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聂荣臻的遗憾:麾下雄兵最多时25万,为啥没当上第五野战军司令员

1949年1月,我军统一将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

这是我军由弱变强、逐渐显现王者气象的历史时刻,四大野战军成为我军此后数十年的骨干和旗帜,至今我军诸大军兵种中还流淌着四大野战军的血液。

在四大野战军辉煌光芒的背后,或许不少人都注意到另外一支强大部队:华北野战军。这支由聂荣臻一手带出来的劲旅,论其历史源流、开国功绩包括兵力规模,与四大野战军同样光昭千古、辉映日月,甚至其兵力比西北野战军还要多。

但遗憾的是,华北野战军并没有像西野、中野、华野、东野那样独享一个“某野”的代称,也没有跻身四大野战军的行列。其中原因颇是耐人寻味。

一、并非战绩不佳

升不了主力野战军,很多人会本能地想到,是不是战功不够强大呢?

提起华北野战军,或许大家都会想到1946年8、9月间爆发的大同集宁战役。这场战役中,我军以多打少进攻大同、集宁,结果却被傅作义击败,导致华北局势崩坏,我晋察冀解放区首府、我党掌握的为数不多的大中城市张家口沦入敌手。

这场战役被列入解放战争中少有的失利战役之中,虽说失利原因复杂,这场战也不全是华北部队打的,还有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兵力参加,但不管怎么说,账记到了华北部队头上。

除此之外,还有1948年10月,蒋介石、傅作义炮制出一套虎口掏心战术,以精锐兵团企图袭破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华北部队一时来不及反应,逼得毛主席亲自出手,与傅作义打了一场军事、政治、舆论、谍报交织的神仙仗,迫使国民党军不战而退。

似乎从这些情况看,华北部队战绩够不上野战军的规格?

其实这个逻辑站不住脚。

若从败仗看,天下无不败的将军,古人说过,胜败乃兵家常事。四大野战军都打过败仗。像西野的二打榆林,西府陇东战役,彭总自己都说,仗打得不好。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和江汉一带,在小诸葛白崇禧手下也吃了不少苦头,刘邓从晋冀鲁豫带来的12万精兵,连分散带战损,减少至七万多人,元气大伤,直到淮海战役开打时都没有恢复。

华野部队在山东、华中两部分尚未合并时,泗县战斗失利陈毅亲自作检讨,二战涟水王必成在张灵甫手里吃了大亏,一口气憋到孟良崮战役才报了回来。1947年七月分兵后,粟裕在临朐南麻战役中又吃了大亏,城没打下来,我军损失比国民党军还多。华中区的老首府淮阴、淮安,山东区的老首府临沂,都是自抗日战争时代就屹立不倒的红色旗帜,都曾沦入敌手,其痛彻心腑之程度不比聂荣臻丢了张家口弱多少。

东野出关之初,101也曾信心满满,谁知却被黄埔师兄杜聿明打得连连后退,四平血战我军受损甚大。

中央对各大战略区、各方面军的职能定位拎得很清楚,对战争中出现的的各种失误,只要不是违抗命令、没有贯彻中央战略意图,都不会过于苛求各大方面军百战百胜。

中央与各方面军事主官的关系,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一方面我军历来强调服从命令是天职,对刺头式的主官不是很待见。

另一方面,刺头主官往往都是有能力的,为了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还得包容一点。

即使方面军主官对中央的战略意图不认同,乃至提出异议,中央也都会结合实际审慎处理。像粟裕不同意毛泽东提出的挺进江南之策(实际上也是汲取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损失过大的教训),斗胆提出在中原打大歼灭战,毛泽东就很欣赏粟裕的斗胆直陈。

辽沈战役中101反对先打锦州关门打狗,执意先打长春一线平推,毛泽东虽然雷霆震怒,亦未从根本上否定东野,甚至允许101先打长春试试看。

二、主官能力也不是衡量指标

四大野战军的军事主官,彭刘粟林四位,粟虽然一直是华野副司令员,后来当了代司令兼代政委,但无论庙堂还是江湖,都认为粟大将是华野军事主心骨。或许有人以为,这也是四大野战军能够升级的核心指标。聂帅不以指挥能力见长,这是不是中央没有给华北部队升级的原因之一呢?

此说大概也不成立。

军中诸大将帅,以彭林刘徐粟五位最为各界推崇,华北野战军以聂荣臻为尊,聂帅论指挥水平,确实无法和彭林刘徐粟几位相提并论,但这并不能作为野战部队强弱的衡量标准。陈寿作《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同样也赞誉推崇他“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聂帅作为华北部队的灵魂人物,把部队从抗战时的一旅之师,打造成解放战争时的二十万之众。聂帅的贡献,与罗荣桓在山东发展出数十万人马之功绩,实在是不遑多让。

其实话说回来,各大方面军主官的综合能力其实都差不多,每个大战略区的主官都是独当一面的超一流高手,如果比较着看,聂帅是诸大战略区主官中综合水平靠前的。为何如此说?

