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业4年月入20万:职场上混的好的人,都遵循这8条高成长定律

毕业第一年:在南锣鼓巷摆地摊,在西单大悦城做服装店员;

毕业第二年:转行做新媒体,从小编做到新媒体运营经理;

毕业两年半:做到年薪 50 万的内容副总裁;

毕业第四年:做个人公众号@粥左罗,10 篇原创爆文做到 10 万用户;5 个月后,做知识星球,上线一天 1500 人付费加入。


负责过两个百万级大号的运营,写出上百篇 10W+爆文,多篇文章全网刷屏,做新媒体讲师,一年半课程销售额破千万,先后讲授数十场新媒体线下课程,为联想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欧莱雅、泰康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培训。



你好,我是粥左罗,过去半年,尤其是做知识星球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工作和学习,然后赚更多钱?


谈钱很土,但我还是要谈的。


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这个阶段所有的学习成长工作说白了都是为了多赚点钱,给自己和家人过更好的生活。


如何工作和学习,这个问题太重要,因为我发现 80% 的人都不会工作,不会学习。


我毕业 4 年,北漂 4 年,发现周围的大多数人都很有上进心,也很努力,工作加班加点,尽心尽力,晚上回到家还要听课看书学习各种技能,有些朋友周末还要去参加各种线下分享、课程,提升自己,但总是收获很小,工作学习两三年,做不出成绩,看不到成长,最直观的就是,没赚到啥钱,工资也一直上不去。


不是努力没用,更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大家都不会工作,不会学习。


有个词我非常喜欢,叫「学习学习再学习」。


很绕口,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学会怎么学习,然后再去学习。其实工作也是如此,要先学会怎么工作,再去拼命,否则就只是耗命。


所以,当你还不会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先刹一刹车,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真的会学习么?我的学习方式出啥问题了?我过去一年的工作方式是高效的么?我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呢?


所谓抓问题抓本质,所谓解决主要矛盾,就是这个意思。


我今天就耽误你一点时间,聊一聊我的工作、学习和成长经验,相信能给你一点启发。


为什么你要听我的分享?


我毕业这四年,虽然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总体来说,我的成长速度应该比 80% 的同龄人要快一点。


很多人知道我是公众号运营高手,自媒体大 V,新媒体讲师,但其实我也是半路出家,全凭自己的学习研究走到今天的,我读的是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南锣鼓巷摆地摊,后来做服装店员,然后转行到新媒体领域从小编做起的。


2015 年入行时,我就是个一穷二白的小编,做到今天这个位置,我用了三年时间。


这篇分享,我就跟你讲讲这 3 年我一路走来沉淀下的最重要的 8 条高成长定律。



01

新进入一个行业

先摸清这个行业本身



我们都知道,新进入一个行业,速成为高手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快速入门是绝对有可能的,也就是先快速摸清这个行业本身。


怎么做?主要有两点:


第一,快速熟练掌握这个领域的最少必要知识。


快速把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搭起来,快速的织出一张网来,哪怕这个网的每个洞都很大,那也比没有网强。有了知识框架之后,你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就不会无处安放。


我入行新媒体之后,首先就是每天看大量的运营干货,把这个行业的粗略框架搭出来,比如新媒体是什么,它和传统媒体关键不同是哪几点,做好一个公众号最重要的是那几点,影响一篇文章能否成为爆文的关键点有哪些,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最重要几个底层能力是什么,等等,先把这些梳理出来,你就不会慌,至少你知道劲该往哪使。


第二,快速做到对这个行业「有感觉」。


怎么做到有感觉?恶补这个领域的常识。


比如我一开始是在创投领域做小编,新媒体的框架有了后还是两眼一抹黑,为什么呢?没有创投常识。我在为谁提供内容,这个行业、这些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没感觉。


虽然之前也用微信、微博这样的互联网产品,但我对创业、投资、商业、互联网等一无所知,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看到 VC、LP、BP 这样的术语就吓得赶紧百度一下,这个行业如雷贯耳的大佬名字,我看到都不知道他们是谁。


