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弟子规》应如何教? ——一位五岁小朋友的伴读笔记

 文:邹青

《弟子规》《三字经》是扽扽幼儿园小班时就全文成诵的文本,当年曾经发了个朋友圈,表达了对这一类蒙学读本的看法:

“人民大学国学院读本科的时候,跟小伙伴们做了关于国学启蒙教育的大学生创新计划,泡在书店里见识了各种蒙学读物的奇葩。然后又冷眼旁观了《弟子规》铺天盖地而来,又被口诛笔伐跌下神坛。扽上幼儿园一年以来,《弟子规》《三字经》差不多全文成诵,作为妈妈也对这些读物重新有了兴趣。

首先,'三、百、千’和《弟子规》押韵且句式整齐,流畅和谐,合乎唇吻,相对于五言诗、七言诗而言,三字句和四字句节奏更紧密明快,从文体形式而言,确实适合幼童诵读。由于今天文言已失去语言和文化环境,所以这一类文本再诞生经典的概率几乎为零,就更加凸显了这几种文本的重要性。

其次,《三字经》《弟子规》确实是有问题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三纲者,君臣义’就否定《三字经》的劝学主题和高度凝练文化史常识的长处。也不能因《弟子规》的流行时间问题以及“亲有疾,药先尝”这种违背健康常识的内容就否定它对于行为规范和处事准则的韵律化概括。

再次,作为家长、老师和研究者,我们应该在背诵的基础上,带着孩子以客观的态度来选择和讨论它们的内容,带着宽容的心态来理解中国传统时代的教育和生活,带着开放的眼光在现代社会化用其间的道理和准则。

最后,以《弟子规》为例,在操作层面,应该把内容分为如下几类:在当前社会依然适用的基本素养和行为规范、价值正确而社会条件已经改变者、危害身体和心理健康而应摒弃者。

总之,无论把'三百千’捧成'国学经典’,还是揪住几句话就全然否定其价值都是不正确的,老师和家长的价值观和教学方法才是关键。”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对于《弟子规》和《三字经》的态度没有改变,但是扽扽已经把它们全部忘记了。小班的扽扽背诵得虽然熟练,但是主要是依赖声音,而非文意,所以记得快,忘得更快。转园之后,扽扽在新幼儿园里继续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并且伴随着他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育,开始向理解记忆出发。

今日配合着幼儿园的诵读课,给扽扽讲《弟子规》,看到教材中对“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解释是:


“当父母生病了,吃药时喝的水子女要先尝一下,看是否太冷或太烫。不论白天或晚上,都要随时在旁边服侍,以免父母需要帮忙时找不到人。”

作为家长,尤其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看到教材这样的解释,第一反应是非常欣慰。因为编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弟子规》中的部分文本是有问题的,是不能强行灌输给孩子的,尤其是这一句还涉及安全与健康的问题,足见编者的审慎态度。与此同时,也在继续思考,教材的解决方式是不是可以改进?

首先,“吃药时喝的水子女要先尝一下,看是否太冷或太烫”的释义,是背离“药先尝”这一文本的。我们常常说,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是消解诗歌美感的,所以解诗不等于译诗。但是《三字经》《弟子规》一类蒙学读本以常识积累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而不以文学审美为自觉追求。对于这样一类文本,我认为不仅可以翻译,而且必须借助翻译向孩子清楚地解释文意,在“信达雅”的维度上,应以“信”为主要标准,也就是尽量准确、直白地翻译和解释。

以此为原则,用“吃药时喝的水子女要先尝一下,看是否太冷或太烫”来解释“药先尝”就不大妥当了。如果孩子的理解力足够,可能会提出“这一句里没有提到水啊”这样的问题;而当孩子的理解力不够时,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个印象:文本是可以随意解释的。

其次,如果真的跟孩子解释清楚文本的意思是“要为亲人先尝一尝药”,会不会有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对此,我与扽扽有如下对话:

妈妈:扽扽,“亲有疾,药先尝”的意思是说,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要先尝一尝药。你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吗?

扽扽:当然有!这样太危险了,中毒怎么办?

妈妈:你说得太对了,药物是不可以随便尝的,在不对症的情况下,药物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甚至有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扽扽:那为什么书上说“亲有疾,药先尝”呢?

妈妈:在《弟子规》编订的时候,人们还不能充分认识到乱用药物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认为帮助父母尝药,关注药冷不冷、热不热、苦不苦,是对父母的一种爱。

扽扽:但是现在,这样就不对了!

妈妈:你说得对,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所以我们是不是一方面知道药是不能乱尝的,另一方面又可以感觉到《弟子规》要表达的意思是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呢?

扽扽:是的!

这样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五岁的孩子已经不需要“和稀泥”式地弥合矛盾,而是需要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这样一段文本出现的来龙去脉,并在其中习得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同情之理解”中体贴文本与作者。

我们一直强调儿童成长中“思维”的重要性,这种思维训练不只是学习奥数、学习编程,更不是学习“思维课”、绘制几幅思维导图就可以简单习得的。“思维”就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坚信,孩子自从出生起,他的人格就已经独立,他的思维就在发育。在学习与成长的维度下,只有我们不拿他们当“孩子”,他们就一定会像成人一样思考。

回到一年前的朋友圈内容,《弟子规》是完全可以教的,里面的“问题”是可以充分暴露的,孩子是可以思考的,教师和家长是可以放手去教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訸书苑】弟子规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弟子规》入则孝(十二)
孩子的教养,关乎细节,无关穷富
弟子规之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国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蒙学经典《三字经》五言注解,言辞直白易懂好记,快给孩子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