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经》里,藏着哪些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时间来到了岁末,此刻的你,是否已将备年货提上了日程,在隆冬中暗暗期待着新年?

我们的祖先,在这样的时节里都在做什么呢?


图/Pixabay

《诗经》的《七月》一篇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腊月开始凿冰,来年一月把冰块藏入冰窖中。

而再过一些日子,春风解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到了二月就要准备好小羔羊和韭菜,举行祭祖礼了。

祖先们踏着古老的节奏,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根据大自然的节律劳作着。你只需要相信四季轮回,“七月食瓜,八月剥枣,九月叔苴,十月获稻”,按照光阴的刻度去做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收获便自然发生。


图/Pixabay

你会惊讶于祖先心中的那种笃定感,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实和稳健。生活无疑是辛苦的,但也是值得庆祝的。在《七月》一篇的最后,人们举行酒宴狂欢,互相祝福万寿无疆,祝福这付出劳力获得丰足的日子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北师大博导李山说,《诗经》其实关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内心秩序”,3000年前的古人,创造了今天中国人的情感逻辑、思维方式。


 《御笔诗经图》乾隆帝御笔写本  图/wikipedia

可以说,《诗经》是一部答案之书,它解释了今天中国人为何会这么想、这么做;它解答了今人如何借祖先的智慧,让自己过得更好。

中国人最重要的智慧

《诗经》中的《蟋蟀》,是一首写于岁末的诗,是中国最古老的过年时唱的诗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天到了岁末了,我们再不欢乐一下,日子就没了。“无已大康,职思其居”,但岁末享乐也不要过度,要想着平时的吃穿用度,如果过年时把钱都花光了,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呢。“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既要快乐,又不过分,这就是有思想、有尺度的人。

古人说,“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荀子》中也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能够长虑顾后,能从未来的角度想一想。祖先依托黄土地生活,作物的生长是比较困难的,要付出艰辛的劳作。于是中国农耕文明造就了我们特有的生活智慧,要在消费享乐和节俭储蓄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就像《大宅门》中,老太太在儿子生意上出了问题的时候,把积蓄拿出来救急。储蓄、节俭的观念在中国文化当中,非常持久、深入人心,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图/《大宅门》

但生命追求的当然不是艰苦,过度劳作、俭省,会导致人生命的枯竭,也不符合生命的意义。于是这首诗告诉人们要适度享乐,但别过分,传达了一种中道观念,即日后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中庸之道。

中国人的情感沟通之道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一诗,讲的是“你来我往”,你小小地给予,我重重地回馈。“琼琚”是一种美玉,比木瓜贵重很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不是为了报答,而是为了加深我们的情感。

出土文献《孔子诗论》里记载了孔子对《木瓜》的评论,其中一句的意思是:我们看《木瓜》就知道,币和帛,即金钱、丝绸等财物作为礼物,是人情交往中离不开的。这是人性的本来要求,是人们内心藏着的一种情感。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总得有个表达手段,光是嘴上说不行。孔子另一句是说,《木瓜》中是有些怨气的,是在埋怨对方不给自己送礼物。“你要是给我送点礼物的话,我的回报会更大”。言外之意是,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

虽然,对于孔子是否真的这样说过尚有争议,但这是符合儒家思想的,这是一种人情。礼物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不可缺少,借礼物传达情感,代表了一种睿智,是我们文化里约定俗成的共同默契。

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一首,写的是风雨归人。黎明前的黑暗加上风雨,一片浓云密布。让人想起“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

诗中的“君子”,在黎明前赶回了家中,诗人欣喜不已。见之前如何伤感、怀念、忧心忡忡,已不用去说。


图/《神雕侠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作为全诗中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一种深刻的哲理性。八个字间糅合了晦暗与光明、希望的交织,几乎是在写一种天地间的精神。

《毛诗序》说,这首诗表现的是“君子不改其度”。这到底是一首爱情诗或者其他,已不重要了。它无意间提炼了一种天地间的情感,一种大情怀。

它背后的精神力量是,任何困境、任何艰辛都是短暂的,人类会走向光明,这是人类的本能追求。可以说,《诗经》塑造了很多中国人的性格,它告诉我们在“风雨如晦”的时刻应该怎么做。在不乏挑战的日子里,应怀抱何种心态,在生活的风雨中穿行。

图/《天龙八部》

也许你想问,经典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读《诗经》呢?《汉书》里一则小故事很好地提供了理由:

西汉的大臣霍光废除了即位不久的皇帝,同时收拾新皇帝亲近的大臣,杀了好多人。收拾到负责给新皇帝讲《诗经》的大臣王式,追责的大臣就问王式:“皇帝胡作非为,你作为皇帝的老师,为何不上谏书?”对这样的追问,若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恐怕是要杀头的。王式答道:“《诗》三百篇,篇篇是谏书。我还用得着单独给皇帝上谏书吗?”这个答案,居然让霍光手底下的人免了王式的死罪。

这则来自《汉书》的故事,说明的是《诗经》对古人的影响。西汉经学讲《诗经》,往往借着讲诗篇的机会,向皇帝讲明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塑造自我人格《诗经》作为三千年来中国人的文化家底,对我们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图/《孔子》

不少人认为,《诗经》从小就学,对它的内容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但,你以为的了解,是否只局限于懂得字面意思,甚至误读呢?

原来《关雎》并不是爱情诗?
鼓吹“兄弟情深”,有什么现实目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为了反战?
……

《诗经》里,还围绕“一个人该如何自处”等切身问题,给出了答案。

在不确定性中,祖先是如何解决“我该如何存在”问题的?
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
人生在世,谁才是你最亲密的人?
……

这一次,三联中读请来了李山

李山是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被万千听众赞为“读经典最好的领路人”。研究《诗经》近30年的他,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嫡传弟子,在学术界声名斐然。《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说,“希望大家能够被李山老师的风趣、幽默、学问、灵气所感染,能够变成更可爱的人”。

三联·《诗经》共读计划,来了!

我们考虑到,市面上不少对《诗经》的解读都局限于文学,而忽视了整体、系统地把握其精髓。在本次共读计划中,我们将花8周时间,借助科学的文本细读计划+视频导读、直播答疑、助教伴读+打卡激励,带你一次性吃透《诗经》。

为你抽丝剥茧地梳理隐藏在字词背后的3000年文化逻辑,带你认知我们的文化情感模型,帮你理解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内心秩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里的爱情,比你想的更自由浪漫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校笺(下)
【诗词文化】《诗经》中的四大为人之道:人人都很受用
七上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解读
少艾出自于诗经
荐书|原来是我们误解了:《关雎》不是爱情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