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浊世生存智慧

1
又是一年端午时节,南方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酷暑天气也开始让位于狂风暴雨,端午水如期而至。

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端午节不如往年热闹,少了划龙舟等传统节目,过节只是吃粽子,挂艾草,走亲戚联络下感情。三天小长假,也能够让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回去看看家中的空巢老人,跟亲朋好友小酌下。

端午节吃粽子,最初缘于东吴民众纪念伍子胥。伍子胥于吴国有大功,灭楚辅助吴国成为一方霸主。老吴王去世、好大喜功的吴王夫差上位后,伍子胥劝谏夫差不要接受越国讲和,不要穷兵黩武北上跟齐国、晋国等强国争霸,夫差不听劝告反在公元前484年端午时节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留言,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东门,他要看到越军攻入吴国都城苏州。伍子胥的遗言激怒了吴王夫差,吴下令将其抛尸江中。

之后的结局果然如伍子胥所预言,夫差北上争霸,后方空虚,被越国趁虚而入,最终夫差自刎而死,死前悔恨没有听伍子胥之言。只是悔之晚矣,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
吴地民众哀悼伍子胥,做粽子投到江中,让鱼儿不要吃伍子胥的遗体。

又过了200多年,被吴国灭亡后又复兴的楚国再次面临重大危机,楚国贵族三闾大夫屈原劝谏楚怀王联齐抗强秦,不听反被流放。公元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听闻消息后悲愤交加,在端午时节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也许是受到吴地民众纪念伍子胥的影响,汨罗江一带的民众也制作粽子投入江中喂食鱼儿,用来纪念屈原。

为何屈原能够取代伍子胥,成为端午节的主角?这跟大统一帝国的出现、儒家文化的变迁有关。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跟臣民,还讲究权利和义务对等,儒家文化提倡仁义,上仁而下义,你不仁则我不义;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伍子胥是复仇之神,楚平王杀了他父兄,他逃亡到吴国辅助吴王阖闾攻灭楚国报复。当时楚怀王已死,伍子胥还将楚怀王掘墓鞭尸三百泄愤。伍子胥父亲的好友申包胥觉得他做得太过分,写信责备他,伍子胥回信道:吾日暮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
之后夫差不纳谏反而逼他自杀,伍子胥哪怕是临死前也毫不示弱,说要把眼睛放在城门上,看吴国国都被攻陷的下场。


伍子胥的所作所为,是符合春秋战国时代“虽九世之仇必复”的价值观的,王只是贵族的首领而已,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对内大贵族对王权形成制约,对外还有敌国外患的竞争,王并不能为所欲为。

而随着大统一帝国和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缺乏制约的皇权一权独大,“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在文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被改造后的儒家则完全沦为皇权的附庸,后期理学提出的规则“忠孝礼义廉耻”完全是对臣民的要求,对君王没有任何约束。

在这种局面下,鞭尸君王的伍子胥自然是“政治不正确”,不适合作为端午节祭奠的对象;而屈原这种劝谏不成就投江的知识分子更符合统治阶层的偏好,要是人人都学伍子胥,君王无道则投奔敌国成为带路党鞭尸复仇,不利于维护统治,所以屈原后来居上取代伍子胥,成为端午祭奠的主角,有其必然性。
 
2
其实无论是伍子胥还是屈原,对于小民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学习对象。大家可以纪念他们,但是却不能按照他们的方式去行事,可谓是说得做不得。

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夫差,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哪怕是在被赐死之时仍然直言不讳,快意则快意矣,结果导致夫差报复,葬身鱼腹。还好伍子胥早早把子女托付给外国贵族了,否则还会连累下一代。

就像明朝大儒方孝孺,志大才疏,作为帝师削藩居然让一个边塞的藩王翻盘,翻盘都算了,愿赌服输,可他还要在燕王面前呈口舌之利,燕王不悦,道:“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怼道:“就是诛十族又如何?”就因为这句话果然诛了他的十族。这第十族哪里来呢?燕王朱棣把方孝孺的学生算作第十族,诛杀殆尽,数百人无辜枉死。

屈原在被放逐投江之前,忧国忧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江畔遇到一隐士渔夫,问他何以至此,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说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则强辩道:“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夫见屈原不听劝告,于是莞尔一笑,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像伍子胥、屈原等人,在处事之道上都有所欠缺,犯颜直谏,固然能青史留名,但其实于事无补,可谓是害人害己。以伍子胥来说,既然看到了越国是吴国的威胁,但是年轻的君王夫差心高气盛,听不进劝告,没有必要一再去触怒他,而应该顺势要求留守都城,这样以伍子胥宿将的能力,也不至于让夫差在北上争霸时被越王勾践抄了老巢。

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从太平军手中收复武昌后,因功任湖北巡抚,清廷为了压制汉人官僚,派了一位满人官文任湖广总督,对其有起监视、限制之意。然而胡林翼跟官文却合作得亲密无间,使得湖北成为湘军的后方大基地,给前方的曾国藩支持甚大。胡林翼的诀窍是不贪功,功劳归于宫文,事情自己做:不爱财,挥金如土,用银钱将官文套牢;给足面子,宫文当时宠爱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妾,一树梨花压海棠,宫文架不住其闹腾,为其张罗过生日。

中国古时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室在礼法上的意义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地位甚低。古人可以将妾室作为礼物送人,还被传为佳话。“将妻作妾”和“宠妾灭妻”都是可以入刑的大罪,所以,官场管理,下属可以为上司正妻祝贺生日,但是却不会为小妾过生。

