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人主义”要不得
  近日,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条例》第六条规定了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六条要被问责的情形,其中第三条情形是“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好人主义盛行,搞一团和气,不负责、不担当,党内监督乏力,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不整改不问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这里就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好人主义”,“好人主义”会造成组织里存在的问题迟迟不被发现、不被解决,会极大地败坏一个组织的肌体,一点一点地蚕食组织的先进性,“好人主义”要不得。

    “好人主义”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没有问题,就继续在问题丛生的漩涡中沉沦。就算有人考虑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说出了问题所在,但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换来的可能是“出力不讨好”的下场。所以,即便问题已经摆在桌面上了,那还是拖着吧。谁也不容易,谁也不得罪,问题不解决,自己也没啥损失。“好人主义”盛行的原因是组织中存在“老好人”,“老好人”就是好好先生,什么样的人都说他好,他跟谁都合得来,并且这种“老好人”有时候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导。

    要解决“好人主义”的问题,首先需要认清“老好人”的嘴脸。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喜欢当“老好人”,博得大家对他的一致赞扬。有人把“老好人”归咎于孔子身上,他们认为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就让人做“老好人”。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误解,其实孔子批判过“老好人”,我们来看看《论语·子路》里孔子的弟子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我们可以从这段对话中体会到孔子对于“老好人”的鲜明态度:“老好人”不咋地!如果一个人混得大家都讨厌他,这个人无疑有问题;但一个人混得大家都喜欢他,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真正的君子应该是善良的人喜欢他,邪恶的人讨厌他。一个人如果善良的人喜欢他,说明他跟善良的人走得比较近,有善良人的特质。如果邪恶的人也喜欢他,说明他跟坏人也走得比较近,又有坏人的特征。那么,这个人既是好人,又是坏人。换句话说,这个人不是什么坏人,可更不是什么好人。那么,他是一个伪善的人,也就是伪君子。孔子还对这种人有一句经典的臭骂:“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乡愿就是全村人都说他好的人,孔子把这种人叫做“道德上的贼人”。这种八面玲珑的“老好人”,是在利用道德伪装偷偷得好处的人,像小偷一样。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对待身边的“老好人”呢?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孔子说,所有人都喜欢的人,必须认真考察;所有人都讨厌的人,必须认真考察。所以,我们要认清“老好人”的真面目,要敢于当面提出“老好人”的问题,让这种“老好人”没有市场。

    要消除“好人主义”,就要大力发扬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有效地解决党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使得党员能快速成长起来。但这种优良作风在个别地方被异化成“表扬与自我表扬”,或者谈一些表面的、无伤大雅的问题,不去讨论真正的问题。如此,党员个人不能真正认识到错误,积极改正、获得成长,所在的党组织也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所以,要消除“好人主义”,关键还在于落实《条例》的规定,问责“老好人”不负责、不担当的责任,让“好人主义”没有生存的土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误传千年的“以德报怨”,下一句才是正解!
'好人主义'要不得
警惕“好人主义”成风
共读《论语》,你对中庸的误会有多深?
【清风典历】众好之,必察焉
“老好人”思想要不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