西野尚称得上彭总一尊,军政一把手。中野是刘邓协力,邓公在政治方面出力尤其大,大别山危急之时,若不是邓公留守山中,刘帅北线作战,那种局面真不太容易扛得过去。华野乃是陈毅坐镇、粟裕负责军事,起码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前,陈粟无法分开。东野101能打得风生水起,罗荣桓的功劳起码占一半。

晋察冀解放区一直是聂帅独挑大梁,虽然没打出过莱芜、孟良崮、豫东、锦州、西北“三战”那种奇战妙战,相反看起来一直被傅作义欺负,但晋察冀区一直屹立不倒,后来还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华北军区。

感觉就像当年楚汉之争,刘邦虽然具体战役败了不少,但战略全局上一直处于扩张之势。

莫说中央并不以方面军主官能力为标准衡量是否可以升级为野战军,就算是,以聂帅的本事也完全够得上。

所以,华北野战军之所以没有升级成野战军规模,不能从能不能打、主官行不行这种角度分析。而应从中央意图与建设发展的特点来看。

三、长期受中央直辖

能不能升为野战军,首先看这支部队的战略使命定位。

东野的战略使命是经略东北,后来又协助甚至主导了平津战役。华野战略使命是占住山东,兼顾江苏,剑指东南。中野西野亦如是,都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军。

华北部队似乎没有这样的职能。

陈诚当年在东北征兵,其人向来号称国民党诸大将中军政综合第一,但在征兵竞赛中被东野甩了一大截。陈诚哀叹中共组织能力太强。强在哪呢?东野背后有完备的行政、党政和财经系统,独立性很强,包括东野的军事方略也几乎是独立的,中央只不过在大的方向上加以指导,实际怎么打都由东总说了算。

从这个层面看,华北部队与四大野战军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首先从战略区位看,聂荣臻当年率115师部分兵力开到五台山一带,以五台山区为中心打游击战,后来的晋察冀军区,就像以五台山为核,一层一层地裹糯米粉,最后裹成了一个大元宵。这和东野全据东北、华野全据山东等情况明显不一样,华北部队缺乏连片独立的野战区域。由此而来,就缺乏一个带有主导意义的军事方向。

其次,从战争指挥上看,华北部队一直受中央直接指挥,独立指挥权似乎并不充分。还以大同集宁战役来说,这次作战任务是中央直接部署的,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电令,直接命令贺龙的晋绥军区、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和刘伯承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同作战,后来因为刘邓准备南下,无法参与作战,就由贺、聂两部协同作战。

但到了战役实施阶段,中央似乎感觉一杠子插到底不太合适,就把战役指挥权下放到一线作战部队,这就导致作战指挥的指挥棒出了问题。贺龙、聂荣臻两位论资历、名望、地位都不相上下,谁都不好意思直接指挥两家部队,于是采取了一个折衷办法,贺龙派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将军,聂荣臻派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共同组成了大同前线指挥部。

张宗逊、罗瑞卿二位也是一等一的名将,有胸襟有本事,指挥这次战役并无问题。但问题就出在,华北部队历来受中央指挥惯了,对这个仓促成立的联合指挥部有些忽视,有的部队不等联指下命令,就提前攻打大同,比联指命令早了12天。结果惊动了国民党军,在我军兵力尚未完成隐蔽集结之时,国军已经启动援救计划,终于使大同集宁战役失利。

还有更直接的例子,新保安之战。

新保安之战的最初目的是,将傅作义的王牌部队郭景云35军聚歼于张家口。毛泽东直接下场指挥,命令华北部队杨得志和杨成武两个主力兵团,一南一北分路向张家口攻击。

此战一波三折,过程堪称神奇。

先是杨成武兵团产生误判,以为郭景云遭打击之后,必须向绥远西窜,因此把兵力错放在张家口之西,而郭景云却奔向东面的北平。

再是刚刚入关的东野程子华兵团错打密云,几乎暴露出毛泽东要聚歼郭景云35军的意图。

两支部队连连出错,气得毛泽东连连发报怒批,接着又下死命令,让远在冀中的杨得志兵团不惜一切代价飞驰张家口,务必合围郭景云。

论者皆以为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战役,自四渡赤水之后就再无实例,其实新保安之战的实际指挥者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在极大的地理跨度上指挥三个兵团,打击一个战役孤立点,眼界之广大、气魄之雄浑、指挥之狠辣,虽说比不上四渡赤水那样手术刀般的精妙,也算得上一流。

从这个角度看,华北部队的独立性相较四大野战军,那是远远不如。从某种意义上看,就像是中央军委直辖部队,就如坊间喜欢说的“御林军”一样。

四、本来不想保持太多兵力

毛泽东一贯反对头重脚轻,一重意思是反对机关人员过多,另一重意思是,不愿保持数量过多的保卫部队。

对华北部队也是如此,刻意压缩兵力规模,甚至一度在1946年初还进行了大复员、大整军。

1946年初,在政协精神之下,国共两党开始了军调,军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整军、裁员。裁谁?华东、东北、晋冀鲁豫三个大方面军,担负的任务都越来越重,肯定不能裁。但又不能不裁,否则将失信于天下。

