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18

​61.用了下法之后,会导致伤津液,本来已经伤津液了,又用了发汗的方法,就导致了津液大伤,人睡前睡后是有体重变化的,两斤左右,白天我们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来供给身体所需,晚上睡觉毅然,只是没有白天消耗的多,相对来说白天对津液水平的要求更高一些,当津液水平不是很高的时候白天就出现了,“烦躁不得眠”,津液水平偏低,儒养不好心,心为神之舍,我们身体里的这个神明,白天在大脑里办公,晚上回心睡觉,因为心儒养的不好,导致这个神不安稳,所以睡眠就变差了,而不得眠,到了晚上,我们消耗的少了,津液尚能自给自足,所以“夜而安静”,“不呕”没有到少阳,“不渴”很多人说没有到阳明实热证,临床来说很多患者没有阳明实热证,他依然是不渴的,而这里的“不渴”因为有寒湿在里,不能被我们身体利用的水占据了我们的胃肠组织,我们觉得不渴,但实际上,我们是缺水的,没有表证,脉沉微,脉沉,要从两个维度去理解,1.有病在里,2身体有寒湿,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金匮要略》就是说,身体里面有寒湿停滞得时候,脉是沉的。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这里只有干姜,附子,并没有炙甘草,这种保津液的或者生地这种,补充津液的药,从侧面也说明了,61条的前提是,这个人的身体素质尚可,都已经下之后,复发汗,他津液还能自和,身体状态还是不错的,现代人,基本都做不到这个状态,白天就已经很烦躁了,晚上更睡不着,干姜附子汤临床使用的机会非常之少,尤其是现在人,津液水平普遍偏低,在来个高血压,你这个方子下去,很可能血管就破了,慎用,研究研究就好。

胡老认为,这里是让你学会辩证,排除法,三阳三阴都有烦躁,烦躁最厉害莫过于栀子鼓汤,虚烦不得眠,栀子鼓汤得烦躁,是不会夜而安静得,他是昼夜都是那么烦躁,所以不是栀子鼓汤证,“不呕”病由表传到半表半里,他要呕得,不呕,不关乎少阳病,身无大热者,这里大热有两个看法:1.表热,“淅淅发热”感觉这个热,笼罩体表而不开,这么一种热,2.阳明病的,身大热,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他这个,都排除了,既不是栀子鼓汤,虚烦热;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那种烦;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烦,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外又没有大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里热的这个外证,肯定是一种阴证的烦躁,纯阴证有时候外边会带点热,阴证的这种烦躁,是最坏的,古人的看法,全是说,阴阳绝离,也是术语,就是正不胜邪了,就是这个脏器,胜不了这个病邪了,所以他烦躁,这是躁多烦少,躁者乱也,这在阴证里头是最危险的一个证候,从多方面给人指示,也有这种它正面证候太少,就是一个脉沉微,他一个发烦躁,发烦躁这种病症,关系方面太多,当时你确诊不了,怎么用药呢,他从侧面入手,是不是虚烦,是少阳,是阳明,是不是表没解啊,他都把它排除了,那就是真正由于汗下失法,造成里虚阴寒证,这么一种烦躁。古人云,“附子不得干姜,不足见其热”这两个全是温性热药,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温里的药,要是呕吐呢,常用干姜,干姜温上,放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子不可,而且这里量用的相当的重,阴寒的症状遇到烦躁不宁,这不是好现象,这是脏器不足以胜邪,这就是精气欲脱的这么一种反应,加上甘草就是四逆汤了,这个病,它不急迫,只是烦躁脉沉微,没有其他急迫的证候,所以他不放甘草。也就是说,汗下失法,没有不虚人的,虚到极点,它就转变阴证,就是阴寒在里这种病,脏器沉衰,而不足以克服这个疾病了,那人就要死了,这个时候的烦躁,就要用干姜附子汤。

62.先问问题,是原方基础加还是只是这个计量?还得用桂枝汤,需要新加这几味药,健胃以滋津液,加了人参,把芍药,生姜加量,就治桂枝汤的原方证,而有胃比较虚,这里会有呕,有恶心的反应吗?人参通常健胃,但有适应证候,“心下痞硬”,这是人参的一个主要症候,它治胃虚,胃虚到什么分气上呢?泻心汤会讲,胃虚,这个邪气,客热邪气,都往胃这里来,客气动膈,“膈”就是指着心下胃这块了,胃硬了,无论是水饮还是邪热之气,都跑到胃这里来了,合乎《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里虚,邪往哪里去,下汗伤了胃,邪气就往胃这来,于是胃痞,痞,感觉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着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则死,阳明篇就有了。人参和附子都能够促进身体机能沉衰,代谢机能的沉衰,用法不同,真正现虚寒这种,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参,苦,甘,偏微寒,要注意一点,真正虚寒,纯阴证,人参不能用。

