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说中医(医案故事)贰

医案故事

中医师著

伤寒方证最关键。

学习《伤寒论》,最关键的是掌握临床常用的方证。

本文给出所有基本病机所对应的伤寒论方证,并配以精彩生动的名医医案故事,让您轻松快捷地走入中医之门。

医案故事--麻黄附子细辛汤

鼻塞流涕胸闷喘,千头万绪如何办?

胡希恕 医案:唐某,女性,40岁,1979年3月出现哮喘,经中西药治疗不缓解。近症: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背恶寒、但欲寐,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脉沉弦细,苔白根腻。

背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表证。脉弦细,但欲寐, 少阴病 。脉沉、苔白根腻,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里有痰饮证。口干不思饮、大便干,津虚寒结。

少阴表证挟饮。治以温阳解表、祛寒化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增加附子用量,经服2个多月,喘平。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机

六经:少阴病(或兼太阳病)[病性:实寒+虚寒;病位:里(下焦)或兼表证]

方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病症

以“脉沉、神疲、体虚”或伴“发热、恶寒、身痛”为主症。

医案故事-当归四逆汤

“异病同治”有奥秘,何病都要据辨证

岳美中医案:赵某,男性,30余岁,滦县人。1946年严冬之季,天降大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以“清乡”为名,大肆骚扰,当地居民被迫逃亡,流离失所,栖身无处,死亡甚多。赵南奔至渤海滨芦丛中,风雪交加,冻仆于地,爬行数里,偃卧于地而待毙。邻近人发现后,抬回村中,其状亟危。

结合病情,以其手足厥逆,卧难转侧。遂急投与仲景当归四逆汤: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木通3克,炙草6克,大枣4枚。嘱

连服数剂,以厥回体温为度。4剂药后,遍身起大紫泡如核桃,数日后即能转动,月余而大愈。

当归四逆汤系仲景为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而设。冻僵与顾阴似无关系,但手足厥寒,脉细或无,究其机理,则同为寒邪所干,机能减退或消失,故可异病同治。本方以当归、细辛、木通入桂枝汤中,内能温通血脉,外可解肌散寒,投之于冻伤而寒邪尚未化热之前,既可促进机体自我恢复,又可直驱寒邪从表而出。药证相合,故而获效。如因迁延时日或治不如法,转为冻疮,仍可用本方调治。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经:厥阴病(太阴病)病性:血虚+实寒(或兼阳虚);病位:里]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以“脉细欲绝(脉细如丝,若有若无),手足厥寒,或见四肢关节疼痛,身痛腰痛,或见月经衍期,量少色暗,痛经”为主症。

医案故事-麻杏石甘汤

灵活通变用经方,丝丝入扣有规矩

刘渡舟医案:张某,男,18岁,学生。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经人介绍,专请刘老诊话。不恶风,不见烦渴。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本证汗出而不恶风,则与表证(实寒在表)无关;而又不见烦渴则与里证(实热在里)无关。惟喘急一症为肺气所专司,故辨为肺热作喘而无疑。

刘老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麻杏石甘汤。

服一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麻杏甘膏汤的病机是肺热作喘,是肺金被热所伤。肺之合皮也,热则淖泽,迫津外渗则见汗出;邪热使肺之宣降失司则溃郁而喘;热证必见阳脉,如大、浮、数、动、滑也;舌质亦必红绛,而舌苔则必薄黄方为验也。此方如不用石膏而用芩、连苦寒沉降,则反碍肺气之宣;如不用麻黄之轻宣辛开,即使石膏之清、杏仁之降,因无宣开之药而无济于事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白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赢者渐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襄)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六经:太阳病[病性:实热;病位:表(上焦之肺)]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以“脉数,口渴,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为主症。

医案故事--白虎汤

何快如哉疗病患,为之快意者累日

曹颖甫医案:住三角街梅寄里屠人吴某之室,病起四五日,脉大,身热,大汗,不谙语,不头痛,惟口中大渴。时方初夏,思食西瓜,家人不敢以应,乃延予诊。

予曰:此白虎汤证也。随书方如下:生石青一两肥知母八钱生甘草三钱梗米一小杯洋参一钱服后,渴稍解,知药不误,明日再服原方。至第三日,仍如是,惟较初诊时略安,本拟用犀角地黄汤,以其家寒,仍以白虎原剂,增石膏至二两,加赤芍一两、丹皮一两、生地一两、大小蓟五钱,并令买西瓜与食,二剂略安,五剂全愈。

此证二诊时,其夫名玉芳者,固一黑籍冤魂也,靳其资,谓予曰:此妇予甚不爱之,如不愈,先生不必再来。予日,汝以钱为重,我以人命为重,以后我来与否,汝可不必问也。前后凡六诊,两易方,竟得全可,为之快意者累日。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经: 少阳病 [病性:实寒+痰;病位:半表半里(咽喉)]

……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以“脉滑,舌红苔黄,发热,汗出,口渴”或伴“四肢厥逆”为主症。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

积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学)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医案故事-小柴胡汤

原汁原味用经方,根据症状可加减

范中林医案:杨某,男,54岁。成都市居民。近两年来,每日早餐后发热,体温38,c左右,汗出较多,持续约两小时,热退汗止,即觉畏寒。每日如此。头晕眩, 口苦 咽干,胸胁满,心中烦躁。舌质红,苔白微黄腻,脉弦数。经某医院检查,发热原因不明,治疗未见好转。

脉弦,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头晕眩,胸胁苦满,心烦,少阳脉证十分明显。

此为少阳证发热,法宜和解少阳。

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

病虽迁延两年,正如《伤寒论》所称“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又发热汗出,口渴,舌红,为兼有郁热之象。

故去姜、枣,加知母、石膏以清之。

又因胸胁苦满较甚,夹有湿邪,加牡蛎、陈皮、茯苓,以渗湿、化滞、散结。

处方:柴胡24克 黄芩10克 法夏15克沙参15克 甘草10克知母15克 石膏30克 牡524克陈皮9克 茯苓12克一剂

上方服一剂,热退,诸证悉减。嘱其停药,调养数日而愈。

其后,患者与范老常来往,知其病未复发。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芬,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六经:少阳病[病性:实热+气虚;病位:半表半里]

…….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以“脉弦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学堂|表证阴证阳证分,发汗温补论治殊
经方摘要
(一)抽风——防风散,阳和汤,龙胆汤,柴胡散,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5鼻渊
医案 | 续命汤的临床治疗应用与体会
表里同解大青龙汤医案~292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