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在中国历史里的吃人真相

「在《三国演义》中,有着一个颇具震撼的故事,那就是所谓的「刘安杀妻」,讲述了猎户刘安为了生存而不惜杀妻取肉,献给刘皇叔食用的悲惨事件。

然而,这个故事只是虚构的情节,史料中并未有关于刘备此类残忍行径的记载。

但在刘备的军队中,却确实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三国志·先主传》中有载,「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当时,刘备与袁术的大军在淮阴对峙,却遭到了曾收留他的吕布的背叛,失去了艰难争取而来的徐州根据地。

刘备和关羽张飞再度成了流浪汉。

由于缺乏粮食,刘备的军队几乎陷入绝境,士兵们不得不相互捕食。

这些简短的描述,却勾勒出了当时人们的悲惨景象。

这样的事件在东汉时期并不罕见,「人相食」这一现象在历史上也出现得十分频繁。

从《史记》一直到《明史》,都可以找到相关记载。

以《后汉书》为例——

光武时期有「三辅大饥,人相食,城廓皆空,白骨蔽野」;

桓帝永寿元年的「司隶、冀州饥人相食」 ;

还有灵帝时代的「时人饥,相渔食」。

尽管每个朝代对「人相食」的描述都只有寥寥数语,但这并不能掩盖那个时代的残酷真相。

「人相食」往往都源于一个前提,那就是「饥饿」。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饥荒就超过4000起,这显示了老百姓们在温饱问题上长期未得到解决。

这并非统治者们不愿解决,他们深知粮食是民心和军心所系,因此已尽力保障粮食安全。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粮食问题:有的奖励农民耕织,减轻了赋税的负担;有的进行土地改革,遏制了土地兼并的趋势;有的为了满足战争需求,将流民集中起来,大力发展屯田。

但光是增产还不够,我们还得想办法将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就需要建立集体粮仓。

在商周时期,朝廷就根据层级划分,建立了许多地方粮仓。

到了秦汉时期,超大规模的粮仓开始出现,比如储存量超过十万石的咸阳仓,它集中了来自中原各地的粮食,必要时可以调拨四面八方。

粮仓的作用不仅仅是储存,它还能够调节粮食价格。

在丰收时,国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购入粮食,避免了谷价过低伤害农民的情况。

而在粮食歉收时,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抛售,抑制粮价,防止囤积居奇的现象发生。

既然统治者们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避免粮荒,为什么还经常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般来说,饥荒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寒、旱、涝等极端气候,或者是蝗虫灾害。

比如元代大德年间的大饥荒,起因于江浙地区频繁的天灾。

有的是连续数月的洪涝灾害,「雨水频并,数月不止,河港盈溢」。

有的是水灾、旱灾、蝗灾同时爆发,让两浙之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两浙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天灾的影响下,粮食产量严重减少,很容易导致大规模的饥荒。

饥荒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波及周边地区,甚至还会波及到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受灾情况有多么惨烈呢?

文学家程钜夫曾经这样描述:「骨肉相食,饿莩满野,行数十里不闻人声」。

像正德、万历年间的饥荒,以及光绪「丁戊奇荒」等,都是由于极端气候和虫害因素造成的。

除了客观因素,官场腐败和战乱等人祸也是饥荒扩大影响的罪魁祸首。

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深刻指出:「人们饥饿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缺乏足够的食物,而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这些食物。」

前文提及的那些大饥荒,正是由于赈灾的粮食被一层层地剥夺,导致灾民们无法获得援助,从而使灾情愈演愈烈。

至于战争的因素,一直伴随着历史的王朝末期和战乱时代,就像两兄弟一样密不可分。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谈谈崇祯帝的遭遇。

他的生活是多么的憋屈?