所以,仅仅会新媒体知识,做不出个屁内容。我开始疯狂的阅读这个行业的优质账号,比如 36 氪、虎嗅网、i黑马等,这些好日更三次,一天十几篇文章都不够我看的,我还要翻历史消息看,翻它们官网看。


看这些东西,不能按照自己喜好来,看到看不懂的也要硬看,不懂的词就去查资料,每天就泡在这些内容里,吃饭看,上厕所看,地铁上看,不知道坐过站多少次。


当时这两件事就是我工作的关键突破口,所以我一入行不是先混群、混圈子、拜大咖、请牛人,而是死磕自己,混再多圈子,这些该学的东西别人也不能替你学。


这样的效果也很明显,我很快就在公司从纯小白编辑做到了能写爆款文的编辑,之后的进步更快,为什么呢?因为我打下结实的底子,我先拼命摸清了这个行业,然后再去拼命的工作。


这条定律适合你做所有工作,我的知识星球上线不到一个月,已经成为头部星球,也是因为我对星球这个平台、玩法有大量的研究。





02

永远都要建立做事的优先级

除了最重要的事,其它都不重要



如果你问我如何高效工作,我第一个要跟你说的就是:高效工作源于高效的注意力分配,不用动脑子的工作迅速干完,把时间专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你最好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


为什么呢?你先问自己,你一天 8 个小时上班,真正产生价值的事有多少?不用太动脑子、没价值的事又浪费了你多少时间?


比如我刚开始做小编时,就是个搬运工,我每天把公众号上的内容复制到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搜狐、QQ 订阅号上,还要每天统计竞品数据,也就是挨个点开人家公众号把阅读量、点赞数这样的数据复制到 Excel 里。


这不就是个复制粘贴工程师么?你说这些工作用动脑子么?你做一年又会有什么长进?


记得还有一次,接到个任务,领导给我一个文档,里面有 140 个创业项目的资料,然后再给我一个排版模版,让我按这个模版给这个 140 个项目做排版。


行业不同,工作不同,但我相信你的工作内容里也一定有很多这种必须要做又不太用动脑子的工作吧,那怎么办?


记住,以最快最快最快的速度把这些事情迅速干掉!


别多浪费一分钟时间,然后把时间用在对你的成长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别等着领导安排,自己去找。


我记得当时每天统计竞品数据,我就不信做这个非得用我半小时,我给自己掐表,每次做都想提速,后来我搞定这个工作只需要五六分钟,一顿操作猛如虎。你给老板打工,老板是在购买你的时间啊,你省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都是赚到的,做这种事千万别磨洋工,否则你坑不了公司,你只能是坑自己。


提高工作的效率,不是为了早下班,而是要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除了最重要的,其它的都不重要,搞定一件事就是要甄别关键任务,影响一件事成败的可能就那几个关键节点,要把 80% 的时间投入到影响成败的 20% 的关键节点上,时间和注意力,从来都不应是均分的。


看完这一点,你花一分钟反思一下:你平时上班,平均每天在没有含金量的工作上浪费了多少时间?





03

别只看牛人的风光

去研究他们的过去

一个人的来路,决定了他的去处



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不少大咖,出来分享自己的成就时你羡慕的不行,大家都讲牛逼的事迹,不讲苦逼的经历,说实话也是大家爱听牛逼的事儿。


我就拿我开刀好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写过很多篇 10w+,一篇文章 150 万阅读量,全网刷屏吸粉 4 万,做自媒体月入 20 万,给多少 500 强企业做过培训。


但我多少人见过我 Mac 的键盘?



不是我体育大学的力气大敲成这样的,而是我过去两年用这键盘敲了快 200 万字了。


我有些学员把自己的稿子发给我,说粥老师你看我稿子怎么就是写不好?我说你比我最初写的好多了,我一开始写得稿子比这烂多了,我现在写的好,除了我有很多的技巧、方法,同样重要的是我过去几年一直在写,不停的写,写文章、写广告、写分享、写课程,你写了多长时间了,你写了多少字了?