湖北官场收到到通知后,布政使、按察使、道台等纷纷来总督衙门为宫文夫人庆生,结果半道上听到消息是为小妾过生,这些大员们觉得受到了侮辱,一个个要打道回府。而胡林翼明知宫文为小妾庆生,还是亲自出席送出贺礼,给足了宫文面子。其他的大员一看巡抚都去了,也纷纷回转。通过这些手段,胡林翼把宫文笼络住,不仅没有限制他,反而成为其发展的助力。

可谓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好人”自然得比“奸人”还奸。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因为粮饷问题跟湖南、江西官场交恶,处处碰壁,听闻胡林翼在湖北如鱼得水,自叹不如,后来在上书朝廷论功的折子里说道:“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

至于屈原,比起伍子胥就更为不堪了。君王不听其劝谏,楚都城被攻破就哭泣着跳江寻死,可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当年他的前辈申包胥在吴国攻陷楚国国都时,在秦廷外哭泣了七天七夜,最终感动了秦王,获得了援军复兴楚国,跟屈原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屈原的所作所为,倒是有几分像明儒所标榜的:“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其实一个人平时总是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而不去做募兵、筹粮、征税等实际事物,回避藩王、投献、吃空饷等社会矛盾,真正危机来临之时,又能有什么作为?哪怕是临危一死也做不到,只会抱怨“水太凉”。从这点上来说,屈原倒是比明儒要强。
 
3
要在浊世之中生存下去,并留取有用之身,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得对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有着一个明确的判断。

《菜根谭》一书中写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何谓治世、乱世、叔季之世?治世是指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乱世则是指天下大乱、一切规则破坏殆尽、民不聊生之世,例如唐末、宋末、明末之世;叔季之世既非盛世,也非乱世,介于两者之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空,所以社会处于治世、叔季之世、乱世末世的治乱循环之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存规则。

孔夫子也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意思是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我们的言语和行为都应该正直;当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要端正,但在言语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要谦虚谨慎有分寸。宋朝大儒尹焞就曾说过:“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惨烈的乱世末世就如森林大火难以持久,而治世,其实是跟乱世相辅相成。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古代中国经过战乱之后,人口断崖式下降,人地矛盾得以缓解,于是治世就来临了。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很快就进入了叔季之世。所以乱世和治世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人类社会时间最长的还是处于两者之间的叔季之世。在叔季之世,处世之道宜方圆并用,外圆内方。
像伍子胥、屈原一般,用治世之道来应对叔季之世,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
 
4
我们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世界并不太平,历史的终结也尚未到来,很显然并非是世界大同的太平盛世;但也并非像一些悲观主义者说的那样是礼崩乐坏、没有任何规则可言的末法之世。跟一战二战期间战乱频仍的乱世相比,当今世界还是有基本的秩序和规则,正义虽然有时会迟到,但并不会缺席。

在叔季之世或者说浊世,普通人该持有何种处世之道?
首先,不要走极端,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极端思想,所以难以存世。

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知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清和浊、醉和醒也是一样。没有黑暗的衬托,何来光明?绝对的光明跟绝对的黑暗并无区别。

流传于波斯地区的摩尼教,教义讲明暗二宗,光明与黑暗大战,但最终的结果并非是光明战胜黑暗,而是明暗二宗,各归其位。黑暗是无法战胜和驱逐的,它是光明的影子,是与光明共生的。在社会发展史上,那些轰轰烈烈想彻底消灭社会阴暗面的社会改造运动,最终都导致了重大的灾难性事件。

很多人追求完美,其实月盈则亏,皎皎者易污,世上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世间万事万物均处于运动之中,即是达到完美的境地,因为局势的变化也难以长期保持,就像昙花一般。历史上,那些追求极致完美乌托邦的空想主义者,最终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俗话说大器晚成,其实是大器免成,一旦“成”、“圆满”了则表示没有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了,真正的大器是免成的,不会达到完美的状态,而是永远在追求“成”的路上。
 
其次,做人要有底线,外圆内方,并不是要无底线媚俗阿世。
除非是惨烈的乱世末世,朝不保夕,为了活下去无所不为;在大多数时候,有底线的人并不见得比没有底线的人活得糟糕。

做人没底线,是一锤子买卖,而从长期来看,有底线的人才会笑到最后。“义”其实也是利益,不过是一种长期利益。

例如武唐时期,有一位名人宋之问,他的诗歌写得不错,与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并称“沈宋”。但是其人品却卑劣不堪,在武则天当权时期,他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得以升迁。


后来唐中宗复位张易之被杀,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唐时广东地区尚未开发,属蛮荒之地,瘴疫流行死亡率很高。唐宋八大家韩愈曾经因为谏迎佛骨,触怒皇帝被贬潮州,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道:“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宋之问有一位好友张仲之出于好心在其逃亡回洛阳时收留了宋之问,当时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掌权,张仲之密谋诛杀武三思以安王室。宋之问听到风声后,向武三思告密,导致好友被杀,得以擢鸿胪主簿,但天下人丑其行。

然而好景不长,武三思在政治争斗中败北被杀,之后宋之问又阿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但最终靠山山倒,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一个个没有好下场,唐玄宗李隆基笑到了最后,而宋之问也被秋后算账,因为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而被赐死。

宋之问此人属于没有底线之人,眼看哪家热门往哪里扎堆,结果就像追涨杀跌的小散一般,每每在高位被套牢站岗。股票亏损的不过是钱财,宋之问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反而赔上了卿卿性命。

所以为人有底线和原则,坚守终究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那些违背历史大势的存在,终究会雨打风吹去,无法持久。
能够在浊世之中有底线地活着,即是一种大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菜根谭》修身处世智慧:治世宜方,乱世宜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其它国学智慧 ← 智慧身心健康网...
曾国藩说过: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
乱世从道,治世从儒
魏晋南北朝为何被称为“乱世”?
《楚辞》第三十三篇《七谏》之三《怨世》
《楚辞》赏析讲义(第30讲:《哀时命》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