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发展史:都有“黑历史”,制造业神话破灭

在10多年前的中国互联网上,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堪称两大牢不可破的神话。

诸如严谨的德国人为中国青岛修建了受益百年的良心下水道、德国火车永远准点。

日本新干线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高铁、传承上千年的工匠精神、各种行业之神的传说屡见不鲜,反观起步较晚的中国制造业则被不断拿出来当做反面案例进行严厉苛责。

然而讽刺的是,备受人们称赞的德日制造实际上在早年间也有着种种让人所不齿的黑历史,以至于德国人都对中文互联网上对德国制造的过分神话看不下去了。

就在2014年,德国《南德意志报》专门发表文章进行辟谣,对诸如青岛下水道、德国火车准点之类的谣言进行详细的批驳,更正中国人对德国的刻板印象。

人们对德国、日本制造的神话多少出于人云亦云的心理,实际上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这两家早年的黑历史,就会对现在中国制造业遭受的舆论环境多少有一些理解。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青岛下水道结构示意图)

弯道超车:德国制造崛起原来离不开偷窃?

德国制造在当今世界上有口皆碑、备受赞誉,多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向德国制造取经学习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在100多年前,德国货的口碑却是欧洲各国中沦为垫底的存在。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通过了一项让德国人倍感屈辱的法令:任何进入大英帝国境内的德国商品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的标签。

这一贴标签的规定可绝不是像今天流行的“Made in china”之类的做法,仅仅是为了方便英国人区分英国货和德国货,从而避免英国人购买被公认为假冒伪劣代名词的德国商品。

而德国人制造的工业产品之所以在当时被冠以种种难堪的恶名,源于德国人几十年如一日以不择手段、不甚光彩的行径大规模剽窃英国先进的工业成果、技术。

(1871年之前德国长期四分五裂)

早在德国建立之前的普鲁士王国时期,尚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中的日耳曼民族就走上了一条山寨模仿的工业之路。

当时英国在世界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靠着一系列走在时代前列的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攫取到了让人惊羡的市场和财富。

而德意志诸国还处在前工业时代,除了出口一些价值不大的农产品外就是源源不断的雇佣军,欧洲人压根对德国制造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普鲁士为代表的一些德意志邦国开始打起了偷窃技术的歪主意。1779年到1786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以官方外交的名义先后多次派遣使者对英国进行“友好访问”。

(瓦特蒸汽机)

而这些访问背地里却是在挖英国人的墙角,通过开出优厚的条件,普鲁士得以从英国窃取了瓦特蒸汽机的制造方法和一批优秀的工业人才,使得普鲁士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起初的几十年内,英国因和普鲁士一向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而对跨海而来的商业间谍缺少足够的防备。

在这些间谍中,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当属著名的克虏伯家族中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钢铁领域占据了领头羊位置,其发明的转炉炼钢法使得英国粗钢产量霸占了全世界的一半。

出身于铁匠的克虏伯家族对英国钢铁生产大感兴趣,于是家族中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便主动改名换姓、乔装打扮为一名商人前往英国进行间谍活动。

凭借着出色的社交才能,不断出入于各大钢铁厂商聚会的克虏伯,很快就探听清楚英国人制造钢铁的秘密。

带着自己辛苦换来的情报,克虏伯在国内的钢铁厂犹如注入强心针一般飞速崛起,同时得益于性能优异的钢铁,克虏伯大炮厂的火炮工艺亦跟着水涨船高。

(备受赞誉的克虏伯大炮)

在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一系列战争中,制造精良的克虏伯大炮大显神威,给了欧洲各国以深刻的印象,甚至于威名远播中国,让清朝的李鸿章对这款大炮如痴如醉。

德国统一后的十余年间,利用充足的国内廉价劳动力和数十年来的剽窃成果,德国人在制造业领域以模仿和山寨为立足点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假冒产品,疯狂冲击英国市场。

被薅了几十年羊毛的英国人这时再也忍无可忍,德国人小偷般的行径无异于会造成劣币淘汰良币的效应,让热衷于创新的英国人为德国人做嫁衣裳。

(李鸿章与克虏伯兵工厂人员合影)

于是从1887年开始,英国正式要求德国生产的商品进入英国销售时一概都得打上德国制造的标签,一股抨击、鄙视德国人的风气在英伦三岛蔓延。

长此以往,德国制造的口碑将石沉大海,并只能在低端制造业的一棵树上吊死。

最终,德国人丢掉了山寨模仿这条捷径,选择了最具难度也收益最大的一条发展路径。

(20世纪初期的德国汽车工厂车间)

知耻而后勇:德国制造如何洗白?

被贴上耻辱标签的德国人觉得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随后的几十年内,从政府到企业,德国决心用行动让德国制造变为褒义词。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让产品质量得到质的提升。

前面提到的克虏伯家族在其生产过程中发现,产品质量的好坏和工人的工作待遇、管理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克虏伯工厂车间)

克虏伯工厂认为,工人待遇好才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与生产热情,另一方面给予工人严格的规章管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下限。

为此,克虏伯不惜斥巨资改善员工居住条件、为工人提供稳定优越的薪水,并对工人日常规章制度做出了严格的决定,确保工厂流水线不生产出质量低劣的产品。

在产品质量监督方面,通过德国标准化学会建立起了一套适用于全行业的精密工业标准,严格淘汰了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低劣产品。

在政府层面,德国当局大力普及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就分流选择职业教育。

同时继承发扬中世纪以来的学徒制传统,每一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必须要在工厂或其他产业基地进行三年的学徒训练。

