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人乃国医圣手,治病救人讲究对症下药,一生谶纬迷信

今天笔者还跟大家讲的人物是我国东汉末年时期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跟无神论思想,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据史料载,张仲景的父亲张宗汉在当时的东汉朝廷为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张仲景从小就能接触到许多典籍,这是一般寻常人家的孩子所欠缺的,张仲景小时候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为故事内容所吸引,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兴趣,更加坚定了自己学医的想法。   

东汉末年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朝政十分的腐败,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兵祸绵延,各地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举国上下处处战乱横行,俗话说得好,大仗之后,必有大疫,当时的黎民百姓除了饱受战乱之灾,苛捐杂税之外,加上兵灾,饿殍遍野,生存环境水深火热,加之当时对尸体的处理还不是很科学,就导致了疫病的大爆发流行,怨声载道,惨不忍睹。当时的当权者却继续一味地争权夺势,欺压百姓,丝毫不体恤民间疾苦,当权者的种种不作为,不公,被当时的张仲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立志要学医救人,厌憎官仕。

史料载,张仲景在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开始学医,张伯祖在当时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医学家,张伯祖一直秉承医者为民,勤学苦究的行医理念,性格沉稳,对医学问题刻苦钻研,注重辩证施治,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根据病人的病症去合理的用药,并不会说症状一致,便用药一致,为人考究。因此,张伯祖在当时也是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非常珍惜能跟张伯祖学医的机会,无论是跟随师傅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生怕遗漏到可以学习的地方。张伯祖看到张仲景如此用心,深知自己后继有人,于是便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此时,一个叫何颙的同乡对张仲景跟张伯祖师徒二人的情况十分了解,何颙曾跟张仲景说,以你的个人兴致来说,你为官确实不太适合,只要你一心学医,苦心钻研,相信你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代名医,张仲景听完信心倍加,愈加发奋苦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医师。

张仲景讲求实事求是,反对巫术迷信,认为每个人的症状都可以通过一系列施治来查明原因,每每遇到江湖术士坑蒙拐骗,他都会据理力争,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张仲景曾经接待过两个病人他们同样都浑身发冷头痛,张仲景在把完脉后跟他们讲说你们回去的话就是用什么样的药方之后,第二天有一个病人好了,另外一个病人在家里依旧发寒,后来,张仲景再回想自己把脉的时候,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细节,一个病人体质偏弱,虚汗,于是重新给开了药方,果不其然,另一个病人也是很快好转。事后,张仲景常常以这件事来警醒自己要辩证施治,注意好每一个细节。此后,张仲景坚持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推动了我国中医药学在辩证施治,讲究望闻问切这一块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据史料载,饺子最初是由张仲景开始制作的,张仲景曾经在长沙做官,一年冬天,张仲景看到白河边有灾民耳朵冻疮流脓,心里很是难受,回到家中,心里也是时刻牵挂,后来,张仲景想了个法子,把祛寒的药物跟肉末等放一起煮,煮熟之后用面皮包起来,再用原汤煮之后发给到灾民去吃,取名'娇耳',服用后,灾民们果然感觉浑身温热,耳朵也不再冻疮流脓,虽然张仲景告老还乡,可还时常为长沙百姓的病症奔忙,深受百姓爱戴。

张仲景为我们国家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医圣”张仲景真的有这个人吗?
“蜜煎导方”治疗大便硬结难解的病症
【转帖】仲景生平与传说
张仲景能预言生死是真的吗
张仲景的医圣之路
神医张仲景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