发汗后,没有治好,“身疼痛”是表证,表还没解啊,之前讲过,是津液郁于体表,那应该是脉浮或者脉浮紧,这里呢,脉沉迟,是因为津液不足,儒养不好身体,不荣则痛,导致的神疼痛,发汗伤了津液了,脉沉,病在里,迟呢,学不能养心的一个表现,往往这个时候把脉患者会有心动过缓的情况,就要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里加了一两芍药(暖气片不热放水原理),把沉水排出去,新的水就过来了,你加压肯定不行,堵了,不能实现循环,生姜在这里是为了降得更好,降是胃得作用,人参得作用把飘在外得气血招集到腹腔,以增加脾胃的功能,而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和小建中汤的区别,小建中汤是为了赶紧恢复一些营养,而新加汤,更多的是恢复脾胃,恢复我们身体“里”的功能,这里主之,非它不可,那么辩证上就可能和小建中汤有更多的不同,比如说人参这么大量,患者可能有胃气大衰的一个情况,如,没食欲,不饿,不想吃,等等,是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这里不是脉迟就主寒,这里是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假如,有里虚证,又有表证,你非先治里虚不可,这个里虚还不是很厉害,只是脉沉迟,没有其它的证候,津液虚,血少,一般来说,壮水,滋阴养液的法子来治疗,临床上我们得看,仲景这个书不是这样,有时候用四逆汤,也养阴,得看什么情形,也得辩证,后世见到热就是阴虚,生地,麦冬就往上来,见到寒,就阳虚,附子,肉桂,这是错的,仲景这个书,真正得津液虚,血液虚,看在什么情形之下,在虚寒,这个阴寒证最虚得厉害,这个时候津液虚,生地,麦冬一点也不能动啊,动就能死人,你非得恢复脾胃健胃,胃气一恢复,它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这里有的虚寒是因为津液不足,血少。

63.一般你用麻黄汤发汗后,不可再用麻黄汤,用完桂枝汤,依然可以用桂枝汤,“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说明发汗太过了,严重伤了津液,然后”汗出而喘“,不是表证了,喘,肺儒养的不好了,汗出有几个方面的理解,1.里有热,导致的汗出,2.表虚,在表的阳气不足,不能把津液固摄在体表,就往外溢,3.太阳中风,风邪在表,也可能导致汗出,“无大热者”没有发高烧,你汗出而喘,又没有高烧这样一个前提下,”可与“你可以试着用下这个方剂,麻黄伍石膏如同冷风扇,降温,调达通道,肺乃娇脏,用杏仁润肺如乳液,润滑剂,凉风吹而干,润养,炙甘草保津液,恽铁樵治疗白喉,消其虚热炎症,喉归于肺,疱疹性咽峡炎便于理解麻杏石膏汤的适用证,补津液的药可能会阻碍麻黄的作用临床要注意。

胡老认为,这里是针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说的,发汗后,表不解,是要用桂枝汤的,唯独这一条你不要用,这个汗出不是桂枝汤,微汗出,这里汗多的很,还稠,粘,就是纯粹是热,热的问题,这个喘也是热壅,表不解,表邪也盛 ,这个汗出有阳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 阳明病,法多汗,里头热,蒸汗外出,这个,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头也有热,汗出甚,臭味也重,喘最厉害,麻杏石甘汤喘很厉害,一方面有麻黄表证,一方面热上壅,就是石膏证,假设这种汗出而喘,“无大热者”1.不是淅淅发热这种表热,2.也没有真正到阳明蒸蒸发热,但是确实也是里热,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样子的,因为邪盛加重麻黄,同时有热,这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了,麻黄汤他把桂枝去了,有里热,桂枝不能用,加石膏以解其里热,这么一个方剂,这个临床上常用,尤其,一般肺炎使用的机会多一些,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也只能够用一次,假如用了,病好一点,不要傻傻的一股脑的搁麻黄,变其他的解热清肺药还是会治疗好的。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锦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伤寒论》密钥之第25、26条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3)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2条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26
胡希恕先生:通过一个症状鉴别白虎汤证还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恒论》(三)清·郑钦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