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清包衣奴才的那些事
userphoto

2023.11.16 四川

关注

《甄嬛传》、《如懿传》和《延禧攻略》等清宫剧中,“包衣”是出镜率很高的一个词。包衣的全称为包衣阿哈,这个是满语音译,包衣意思是“家的”,而阿哈就是“奴隶”,合起来就是“家奴”的意思。这是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个奴仆群体。

那么多包衣打哪儿冒出来的呢?最早,从女真部落时代就已经成为八旗贵族的“家生奴才”,即所谓“家生子”,也就是世代为奴。后来满清入关,这些包衣奴才也跟随主子进入关内。

最多来源还是战争俘虏和抢劫来的平民。在清兵入关之前,女真统一各部落的战争以及后金(清朝前身)与明朝的连年征战,不但俘获、劫掠很多汉人和其他部落的满人,还有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铁蹄碾过,通通为奴;还有,犯罪或贫困潦倒的满、汉及各族平民沦为包衣。

一般包衣的构成以满人为主,占总体上的六成以上,汉人占三成,还有少量朝鲜人、蒙族人等。包衣一般世代为奴,他们的子女也是包衣奴才,其日常生活、居住、婚丧嫁娶等都须听从宗主的管理、安排。

包衣是历史上满族社会的最底层,是地位最低的一等人。他们一般无人身自由,实际上是满族奴隶制度下的奴隶,被当作满族贵族(宗主)占有的私人财产,本质上是“哞哞叫”的工具,被迫从事各种劳动。

包衣是满洲八旗才有的特权,其中镶黄、正黄、正白旗这上三旗的包衣奴才由内务府直接管辖,服侍皇帝以及皇室人员;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此下五旗的包衣分属下五旗的王公贵族,由他们自行管理。

在清朝,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拥有包衣的,八旗汉军不行,八旗蒙军也不行,更不论不在旗的普通平民。汉人或普通旗人不管你官当多大、多有钱,养的奴才都不是包衣,也不敢僭越称包衣,都是地方籍的普通奴才。

但是满清入关后,这些看上起点很低、身份很卑微的包衣时来运转了。因为他们进对了门、“跟对了人”。戏词里唱道:“君王舅子三公位,宰相家人七品官”, 包衣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室和王公贵族提供服务。因此,他们的主子就是皇帝、宗室王爷、贝勒等这类“顶流老板”

包衣处于一种超然、神奇地位,他们既是满族氏族社会的家奴,又是清朝统治阶层的臣子。于是,在八旗体制内部,包衣作为家奴,是被压迫侮辱、被剥削侵蚀的受害者;但在体制外部,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不可一世、作威作福的“主子”,更容易飞黄腾达、狐假虎威。后世经常指斥那些人格分裂型的群体为“奴才”,看来概括还是很精准的!

特别是上三旗包衣归内务府管理,内务府是“奉天子之家事”,专门管理皇帝在内的皇室成员事务的机构,也是清朝最有油水的部门,其成员就包括内务府上三旗的十五个包衣佐领和三十个内管领的包衣人,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一家都是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他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曾祖父曹玺是首任江宁织造郎中。此后六十余年,江宁织造之职一直由曹家子孙垄断。

江宁织造虽然品级上不很显赫,但却是天下第一“肥缺”。更重要的是,江宁织造除了本职工作外,实际上还负责向皇帝搜集、传递江南的各种情报,相当于常驻钦差加皇家密探,因此就连两江总督这样的高官也不敢轻易得罪他。

包衣奴才是世袭的,比如父辈是某个贵族的包衣奴才,儿孙在名义上还是这个贵族家的包衣奴才,即便后来出息了。在清朝入关之后,这一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宗主派自己的包衣奴才(门人)到各地去做把持盐政、织造、关税等肥缺的官员;作为回报,他们去到那儿就大肆为宗主“捞钱”。

清代的几个重要税差皆属内务府包衣包办。乾隆皇帝曾毫不讳言地说:“各省盐政、织造、关差,皆系内府世仆(也就是内务府的本家世代奴才)。“这个叫“肥水不落外人田”,比如上文所说的曹家。

但是他们即使后来累积升迁官居极品,相对宗主在名分上永远是奴才,而且要世代忠于宗主,这个是满清社会的潜规则。比如上文的曹家,还有《雍正皇帝》里的大将军羹尧是雍正皇帝在潜邸时的奴才。

年羹尧家是包衣出身,在他爷辈那年,科举成了进士,抬旗进了镶黄旗。后来雍正当了皇帝,年羹尧得到重用,平定西北年羹尧立下大功,一度成了烜赫一时的“年大将军”但因为后来狂妄骄纵而失宠,被雍正一步步给整死了!

