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机银行欺诈是怎样进行的?生物探针技术反欺诈效果如何?

摘自 《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

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日益重视,逐步加大在技术建设方面的投入。各银行纷纷利用互联网 技术和手段,拓展包括直销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的服务渠道,提升用户体验,增加 用户粘性。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应用,手机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主要渠道之一,《2017 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个人客户已达15.02亿,同比增长57.52%。

《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

在电子化渠道深化创新下,相应的欺诈手段与反欺诈技术也不断进化。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中 国银行业产业发展蓝皮书》数据,2016年中国信用卡欺诈损失排名前三的欺诈类型分别为伪卡、虚假身份和互联网欺诈。诈骗电话、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短信劫持是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和套路。 随着人们防备的增加,诈骗分子的手法也越来越精准,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人群特征,精心编造出各 种主题实施诈骗,如会议邀请、包裹藏毒等。

手机银行欺诈案例:会议邀请二维码植入木马病毒

某公司员工打开手机邮箱,发现一封主题为会议邀请的邮件。打开会议邀请,提示可通过扫描 邮件二维码注册信息,该员工对会议主题很感兴趣就用手机扫描了二维码并填写相关信息报名参会, 几天后,发现自己网银账户中的两万元钱被盗。

事实上,会议邀请完全是骗子编造的钓鱼邮件,而二维码被植入木马病毒,该恶意控制应用会 偷偷申请手机权限,隐藏图标,进而控制受害者手机,手机里的敏感信息进而被回传到骗子的邮箱, 骗子通过后台登录受害者的网银账户,将钱款转移(见图18)。

图18 手机银行-欺诈过程

反欺诈手段

生物探针技术判别用户身份

生物探针技术,可以在用户操作手机APP时采集到包括手指触面、线性加速度、触点间隔等数 百个行为指标,根据历史行为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计算专属行为模型,在用户操作手机时,可以将其当前操作习惯同历史模型比对,判断这个人是否为风险用户,实现用户的身份判定。这项技术应用 于反欺诈和防盗刷的场景中,将能减少甚至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如果应用 了生物探针技术,将能够及时识别欺诈分子的恶意登录行为,并阻止转账行为的发生(见图19)。

图19 手机银行-反欺诈过程

反欺诈效果和可移植性

生物探针技术打破了传统判别用户身份的逻辑。基于用户的行为特征模型,而不是仅仅依靠密码、 验证码这些易被盗用的数字信息识别用户,这种应用在金融场景中效果尤其明显,但同时也可向其 他非金融领域复制、移植。生物探针技术的可移植性参考场景1。


【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

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是京东数字科技集团下设一级研究机构,基于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强大的数据和科技优势,致力于进行金融及科技产业的前沿实践和洞察、总结行业经验,探索行业新知。

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始终保持开放心态,通过开放的大数据和科研平台,连接政府、企业、高校、智库等外部科研力量,搭建产业与研究紧密结合的开放研究生态,与高校共建博士后站点,向全社会输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商务合作请联系: thinktank@jd.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手机,收到带有网址的陌生短信。
网购扫码需谨慎 学好“三招”防手机木马
2015年移动支付网络黑色产业链研究报告
手机微信成木马欺诈重灾区
互联网:离不开的爱 逃不掉的害
微信发红包抢红包八大骗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