这就是风光背后的苦逼。


我的知识星球不到一个月,3000 人加入,很多星友自发的推荐给别人,你也不用羡慕,我承诺一年在星球上分享 1000 条以上干货,也就是我 365 天几乎每天都要在星球上分享几千字干货,雷打不动,有多少星主能做到?


很多人羡慕我可以上台讲课,有去大企业讲课的机会,网课也有大平台推。


但你知道我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么?


我一开始就是在微信群里给人家做分享,第一次做群分享,讲半个小时,我准备了好几天,写出逐字稿来,然后在家里一遍一遍操练。


微信群分享多了,人家觉得好,才给做录音课的机会,录音课做得好,人家才敢让你做露脸直播课。人家也不是一上来就敢让你去讲线下课,人家先免费招一帮人,找个小场地,让你免费给大家讲,觉得你行了,才敢让你出去讲。


篇幅有限,我不展开细说了。我想分享给你的是,所有的去处,都跟来路有关,我这个行业里比我牛逼的人太多了,但我不羡慕,我知道人家背后付出了多少。


我学习牛人,很少盯着人家风光的一面去看,我会去研究这个人最初是怎样的,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他,然后从中找到真正的启示。


人都喜欢比较,一比较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我告诉你怎么比较,别拿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别人比,拿现在的自己和别人的过去比,拿三年后的自己和别人的现在比。这句话很绕口,你好好琢磨哈。希望这条对你有启发。





04

千万不要通过否定别人

来进行自我安慰



承认别人很优秀,是件很难的事:


别人升值加薪快,你说人家只不过是进入公司早,会搞同事关系,会拍领导马屁;


别人混得好,你说人家有背景有资源,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家只不过是生在罗马了;


别人公众号做得大,你说人家就是做得早,赶上了平台红利,要是现在做,不一定比你强;


你可能想,这样说没道理么?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每次大脑条件反射的说这个的时候,你就停止了学习,你不去学习除了这些,人家还做了什么。


我做自媒体就发现,这一行同行相轻特别严重:


咪蒙啊,她就是比较会迎合大众情绪而已;

新世相啊,也就是比咪蒙逼格高点的鸡汤;

小道消息啊,人家做得多早,还能一天发三次;

逃离北上广啊,老生常谈,我几年前就想到过。
一条啊,你不能比,你有那么多钱日更精致视频么;


等等,各种不服、不屑、瞧不上。


很多人为什么对此乐此不疲?因为轻易否定别人是最不用动脑子的事,但除了自我安慰,你还能得到什么?


我经常给一些做号的朋友说,别动不动骂人家追热点、写鸡汤、标题党,这些大号能做到今天绝对不止是这些,这么多好的学习对象你不学,专门挑别人毛病,那咱们不是傻么?


是的,人家是有缺点,但那有怎样?咱们的缺点不比人家少,咱们如果真瞧不上他们,最好就是把他们好的东西都学来,咱做得更好,像个坏人一样努力,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你瞧不上的人就得了。


李笑来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努力反省一件事:不由自主的鄙视他人。


其实这只不过是人的一种自我安慰手段:人们往往必须为自己的不足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那便是一种承受不了的痛。


这几年,我也一直这么要求自己,尽量少的抱怨、鄙视、否定,时间那么宝贵,花在这上面干嘛。


当然,浪费时间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你鄙视、否定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你就基本不可能从中学到东西了,这才是你真正的损失。


学习是一种选择,成长是一种意愿,不在于客观的物,而在于主观的你。





05

永远要告诉自己

我在为自己工作



时刻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在为我自己工作,不是在为老板工作。


很多人会说:废话,我当然知道工作是为了自己。


心里是很明白,但行动不会骗人。否则为什么每个公司都有那么多混日子的?