如果是长得漂亮的一些女包衣奴才,被主子看中收入房中,就可以脱去包衣身份有了旗籍(抬旗),像宫中一些妃子,还有王爷家的福晋等……例如康熙朝八阿哥胤禩的母亲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奴才中的比较低级的“辛者库”出身。

“辛者库”是满语“粮米”的意思,普通包衣奴才为主子服役可领取银两和粮食;而辛者库则只能领取粮米,也就是辛者库是只管饭、不发钱的贱籍奴仆。

就因为他老妈这个低贱出身,胤禩基本是康熙”一夜情“的产物,八阿哥出生后,卫氏没有资格亲自抚养,而是被康熙抱给了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教养。

后来八阿哥因参与储君嫡位之争,遭到康熙的疑忌和极度厌恶,于是康熙皇帝老拿这个说事,几次斥骂八阿哥:“况胤禩乃缧绁罪人,其母又系贱族”、“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相比卫氏,也有一些包衣女子在进宫后有相当不错的发展。比如雍正的生母——康熙的德妃乌雅氏,后来被追封为恭仁皇后,就是正黄旗包衣出身;而嘉庆的生母——乾隆的令皇贵妃(《延禧攻略》女主魏璎珞),也就是后来被追封为孝仪纯皇后的魏佳氏干脆就是抬旗入镶黄旗的内务府正黄旗汉人包衣。

顺便讲点题外话,包括清朝在内的封建时代,所有皇后妃嫔的俗家姓名通称“XX氏”,象上文所说的几位皇后、儿子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都仅仅称乌雅氏、魏氏(后改为魏佳氏),权倾天下的慈禧不过叫叶赫那拉氏。像《如懿传》中的女主名如懿、青樱;《延禧攻略》女主魏璎珞;《甄嬛传》中的熹贵妃叫甄嬛都是“戏说”。

严肃的正史《清史稿》中全无他们的名字(个别连人都是虚构),谨遵法度的皇家族谱(玉碟)上一般只记载皇家血脉的父亲及本人姓名,母亲就以XX氏指称,所以后妃的全名绝大多数是无法考证的。

个别特例如孝庄皇太后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为后人所知,因为她是蒙古人,个性不羁而清蒙又世代交好;更重要的是她进宫较早,皇太极崇德改元,清朝的后妃制度才正式建立。

而博尔济吉特氏嫁给皇太极的时候,清朝还没有正式的后妃制度,随意性比较大,名字或因此在民间非正式流传下来。即便如此,正史里也没有“布木布泰”的记载。《清史 .后妃传》记载:“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

我们从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看到,大清的官庶臣民(不在旗的汉人除外)往往开口必称“奴才”,这就拜包衣奴才制度之所赐。久而久之,人身依附和奴化的观念影响面极大。不过对大清朝,也不是全无好处。

我们知道明朝宦官专权,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到了清朝,宦官基本上没有掀起很大风浪,其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大量使用包衣奴才管理内务,他们实际上就是皇帝的家仆,是严禁参合朝廷政事的。这样一来,无论是太监的数量还是其事务管理就少了很多,从而比较好地的规避了宦官专权的情况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清朝历史文献为依据,浅析清朝八旗旗属更换的具体原因
年羹尧是忘恩负义且不读书的包衣奴才?别再被《雍正王朝》误导了
清朝的包衣是个什么样的群体?出身卑微,地位却很牛
清朝宫女和秀女有什么不同?从出生开始两者命运就天差地别
古代那些没有被选中的“秀女”,会有怎么样的下场?
清:清代“抬旗”“降旗”“换旗”都有怎样的含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