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的尘埃——神经过敏,乱砍乱杀

朱元璋既然对那些歌功颂德的表笺都要逐字逐句的吹毛求疵,寻找罪证杀来杀去,对于文人的诗文当然也不会放过,一旦从中发现“诽谤”、“讥讪”之意,格杀勿论。上章说到,朱元璋大搞特务政治,利用锦衣卫严密监视臣民,文人的诗文有无触忌犯上的内容,也在监视之内,故举国上下,无人能逃出皇帝的罗网。

苏州人高启与宋濂、刘基,是明初文坛的巨匠。高启的文学成就是诗歌,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年,朝廷召高启参修《元史》,并授翰林编修,接着又加户部侍郎。但高启以年少不堪重任为借口,拒不赴任,这种不合作态度引起了朱元璋的怀恨。洪武五年(1372年),他的好友魏观出任苏州知府,因原来的府衙狭小,且在地势低洼处,魏观上任后重建府衙,请高启写了一篇《上梁文》,其中有“虎踞龙蟠”等套话。苏州是张士诚当年称王之地,魏观的仇人得知《上梁文》的内容,向朝廷告密,说“虎踞龙蟠”等语表明魏收有效仿张士诚称王的野心。朱元璋派人查实《上梁文》的内容之后,即将魏观处死,高启坐罪腰斩,其尸大卸八块。朱元璋对高启加以如此酷刑,无疑是新老账一起算。与魏观、高启有来往的文人王彝,也株连被杀。

元末明初,人民深受战乱之害,佥事陈养浩感时伤怀,写下一些同情人民不幸遭遇的诗歌,有“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诗句。朱元璋听贯了歌颂之声,认为陈养浩此诗讥刺时政,动摇军心,下令把他投到湖中淹死。

朱元璋虽然也曾是佛门弟子,登上龙椅后也大倡佛教,但对于佛门中人并无私毫顾念,一旦觉得他们有讥谤的嫌疑,杀起来毫不手软。

僧人来复于洪武初年应召进京,为宫廷建法会。一次朱元璋赐宴,来复受宠若惊,呈诗谢恩,诗云:“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滥承上天赐,自惭无德颂陶唐。”不料,朱元璋看后,竟大为恼怒。诗中的“殊域”,分明是指异国,朱元璋却认为“殊”字拆开来就是“歹朱”,是骂他这个真命天子;“无德”分明是作者表示自惭,朱元璋却认为是骂他,来复有口难辩,只好引颈受戮。

/僧人守仁应召入京后,作了一首题为《翡翠》的诗,诗云:“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栖。”此诗不过是表示自己事佛已久,不想奔走于京城。朱元璋却认为守仁嫌他法网太密而不想见他,以谤讪罪将守仁处死。

僧人德祥被召入京后,闲来无事,作了一首题为《夏日西园》的诗,诗云:“新筑西园小草堂,势时无处可乘凉。池塘六月由来浅,林木三年未得长。欲净身心频扫地,爱开窗户不烧香。晚风只有溪南柳,又畏蝉声闹夕阳。”这首诗本来不过是描写夏日情景,抒一抒闲情逸致,朱元璋读后却觉得是在诽谤他老人家,令人把德祥传来,当面责问:“你在诗中说'热时无处可乘凉’,是讽刺朕刑法太严吧?'池塘水浅’,'林木不长’,是讽刺朕立国不长,局面狭小,礼乐不兴吧?'频扫地’、'不烧香’,是责我杀人如扫地且不修善行吧?”德祥自辩无果,被判死刑。

朱元璋一日出宫巡游,入一寺中,见壁上有人借咏布袋和尚,题诗一首:“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装。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有何妨?”这不过是一首劝世诗,但朱元璋却认为寺里的和尚讥刺他刑法严酷,残暴好杀,一怒之下,把寺里的和尚杀个净光。(事见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七》)