有很多人会把完成份内的工作,当成自己唯一的目标。同样的工资,他们更愿意做难度更小的工作,同样的工作,他们更愿意找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完成。


所以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不是做好,更不是做到极致,而是做完就行,因为做完就可以交差了,工资一分不会少,我为什么要那么拼命?领导安排一些额外的工作,我们第一反应很多时候也不是做这个我能不能学到东西,而是做了有额外的钱拿么?加班有加班费么?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份工作,要赚两样东西,赚钱和赚能力。


1、我的一个好朋友,之前一起吃饭时,说他一个月 7K ,天天坐着玩没啥事做。我建议他换工作。原因很简单,如果公司每天有很多活干、很多有挑战的活儿干,那你每个月既能赚到 7K,又能赚到很多能力,否则你只能赚到 7K ,不划算。


2、2016 年 6 月份我开始写新媒体课程,写一节能赚 300 元。同样是接活儿,我帮人家写文章一篇 2000 元起,甚至有公司让中介找我写软文,报价超过 5000 元,写一篇文章和写一节课话费的精力差不多。但我一篇文章都没接过,我专心写课程。因为在那个阶段我更想赚的是能力,事实也是,我从 6 月份开始写课,坚持写了大半年,到过年的时候也没看到什么大希望,从一开始也没人给我什么赚大钱的承诺。看到希望其实是 2017 年初的事儿了。


3、2017 年 5 月,我去成都讲线下课。一天站着讲近 6 个小时,讲完不休息,回酒店准备晚上 9 点的直播。九点半直播完了出来找朋友吃饭,我说特别开心今天直播状态很好很有激情。朋友说,对着 35 个人直播也这么开心啊。那会儿好几天直播,确实每天同时在线人数都是几十个。但我不管是几十个还是几百个上千个,都认认真真准备,我在挣能力,不是在挣流量,更不是在赚钱。很快,我可能有机会对着上千付费用户直播,但我一点不怕,哥练过了。


成长即财富,这句话从来不是句空话。


很多时候,我明知道做到更好也不会有额外奖励,多做一些也不会给你零算钱,但只要这样做有价值,我还是会去做,这不是为了让老板满意、夸你,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赚钱是当下的、即时的,赚能力是长期的、延时的,是真正的放长线钓大鱼。为什么有的同事,今年跟你做一样的工作,拿一样的钱,明年人家就飞了,而你飞不动,道理就在这。





06

思考每一项工作的本质

谋定而后动



多数人为了避免思考,而愿意做一切事。


这句话太漂亮了。很多人努力没有成效,就是因为不思考,老板给你一项任务,啥都不想就干上了。


比如,老板给你这样一个任务:周末给我一下这个月的公众号运营数据。


你吭哧吭哧干了一下午,又是扒数据,又是做 PPT,各种数据详尽有条理,交上去就被老板痛批一顿。


为什么会费力不讨好?因为你的拼命干活之前没想认真思考这个工作的本质:老板要这个数据,他到底是想要什么?目的是什么?


目的没想清楚就开干,很可能是瞎忙。拿到一个工作任务,先思考它的本质是什么,以终为始,绝不吃亏。


公司推新产品,让大家发朋友圈,很多人简单拍个照就发了,也不认真写两句文案,忘了做这件事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只知道发了朋友圈就是完成任务了。


周五了老板让你写个周报,然咱们就把这一周的工作给流水账一样罗列一下就发邮件了。做周报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让你做周报,根本没想过,做了跟没做一样。


学习也是一样,我看有人发朋友圈,说从今天起,必须要每周读一本书,附一张照片,上面一大摞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为了赶进度,为了完成数量任务,最后囫囵吞枣的读完,图啥呢?为什么很多人读了书说没啥用,抱歉你没读书,你用眼睛扫描了一遍。


说回工作。平庸的员工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完成,优秀的员工都会先思考这个工作的本质是什么,然后目的导向的去倒推这个工作应该怎么做,这样做,做完了基本目的也就达成了。


