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毒与疫苗的历史纠葛

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在这个时代,疫苗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许能提醒大家,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疫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当然,书里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公益、权利、金钱、谣言、恐慌……由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病毒学专家让-弗朗索瓦·萨吕佐所著的《疫苗的史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你揭开疫苗纷纷扰扰的历史序幕,带你目睹曾经病毒肆虐的人间,直击疫苗发明与制备现场,一出出令人屏息的悲喜往事将在此上演。

欲走近抗病毒疫苗的世界,先要知己知彼。让我们走马观花式地认识一下它的敌人——病毒。病毒是何方神圣?疫苗又要有几班武艺才能克敌制胜呢?
19世纪末,微生物学遭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正是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他的门徒们共同撑起了这场变革的一片天。那时,科学家们不甘示弱,纷纷走上了发现新病原体的赛道。自此之后,微生物们就被分为两大“阵营”:细菌和病毒。被“揪出”的细菌有引起伤寒症、破伤风、白喉还有霍乱的各种杆菌。细菌的主要特征为:我们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并可通过“肉汤培养基”进行培养。病毒则不同,它体积微小到用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直至1940年电子显微镜被发明后,病毒才无处遁形。此外,病毒是无法独立繁殖的。
那么,当时研究者们又如何判断病毒是否存在呢?以狂犬病毒为例,可以将一只患病动物的唾液注射给另一只健康动物,狗或兔子都行,如果后者也病了,那么就证明这种病毒可在动物间传播。一旦疾病可以复制,研究者们就能推断出:又是病原体在作祟了。但尽管他们再三努力,却仍无法让这个家伙乖乖现身。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这种具有传染性又会“隐身术”的病原体露出了马脚:疯狗的唾液已经被细细地过滤过,可它仍然具有传染疾病的能力。这种过滤可不是闹着玩,它是一种高度精密过滤器,也称超滤子(最初病毒的“乳名”就是滤过性病原体)。我们能感受到,第一批病毒学家是极其失望的,因为他们未能亲眼观察到自己发现的病毒,而必须要借助复杂的动物实验才能够令这种神秘的感染原进行繁殖。
病毒的培养困难重重,导致病毒学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细菌学,尤其是在疫苗应用方面。到了20世纪30年代,只有两种抗病毒疫苗可供使用:天花疫苗和狂犬疫苗。但是细菌疫苗的数量远多于此,有伤寒疫苗(1896年)、霍乱疫苗(1896年)、鼠疫疫苗(1897年)、白喉疫苗(1923年)、破伤风疫苗(1927年)、结核病疫苗(1927年)和百日咳疫苗(1926年)。
1900—1950年的半个世纪之中,在活体动物上制备出的病毒性疫苗非常稀有:天花疫苗是在小母牛犊的肋部制备的,而狂犬疫苗则取自羊脑,黄热病疫苗取自受精鸡蛋,日本脑炎疫苗取自鼠脑。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细胞培养促进了病毒学的跨越式发展。从人们翘首以盼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开始,疫苗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但当时的培养技术还十分原始,这限制了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抗病毒疫苗产业直到1975年才真正成形,这得益于细胞培养新技术的到来和发展,即在发酵罐中利用微珠培养。
这一漫长的技术进化过程伴随着疫苗质量的持续提升,其安全性因而越来越得到保证了。
但是让我们重新回到细胞培养技术出现之前,那时的条件极其艰难:第一批病毒疫苗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的生产是以动物为供体的。针对不同的疫苗,研究者们制定了复杂而又具体的策略。最终这些疫苗可以分为两类: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第一组减毒活疫苗成员众多:黄热病、脊髓灰质炎(口服)、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轮状病毒以及日本脑炎。这是一类依据经验制成的疫苗,通过使病原体发生变异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最终使人类获得免疫性,病毒变得无害。
其他针对各种病毒性疾病的减毒疫苗也是通过相似方法制出的。第一批减毒活疫苗研发出来时,人们对于病毒生物学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20世纪70年代,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发现了病毒的一项基本特性:它们在增殖时具有高频突变的能力。实际上,病毒与细菌恰恰相反,后者要稳定得多,而病毒却能够迅速演变。而当一种病毒跨越物种屏障时,它的变异频率更高。1930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研究员们将黄热病毒——一种一般只在灵长类动物和蚊子之间传播的病毒——传染给了鼠,之后又传给了受精鸡蛋。在我们的行话里,以“鸡胚”指代受精鸡蛋,本书中也会使用这一表达。而黄热病毒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宿主发生了变异。研究员们出于偶然或运气,竟发现这种病毒在动物间几经传播之后,失去了致使人类患病的能力。于是“黄热病17-D疫苗”就这样诞生了。这件事里有偶然和运气的成分,事实上,人们之后也多次尝试在相似条件下重现这一实验,但没有任何一次能再成功地得到减毒疫苗。所以,“黄热病17-D”疫苗可以说是“撞大运”的独一份了。
其他针对不同病毒性疾病的减毒活疫苗也是通过类似方式研发的——通过使病毒进行多次传播选出一个可用作候选疫苗的抗原。之后,这一候选疫苗会相继在动物和人类身上进行实验,从而验证毒性是否减弱。减毒活疫苗的巨大优势在于,接种之后病毒在人体内不断繁殖却不会诱发疾病,进而大大增强人的免疫能力,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城墙。黄热病疫苗接种一支就已足够,而麻疹、风疹和日本脑炎则需要两支疫苗。但这类疫苗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极端情况下会陷接种者于险境。
疫苗的第二大类,即灭活疫苗,则沿用了不同原理:用化学制剂或加热的方法中和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使其不能再在人体内繁殖,狂犬疫苗就使用了这个方法。灭活病毒的化学制剂是β-丙酰内酯或福尔马林。除狂犬病疫苗外,这一组还有许多成员: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和甲型肝炎疫苗。很显然,这些疫苗的制备相对容易,不用对病毒做任何改变,只要灭活就可以了。但其劣势在于产生的免疫力非常低,因此就需要疫苗内含有大量病毒才行(大剂量的病毒是较难获得的)。同时还需要多次接种,因为灭活疫苗产生的免疫期限远低于减毒活疫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疫苗的传奇历史
回顾疫苗的传奇历史:以毒攻毒
邮说医学史67: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糖丸爷爷”——顾方舟
脊髓灰质炎终结者顾方舟,用一生做一粒糖丸,小儿麻痹症终被灭
吃了多年的“糖丸”,为何停用?
小儿麻痹终结者——脊髓灰质炎疫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