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全文化为什么难以落地?走出认识和实践误区是关键

目前,安全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讲起好听、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的东西,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与实践中产生的误区是重要因素,亟待正本清源、走出误区。

走出"急功近利"的误区。急功近利是人的天性和的普遍弱点。相对来说,安全文化不是立竿见影就能取得效果的,而安全设备投入、管理措施与安全技术见效快,易于被受人们所追捧。其实,人的价值观的转变、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当然,采取强制的、惩罚性的手段可以立竿见影,使人的行为得以收敛。但是,惩罚式的手段虽然见效很快,但是对人们的行为改变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甚至会反弹,因为改变人的思想需要认同过程。由于认为安全文化理念太虚、太“软”,没有从完整的文化视角来看安全文化,特别是没有从管理属性来理解安全文化,而是仅仅把它变成一种标语口号和突击性活动泡沫,习惯于对安全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装修”与”补强”,使安全文化进入不了深层的管理层面。安全文化相对于与物质手段来看是虚的,没有像抓产品、技术来得“硬”,没有像抓考核来得快,但企业抓安全的方式、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以及对安全理念的认同是实实在在的。而思想认同决定人的行为,一旦员工认同安全文化的价值理念,就会成为一种促进安全发展的持久力量。因此,推进安全文化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从摒弃一些做秀式的、表面化立竿见影的东西入手,从战略高度把安全文化纳入安全基础管理工程,通过制定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行动路线图来落实。

走出"坐而论道"的误区。安全文化是做出来的结果,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不在于说得怎么样,关键是做得怎么样。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虽然知道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但热衷于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由于认识的不深入,行动上的不到位,安全文化就沦为某些管理者时髦的口头禅。于是乎,开始时候大张旗鼓声势浩大,但遇到实际情况却束手无策,便逐渐偃旗息鼓,特别是发生了事故后就滑入文化无用论的盲区。这种”高开低走”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安全文化推进的规律和具体方法,有愿望没有知识,有想法没有行动,没有体现知、信、行的统一。其实,安全文化是一种执行文化,只有从真知做到真信、从真信变成真行,才能发挥文化的价值,体验文化的力量。“知、信、行”是互为因果、同时同发的内在逻辑。安全文化建设的真谛就在于知、信、行统一,把认同的理念、相适应的制度和行为和谐统一起来,转化为职工的岗位行为习惯,使职工真正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成为自主管理的自觉践行者。否则,安全文化只能在坐而论道中沦为纸上谈兵的花架子。

走出“单打独斗”的误区。安全文化是一个系统,包括理念、制度和物质行为文化三个层面,核心是安全理念和价值观。三者是一个系统统一的整体,离开哪一样都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因此,推进安全文化不能单打独斗,既不能把安全文化口号化,光口喊安全理念口号,而不重视安全理念落地的制度机制研究;也不能单一地推进安全管理制度,不考虑如何把安全理念在制度规范的渗透与引领的探索。如果没有制度文化的配合,没有行为规范的跟进,安全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变成促进安全管理的有效实践。推行安全文化不一定避免事故,但出事故的肯定是不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的结果。而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不在于空洞的一般化号召,也不在于调门喊得有多高,更不在于把安全文化提到无以复加的位置,关键在于是否制定推进计划常态实施,把安全理念融入或嵌入安全管理。只有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理念传播,与工作流程优化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精耕整合,才能确保安全文化“三位一体”互促互进、形成合力。

走出"工具化"的误区。过去,文化时常是一个忠顺的“仆人”,或充当论证意识形态正确性的工具,或为经济发展鸣锣开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道具”。文化这种非常尴尬的依附状态直到十七大才逐渐从配角变成主角,成为一种软实力。同样,安全文化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持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种结果和目标,而不是临时作秀的道具和单纯的手段。虽然安全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一种手段。但这种“手段”之功能、作用的发挥,是作为一种规则、制度、机理来实现的,是渗透到管理行为中的,体现了目标主导下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性。如果把安全文化仅仅当成工具被“利用”,当成解渴时需要的水,是难以发挥安全文化功能的,只会变成好看不管用的摆设。其实,安全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坚持后起作用的因素。不能说搞了安全文化建设,企业的事故就杜绝了,就可以不发生事故了。应该说,如果我们能够从战略高度重视安全文化,积极探索安全文化推进的规律,按照安全要求的行为规范去建设,各类事故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或减少,即使发生事故也会把损失减到最低限度。

走出"单打独斗"的误区。目前,安全事故出了以后,一些管理者为什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应吸取的事故教训没有得到吸取,这与不愿担责、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业文化决定安全文化,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安全文化。企业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影响因素和基础条件,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环境比较好,那么,推进安全文化来就相对容易些;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做什么、不做什么,没有正确的价值评判,仅靠就安全文化抓安全文化,往往是孤掌难鸣。这其中涉及到安全文化很多的基本要求,如安全文化建设中强调的沟通、交流、共享理念的健全。工作中遇到安全危险排除后与大家分享,做到自控、互控和他控。如果一个企业比较强调服从,就会出现沟通交流障碍,比如员工不太愿意提建议,发现了隐患也不及时去报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怕说错了挨批评等等。那么,沟通、交流、共享的安全文化机制就难以形成。有些事故重复发生,吸取不了教训,根子就在于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对于安全文化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没有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因此,有必要在搞好企业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使之与企业文化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抓手,一个子文化。通过推进安全文化,在员工中树立“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才能以此推进企业文化向深层次发展。

走出"就事论事"的误区。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渗透于安全管理全过程,揭示了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文化要求安全风险管控,不能“就事论事”简直化,仅从表层分析问题,而是要善于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机制,找到安全治理的根本之策。“修路法则”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同一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即在同一地方摔两次跤),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地方出现同一差错(即在同一地方各摔一次跤),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作为解决问题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而是修“路”。同理,如果就安全抓安全,出了问题就事论事处罚,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助于源头解决问题。曾几何时,胶济线为什么多次重复发生低级的、不该发生的事故?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接因素是违章,背后是管理问题;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问题出在下边,根子却在上边。安全反思并不仅仅是操作层的事情,而是所有管理层的事,既要自下而上更要自上而下;既要眼睛向内、对号入座,更要深挖根源,不断查找“使人摔跤的路上”的问题。通过不断修“路”,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从源头治理安全问题的关键,也是避免“就事论事”惰性文化的应有之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好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两大误区及应对策略
从五方面构建现代企业安全文化
对铁路安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企业安全文化落地
安全文化与煤炭企业文化
安全文化要注重 “四化” 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