有人说了,蒋介石一面说裁军一面在加紧备战,为何我党非要这么实诚地裁军呢。

自古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既然政协协议签订了,言出必践。公信力亦是政党威信的一部分,怎么能食言而肥。这是我党在政治道义上的优势。

选了一圈,最后中央的目光落在华北部队上。

当时聂荣臻麾下雄兵25万多。其中野战军11.6万人,地方部队和机关人员14万人。

为示诚意,毛泽东忍痛命令聂荣臻进行大规模整军,尤其要从野战部队开始缩编裁员。

聂荣臻疼得直掉眼泪。

25万人马,全面抗战八年,一点一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哪个兵不是心头肉,现在说裁就要裁。

薄薄一纸命令,多少可爱的战士从此就要离开部队。

但聂荣臻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糊涂,让裁军就裁军,让裁野战主力就裁野战主力。

仅仅半年时间,原本11.6万的野战部队,裁了一半,只剩5万多人。

主力大幅削弱后,华北部队战斗力伤筋动骨,损了元气。大同集宁战役之所以失利,重要原因就是主力部队太少了。

张宗逊上将战后总结失利教训时指出,我军一个团只剩一半人,虽然名义上有19个团参战,但实际兵力可能只有两万多人。而傅作义和蒋军共15个团参战,兵力近4万。这仗我们根本不占优势。

主干兵力缺乏,成了华北部队的痛,一直到平津战役结束才真正恢复过来。

在其他几大野战军都在扩充兵力之时,华北部队却进行大裁员,虽说有政治上不得不为之的原因,但也反映出,中央并没有把华北部队打造成大野战军的意图。

那么,为何后来华北部队没有一直缩减下去,而是一保持着相当大规模的兵力呢?

这就得说说中央另一层考虑。

四、总预备队

战争中有一个基本原则,打仗要留预备队。

不能一次性把所有兵力投入战斗一线,一定要保留部分精锐兵力作为后手,预防一旦出现僵局,或是败局,预备队随时顶上去扭转局面。

华北部队就是中央军委掌握的一直预备队性质的劲旅。

1948年下半年,四大野战军都打得风生水起。

华东、东北两大战场都展开了规模庞大的决战,东野发动秋季攻势,把国民党军打得困守沈阳、长春、锦州等大城市不敢出战。华野在豫东战役大歼敌之后,集结重兵围攻济南,一举破城擒帅,以王耀武被生俘为标志,国民党军基本退出山东。

中野摆脱了挺进大别山后的困境,在河南杀得天翻地覆,国军渐渐不支。

西野则一扫西府陇东战役的晦气,在关中猛揍胡宗南,歼灭胡部近6万人。西北场主导权渐渐归于我方。

华北战场一直静悄悄。

静悄悄的原因,一方面是华北部队兵力弱于蒋傅部队,20多万对50多万,胜算不打。另一方面是,中央压根就没打算把最后这点压箱底的兵力拿出来拼命。

我们站在后来者的角度看,觉得三大战役都是手拿把攥,没必要太小心,打就完了。

然而作为当事者,毛泽东和各大野战军首长们其实都很揪心,战局一日千里,谁敢那么心大?刘伯承围困黄维兵团,差点把自己肚皮撑破。粟裕围歼黄百韬兵团,干掉敌人12万人,自身伤亡高达4万多,粟裕连续高强度指挥,头痛眩晕发作,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毛泽东因为打锦州和101电报往来气得肝火大盛,塔山之战101甚至下定把一个纵队打光的决心……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谁都不容易,未来的不确定性,把上至毛泽东下至纵队司令级别的各级指挥员, 折磨得不轻。

紧张局面之下,保留一个强有力的战略总预备队,就是让大家在紧张、焦躁甚至愤怒的情况下,还能有点底数。

华北野战军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所以宁可不打,也有留着手里的牌,这是大战略家的底气。

左起彭、朱、叶、聂、陈诸帅

1949年1月四大野战军整编,华北野战部队也进行了改编,主力部队统一编为18、19、20三个兵团,身份和角色,仍是战略总预备队和中央卫戍部队。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总预备队职能兑现,彭总从太原前线直接把18、19两兵团调走,归第一野战军建制,18、19两大兵团近20万人杀到西北,兰州战役大显神威,直接把马家军打得尘归尘土归土。

之后,18兵团又划入第二野战军,席卷大西南。

兴言至此,不胜感慨。古人诗云,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华北部队虽说没有四大野战军的名份,论聂帅十余年苦心孤诣,论二十余万将士之壮怀激烈,论解放战争之伟大功绩,与四大野战军同样名享千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北野战军,兵力最多时达25万,为何最终没跻身于野战军的行列?
48年9月,我党凭啥判断大决战的时机到来?知彼:3条件,知己:2提高
[图文]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1)
历史冷知识
​解放战争五大野战军点评
聂帅支持拍战争片:很多年轻人不懂军史,应通过电影开展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