虚,当这两个系统在运行中转换交替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转换势能,加上运动状态的螺旋楔进,其能量超乎想象,故掷人于丈外,或腾空倒地,或翻滚而跃,也就不奇怪了。腰背的开合控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腰背为人体的“巨阳空间”,其骨骼结构坚实,肌肉丰满,并连结着人体的上下大筋,是蕴藏力量的地方。腰背最接近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因此,训练腰背的开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训练脊髓神经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协调度。只有三度阴阳,三位一体,方可形成太极拳特有的缜密功夫,动则虚实、动静、开合,行则三盘传力,而运则圆走螺旋,其乐无穷,其意不尽。

(本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总论
【原创】 如何从眼、身、步、手来辨析太极拳中虚实变化的规律?
陈氏太极拳要领——张志俊
太极拳名词名句解析(20)--​双重与虚实分明、内撑外裹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6)
张晋僖:阴阳学说在太极拳虚实中的妙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