所以,咱们要避免无效工作,避免低品质勤奋,思考每一项工作的本质,带着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谋定而后动,扎扎实实的推进、完成、成长。


比如:我的知识星球,本质是什么,它确实是一个社群,但是大家是因为我加入的,他们最希望的是看到我的分享,能不能运营好这个星球,核心就是我持续高质量的分享,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日更星球干货的原因。





07

重视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



我是学文科出身的,高中时要背诵各种概念,被各种概念伤透了,也对概念各种瞧不上,觉得那东西除了应付高考就没什么卵用了。


但这几年我发现我彻底错了:不是概念没用,而是我没有去用。


最近我看水库论坛的欧神写的书更是深有体会,人家文章写得好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很多概念真是研究透了,顺手拈来给你把很多复杂的事情讲得明明白白大彻大悟的。掌握概念,绝对是一个硬功底。


我特别佩服的李叫兽、李笑来、罗振宇、成甲,我发现他们都是长年累月的去各种重要概念和方法论进行研究学习。


对于概念的重要性,李笑来说过: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我常常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用两个标准来判断。一是他脑中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存在?二是那些概念之间又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存在?


回顾我过去三年的成长,哪一个阶段成长最快?


就是做课程的一年。为什么呢?


比如你可能会写 10W+,会写爆款标题,但你不一定能讲,你能讲不一定能给人讲明白,要想讲明白,你必须把你会的东西提炼总结出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和方法论,所以我做了一年课,实际上相当于是研究了一年的概念和方法论。


标题到底是什么?爆款选题的必要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定位?什么是市场?什么是用户体验?排版的本质是解决什么?到底人们天天说的共鸣感是什么?优越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发现我研究一圈这些后,我的新媒体能力又升了一个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在 2018 年微信红利期早就过去后,我的公众号@粥左罗 还能快速做起来的原因。


我的星球里最受欢迎的分享,也确实是关于高效成长、学习的方法论的分享,这些东西确实是有用的。


所以,从今天起,请重视对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学习,真正搞透,让它们变成你的直觉反应,你绝对会学习成长更快。





08

升级认知的目的,是行动

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替代行动



把 1% 的认知付诸 100% 的行动,远胜于把 100% 的认知,付诸于 1% 的行动。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作为新媒体讲师,我给很多人上过课。很多学员每天会看大量的干货,然后又听很多线上课、线下课,每次听完心里那个激动:讲得太好了!说得太对了!我都明白了!


为什么回到工作上,并没有什么卵用。为什么吭哧吭哧学了一年,能力也没什么长进?


因为你长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不能自拔,而忘了持久而踏实的去行动啊。


这两年,「刷认知」这个词特别流行,因为刷认知很容易让人产生快感,就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变聪明,感觉萌萌哒,这就是刷飘了。


罗辑思维做了个得到,但刷到并等于得到刷到距离「得到」,隔着你持久而自律的行动。


我一直提醒自己:少用自己学到了什么来安慰自己,多用工作上的真实成绩来验证自己。


比如写文章的标题技巧有 5 个,写故事的结构有 3 种,学会很容易,只要你智商在线,都能明白。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你能不能拿个那 5 个标题技巧拆解 100 个标题,你能不能在写每一个标题的时候,反反复复的去想怎么用上这 5 个技巧,你能不能拿着那 3 种故事结构去不停的不断的拆解故事、仿写故事。


如果你能长期的做到刷认知+持续的行动+持续的反思,你一定会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高手。


以上就是我这三年工作学习成长沉淀下来 8 条心得,希望至少有一条对你有用。




有大事专用分割线


一个月前,我在知识星球上做个知识型成长社群,上线第一天 1500 人加入,到今天已经有 3000 人加入,我每天会在社群里分享两到三篇干货,社群成员每天也会分享很多干货,整个社群的好评度、活跃度一直很高,长期在知识星球官方排行榜前 10 名。