朱元璋对于臣民的诗文虎视眈眈,对于古人也不放过。该阁下坐上龙椅后,为了使臣民的思想大一统,效仿前朝的皇帝,兴学崇儒,将孔子捧为“至圣先师”,但对“亚圣”孟子却视为罪人。因为《孟子》一书中有多处提倡仁政、抨击暴政、否定君主至上的言论。专横残暴、猜忌嗜杀的朱元璋认为这些言论是对他的讽刺与冒犯。他读《孟子》,读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为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离娄·上》)时,气乎乎地说,这些话“非臣子所宜言”。前文说到,“非所宜言”,是皇帝老爷任意乱扣的巨帽,而谁一旦被扣上此帽,脑袋就要搬家。遗憾的是,孟子已死去一千多年,他的屠刀已失去砍杀的对象。当他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时,不禁拍案大怒道:“此老若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朱元璋杀不了孟子,无法消除胸中怒气,但仍可行施皇帝的威权,于是下令将孟子的牌位从孔庙中撤除,取消其配享资格,诏令:“有谏者以大不敬论。”(《明史·钱唐传》)并吩咐卫士,有敢谏者一律用箭射杀。

臣僚都知道老朱杀人不眨眼,不想为孟子掉脑袋。但刑部尚书钱唐一向直言敢谏,朱元璋以前诏令孔庙的祭祀只限于孔子的老家曲阜,全国不必通祀,他就上书切谏,使朱元璋收回成命。这一次他仍冒死入朝进谏,自言:“臣能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出处同上)并且让人把一口棺材抬到宫门前,准备给他收尸。朱元璋不等他把话说完,即命卫士放箭,钱唐胸膛中箭,血流如注,但却未死。朱元璋难得心软,令卫士停止放箭,叫太医救治钱唐。事有凑巧,司天监恰于此时上奏说,天上的文曲星转暗,乃不祥之兆(也许是司天监官员的另一种进谏之法)。老朱虽然视臣民如草芥,砍起他们的脑袋将像割韭菜收麦子似的,但却怕老天爷。他把天象有变与罢孟子配享联系起来,认为上天在遣责他啦,便赶忙下令恢复孟子配享。但他对孟轲老头的“反帝”言论仍恨意难消,令一帮翰林学士组成修改班子,将《孟子》中“非所宜言”之处全部删去,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发行全国,作为钦定的学堂教材。

钱唐两次进谏,仍然活着,被廷臣识为奇迹,但他后来又上疏反对在宫中挂武则天像。这一次,朱元璋不再饶他,罚他在午门外跪了一天。后来老朱怒气稍消,才下令把武则天的像撤掉,但却将钱唐谪往寿州,任他死在那里。

朱元璋屠刀所向,大多是开国功臣、敢谏之官与文人士大夫,至于他拒听忠谏,随意诛杀进谏的臣僚,前章已有介绍,不再赘述。

卡伦·荷妮对于自卑型心理症患者的分析,不但适用于宦官,同样适用于农民皇帝朱元璋。自卑与猜忌而合成的毒素,使他的心理变得十分阴暗歹毒,出身的卑微与当过和尚的经历,使他有太多的忌讳,并且神经过敏,总感到文人士大夫在轻视他、攻击他,动辄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进行报复与示威,结果在中国文字狱史上留下最黑暗、最荒唐的一页。

朱元璋的儿孙们,虽无老祖宗的雄才大略,但在猜忌多疑、残暴好杀方面,仍不逊于老朱。明成祖朱棣的残暴,前章已经叙述,而他发动的长达20多年的查禁“诽谤”运动,不但史无前例,而且不知有多少人因言论或文字而丧生。以后的皇帝,虽然对诗文的警惕性有高有低,因诗文惹祸的事例或多或少,但他们对于朝臣和地方官的疏奏、谏言的态度均极其严荷,稍有冒犯或忤旨,均予以严惩,从前章介绍的“谏南巡案”、“争'大礼’案”、“江陵夺情案”,以及弹劾权奸诸案,可以了解“朱家天子”们手段的残暴与血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的情报特务帝国,美貌女特工为救当世“孔明”刘基而亡!
笔底惨祸——明初才子高启之死
李文杰:把明代文学带入地狱的阴魂——洪武文字狱
一首咏梅诗,提高了人的审美,作者被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论高启与魏观:再论元末明初江南士人之境遇
朱元璋与明初诗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