在位17年中,有10年都是天灾频发,导致国力极度衰弱,与此同时还要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等人的内外夹击,苦不堪言。

数十万流民大军在国土上游荡,他们只知破坏而不知生产,使大片农田荒废。

常年的天灾导致剩余的农田也出现歉收,国内物价节节攀升:

「稻米和粟米每斗要二两三钱,小麦一斗二两一钱,猪肉一斤要一钱八分,红白萝卜一斤一分。」

如果想更加直观地感受,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万历年间的粮价,那时一两白银就能买到两石大米,而到了崇祯时期,大米的价格竟然上涨了40多倍。

这十几年来,百姓几乎是饥一顿,饿一顿。

有良心的官员会开仓赈灾,向富商募捐粮食,但更多的人则是囤货居奇,哄抬物价,借国难发财。

很多地方的粮仓里的大米已经发霉了,但官员和富商们却不愿拿出来救济灾民。

在饥荒蔓延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是遇到什么吃什么,山上的野菜草药也被吃个精光,甚至连树皮都被啃食一空。

因此,群山一片光秃秃。

当树皮吃尽时,灾民们开始挖观音土充饥,尽管他们清楚吃了这东西必然死无疑义,只是时间问题。

有些人不愿意吃观音土,但树皮已经吃光了,该怎么办呢?

只能以家人为食。

「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

那一刻,伦理和道德已然荡然无存。

当然,也会有人问道,如果古代的统治者们勤政爱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老百姓就一定能吃饱饭吗?

答案恐怕未必。

古代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太过低下。

受限于落后的农具、匮乏的肥料以及不完善的水利灌溉等因素,古代农民种田只能仰赖自然恩赐。

然而,大自然并非一直温和无忧。一旦遭遇到极端天气或蝗虫灾害,便是可怕的歉收年。

即便如贞观盛世,李世民在执政的头一年就遭遇了蝗虫之灾,几乎摆不住局面,最后还得依靠玄学才让大唐幸免于难。

当然,提高粮食产量并非无法办到的事情。

通过兴修水利、推广农作物轮作等措施,总能提升粮食的亩产量。

从战国时期到清朝,粮食的亩产量从200多斤提升到了巅峰时期的360多斤,这一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这已经是小农经济所能达到的极限。

在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理论中,小农经济所能容纳的人口是有上限的。

当新兴的王朝通过百年的休养生息,逐渐将人口恢复到饱和状态时,就会逐渐面临人口过剩的问题。

如果统治者能适时发展工商业、引进外来资源,或者推动技术革新,使粮食产量实现质的飞跃,就可以缓解人口压力。

然而,封建统治者往往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选择重农抑商。

这导致了劳动力过剩、食物供给不足,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就极易引发大规模饥荒。

清朝时期的人口巅峰容量也仅有4亿人。

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都未得到解决。

加上抗日战争、苛捐杂税、极端气候等因素,最终导致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饥荒让3000万国民受灾,大约有300万人因饥饿或疾病丧生。

国民政府面对灾情,减少了军粮征收数量,同时开仓赈灾。然而,政府内部的腐败已经根深蒂固,用于赈灾的3亿法币,在盘剥之下,所剩无几。

而老百姓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当国民政府开设的粥棚里连一粒大米都寻觅不到时,他们转而涌向山野,挖掘野菜,啃食树皮,甚至吞食着观音土。

终究,他们又陷入了「人相食」的悲境。

我国真正摆脱饥荒困境的契机,得从60年代谈起。

和广大老百姓一样,袁隆平也历经了三年的灾荒岁月,那种饥寒交迫的煎熬,铭刻在他心头:「你们年轻人不懂啊,肚子饿起来真的难受。」

1960年,他开始探索杂交水稻的研究。

然而,当时的学界对杂交水稻并不看好,他们认为,连日本和美国都未能取得突破,何况是我们呢?

在同行的不理解和嘲讽中,袁隆平默默耕耘。

历经特殊的十年,忍受长时间的培育实验,他终于培育出了第一个可普及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通过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的增产幅度超过了20%。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

如今,杂交水稻的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700万公顷,超级稻的平均亩产达到了破纪录的1251.5公斤。

全国水稻的单季平均亩产也增至470公斤,比上世纪50年代多出一倍以上。

杂交水稻的出现,成为中国战略储备粮仓的支柱,也是我国口粮自给率100%的保障,真正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老百姓不再为吃饱饭而担忧。

只要有了杂交水稻,国内大米的价格就不会飙升,中国老百姓终于永远摆脱了吃人的噩梦。

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因此我写下这段历史,以纪念并提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仲淹妙解灾荒
创意儿童画|水稻——致敬袁隆平爷爷
中国人要想吃上饱饭,不能只靠袁隆平!
吃饭不忘种稻人,分享3种解决剩饭技巧,作为吃货缅怀袁隆平院士
井底望天:天意的体现,具体就是民意就是民生
噩耗传来:袁隆平去世,中国巨星陨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