因此,知识星球官方也看到了我这个社群的价值,邀请我写一篇推广文章,放在他们官方公众号头条推送。所以,这篇本来是写软文推广知识星球的。


星球是要推广的,但我还是想写一篇干货,我个人是非常珍惜时间的,本着大家的每个 10 分钟都很宝贵的原则,不管你买不买我的星球,我都希望你看完都有所收获,所以我非常认真的花了半天时间写了这 7000 字干货。



关于我的知识星球

想加入的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


我的知识星球叫「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


建立这个知识星球的目的很简单:


我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赚钱、交朋友。


我 2014 年从体育大学毕业,四年摸索,做到今天这个位置,从收入上也做到了月入 20 万,我特别想跟大家更全面更细微的分享,我这几年学习过程中的心得,职业发展中的经验和血泪教训,日常的所思所想,希望能帮大家少走点弯路,有时候少走弯路就已经是捷径了。


这个星球的口号叫:见识即财富,成长即赚钱。


我始终相信,你比别人有更多的学习和成长,你就一定有机会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赚钱并不痛苦,但学习和成长是痛苦的,是反人性的,是需要持久的自律的,所以我们选择抱团成长,互相督促。


所以,在这个知识星球里,我们可以一起做这些事:



01


你可以向我进行提问,我每天会选一些好问题认真回答,毫无保留。大家也可以互相回答,这首先是个社群,大家共建共享共有。


当然,我希望大家的提问更多的聚焦于学习、职业发展、个人成长,还有关于新媒体的各种问题。




02



我会每天给大家分享这些主题的内容:


1、新媒体干货:如何从零到一冷启动一个号、如何成倍提高公众号运营效果、如何通过公众号高效赚钱,如何在新媒体工作岗位上更快升职加薪,如何提高新媒体写作能力等等,只要我会的,我毫不保留。


2、高效学习法:你不得不承认,那些优秀的人,做什么都不至于差。为什么?方法。我个人始终相信,只要不是严重依赖天分的领域,我基本上都能做得不错,这不是能力自信,这是方法自信。我想持续的分享我的高效学习法。


3、高效成长法:高效学习,是战术,教你怎么快速学习一样东西;高效成长,是战略,综合的引导你如何更快的成长。有什么区别?我年薪 50 万的时候,不会用打印机,基本不会做 PPT,也不太会用 Excel 等工具,如果我想学,都能学得不错,那叫学习,不叫成长,成长是除了最重要的事,其它的都不重要,我要专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新认知思考:我上面讲的东西,背后是什么?是认知,是思考。人和人的不同,本质上是认知的不同,一个习惯深度思考的人,命运注定是和无法深度思考的人不一样的。我想和大家一起刷新认知,什么是刷新认知?就是不停的给自己的大脑重装操作系统,这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本质。


5、我在看什么:我坚信,You are what you read,好的内容能给你力量,影响你,引领你,改变你,重塑你,让你长成更好的自己。我每天会读很多东西,只要读到优质的内容,我都会第一时间分享到社群里。


我在社群里分享的,主要是关于以上 5 个主题,当然偶尔也会有其它的东西,核心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社群里更好的成长,只要不违背这个主题的分享,都可以。




03



我希望这是个大家都参与的社群,不只是我分享,只要你加入进来,我欢迎每个人都能主动分享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主动分享干货、有价值的资料等等。


输出倒逼输入,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如果你能坚持一年 365 天每天分享一条思考,你会比大多数人都厉害。你分享的好,能被精选,我也会给你打赏,有些星友靠打赏已经赚回了入群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班族想做个副业,有推荐的吗?知识付费社群了解下
关于自媒体写作,最近的几点感悟
付费社群怎么运营?这4个诀窍,你知道几个?
如何打造一个活跃的社群,一个干货技能分享平台|富日记
你配得上《后浪》吗?
干货:获取微信群的6大渠道和10种实操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