发达的职业教育使得德国人在制造业领域拥有了一支可靠充足的后备大军,避免了过度重视大学教育所导致的制造业人才不足的困境。

(德国的学徒宣传海报)

此外,德国为避免企业恶性竞争还出台了一系列反垄断法律、知识产权法律,避免企业打价格战,格外注重维护中小企业权益,一直到今天,德国机械制造行业中超过8成都是中小企业。

这些专业化程度高、质量国际领先的中小企业堪称德国制造能够继续在全球保持优势的最主要功臣。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之下,德国制造摘除了扣在头上的屈辱帽子,让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交口称赞,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

(德国制造标识)

在2004年,欧盟内部曾经提议各成员国生产的商品,一律取消原有生产地标签而打上欧盟制造的标签,被德国人断然拒绝。

因为花费自己上百年时间打造的“Made in Germany”已经是一块德国人心中的无价之宝。

与德国制造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良好口碑相比,日本制造可谓是经历了从“低谷——高峰——低谷”的大起大落。

尤其是自2010年到今天,在经历了一连串重大丑闻打击之下,日本制造头上的绚丽光环正悄然落下。

人们逐渐发现日本产品愈发地名不副实、徒有其表,远远不能和德国制造的品质相提并论。

跌下神坛的日本制造

起初和德国制造类似,作为后发国家的日本也是走的一条模仿山寨的野路子。

现如今赫赫有名的日本品牌,追根溯源往往有过一段其不愿意提起的山寨黑历史。

(德国蔡司相机与尼康手机)

例如日本大名鼎鼎的尼康相机外观设计就是抄袭的德国蔡司相机,雅马哈摩托车抄袭了意大利品牌杜卡迪,东芝公司抄袭了通用公司的吸尘器与Hurley Machine公司的电动洗衣机。

就连日本家喻户晓的可爱卡通动物凯蒂猫,也有明显地借鉴比利时猫咪米斯蒂的嫌疑。

日本山寨产品的泛滥,让世界将日本制造当做了低劣假冒产品的代名词。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曾对此回忆到,日本人的品牌形象糟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了避免外国消费者认出自己的商品是日本制造,不得不将产品包装袋上“made in japan”的字眼故意打得特别小,从而让人认不出这是日本货才会放心购买。

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将外国模仿的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后进行了改良和升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用以改进产品质量、加强对商品的监督。

(盛田昭夫)

日本制造的口碑自此出现了不错的回升,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和踏实埋头干事的德国人不同,日本在挽回自己口碑上面更加注重取巧、更善于使用公关品牌包装。

举例来说,二战后,日本在官方和民间同步发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日本外务省专门设立了海外公关课对各驻外大使馆进行对外宣传的指导,不计成本在伦敦、洛杉矶、伊斯坦布尔等地设立日本屋加强宣传。

日本通过动漫、流行音乐、料理、游戏、影视使得全世界倾听日本故事,文化传播的潜移默化让外国观众对日本制造有了充分的好感。

在出色的品牌宣传下,人们大脑中形成了日本货就是质量优秀等价物的刻板印象,哪怕已经有同类产品超越了它。

就拿高铁来说,起步时间较晚的中国高铁技术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不但在价格上形成了对日本新干线的优势,就连后者自豪的低事故率、安全也已经构不成对中国的优势。

(神钢董事长在丑闻爆发后向外界鞠躬)

包括行驶途中漏油、新干线车体出现严重裂缝、发生撞人事故后司机听到声音却违规隐瞒等一系列丑闻,大大降低了新干线的名声。

实际上类似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案例在不少日本运营数十年以上的品牌中还广泛存在着,在2010年后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捅出来。

以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为例,这家公司生产的优质钢铁、铝合金等材料一直以来为日本汽车业、外国火车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零部件,深受外国客户信赖。

直到2017年,日媒才报道这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在钢材、铝材、铜制品的数据上存在恶劣的造假行为,并且这种造假至少持续了十年之久未被人发现。

(高田宣布破产)

同年年初,日本高田公司因安全气囊存在显著的质量缺陷问题而遭受沉重打击,不得不申请破产。

接下来在日产汽车公司、三菱综合材料股份公司、东丽公司等日企又出现了一连串丑闻,一时间电视屏幕前日本人频繁的鞠躬成为了被调侃的对象。

对比之下,德国人在近些年仍然能够维持产品的高质量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了德国和日本人对待产品质量态度的差异:在德国一家锅具店内,有人问德国人为什么要生产出一个可以用100年之久的锅具产品?

如果像日本一样生产使用期限20年的锅具,不就可以每20年就让顾客消费一次吗?

德国锅具店老板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与其损失自己的口碑换来短期的销售业绩,不如让一代代的顾客从心底里建立起对产品的信赖,这样反倒能吸引更多人来购买自己的厨具。

结语

对于后发工业国家来说,山寨模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曾经山寨货遍地的中国在80年代——00年代就走过了这一阶段,关键在于能否走过这一阶段实现后发制人,而中国显然做到了。

自新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在5G、新能源、高铁等技术的引领下,中国正在逐步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郝倩:德国制造不是靠质量取胜,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德国制造是如何从山寨货到一枝独秀的
中国力压德国成销冠,日本拿下508亿订单,能否对我国产生威胁?
从垃圾工厂到碾压美国德国,谁让日本制造有了恐怖的实力?
德国制造:从“山寨”到标杆
从工匠变成“躬匠”,日本躲不开的历史进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