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规划年会 | 平行会议专家报告观点集锦

导读

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9月23-25日在武汉召开。各论坛嘉宾报告精彩纷呈,在此集合了部分论坛的嘉宾报告观点,更多精彩内容陆续呈现。

本文字数:4459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01

专题会议二:新技术赋能规划

新技术科学:技术、数据、变革与应用

龙  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

龙瀛教授从新城市科学的发展脉络、新的城市科学、新城市的科学以及基于新城市科学创造未来城市四个角度对新城市科学进行了介绍和讨论。首先,龙瀛概述了城市科学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并提出自己对新城市科学的理解: “新城市科学既是新的城市科学,即利用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城市,也是新城市的科学,即研究受到颠覆性技术影响的城市。也关注其在未来城市中的应用。”

龙瀛教授从数据、方法、技术三个方面对新的城市科学进行阐述,城市作为城市实验室所产生的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可用于城市研究。在新城市的科学方面,龙瀛从新兴技术、人和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着手,表明个体生活的变革和城市生产与服务的迭代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和运营模式产生了影响,此外,信息流也促使城市的空间组织形式发生了转变。随后,他对居住、办公、交通、休闲这四个方面的相关空间研究进行具体的介绍,并列举和综述了一些新城市空间的国内相关研究工作。

在基于新城市科学创造未来城市部分,龙瀛教授从传统城市科学与城市规划/设计引入,总结了未来城市设计包括空间干预、场所移动与数字创新,并列举了相关的设计及实践案例。最后,他展示了智慧城市公共空间全球实践案例库、相关期刊以及国内外新城市科学相关学位与科研院系。

02

专题会议七:住房与社区 · 研究与探索

拐点之后的住房与社区规划变革

袁  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袁昕理事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变局并将步入发展拐点。城镇化进入下半程,经济转入中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逐步转化,同时,人口步入中度老龄化,人口增长面临少子化和负增长的挑战,世界科技愈发重视创新发展。在未来30年内,我们就会看到变局、拐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在发展变局和时代拐点之下,住房与社区如何发展和规划值得深思。袁昕理事表示,对于当前城乡住房发展,需要系统分析当前城镇住房套数与户型面积、城镇住房空置套数与面积、有刚需购房意愿的家庭数量以及未来家庭人口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问题。总体上,当前城镇住房库存过量并存在住房与需求多重空间错配等现象,家庭人口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得民众住房需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袁昕理事分析,面向未来,城市更新与城镇住房建设模式将迎来变化,以金融为杠杆的增量开发模式不可持续,面向需求的微更新和精细化设计是新趋势;技术进步将解放更多劳动力资源,服务业和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产业重心由城市边缘回归城市中心,住宅区和社区将不再发挥单一的居住功能;城市创新将促进社区功能的多元化、复合融合化发展,产业结构转型、老龄就业等将使得社区及周边地区成为新的就业中心,如何通过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完善社区和周边区域的资源配置值得思考;此外,源自需求端的住房与社区规划是未来住房与社区规划的新方向,考虑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人民生活方式和居住需求的住房才会有市场,责任规划师和社区规划师将在住房与社区规划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强化政策制定者、居住者、设计师与规划师之间的沟通联系对于住房和社区规划也将愈发重要。

03

专题会议七:住房与社区 · 研究与探索

全龄友好视角的规划思考 ——以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为例

张  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总体规划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张菁理事从价值认识、实践案例、规划思考三个方面对全龄友好视角下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进行了阐述。首先,在价值认识方面,中国已进入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重要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人的需求以及人口结构等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在此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成为衡量城市规划建设的最终标准。儿童是特殊群体,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国家和部委已颁布多项政策文件,提出从多个维度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并提出了城市空间友好的六方面要求。为指导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及其实施手册,针对国内儿童成长特征存在的问题、国内儿童成长空间与空间环境不友好现象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在纵向层面,结合儿童各年龄段活动特征,对应不同尺度的空间(城市、街区、社区);在横向层面,关注三类空间要素(公共服务设施、出行环境、开敞空间)。在实施路径方面,通过部委专项工作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并通过城市体检联动城市更新,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落地。此外,张菁理事从全球层面回顾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和全球原则。

最后,张菁理事提出了五点规划思考。第一,应以人的视角关注空间,将人作为规划工作的核心和主题;第二,推动工作方式转变,倡导多方参与、共同决策;第三,查找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强化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第四,为多元主体共同决策提供支撑平台;第五,未来规划工作对规划师能力的需求已扩展为设计能力、协调能力、策划能力、治理能力等多元能力。

04

专题会议八:规划创新与规划赋能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三区三线的技术路线

叶  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专委会委员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叶斌理事指出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三条控制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底线。但各地在实践过程中,三线划定落实通常表现为统筹不足、相对孤立,空间落地粗糙。

叶斌理事系统介绍了目前“三区三线”划定现象,其中耕地和永久农田划定强调原规划的继承性,但存在对原规划考虑不足、可用空间拓展难度大、空间碎片化等现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存在生态空间“虽评估、难调整”,不同类型生态空间管控标准不一致,同类保护区差异性大等现象;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存在争相扩张开发边界而导致开发边界曲折、边界围合的图斑数量巨多,不符“三区三线”划定初衷。

同时,叶斌理事介绍了“三区三线”划定的技术逻辑。首先“三线”划定的底层技术目的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底线;其次“三线”划定时序相对超前但并不独立存在,其关键在于统筹。他以南京为案例介绍了如何科学预测规模,建立“人口-经济-建设用地-住房”绝对量与人均用地标准、绝对量与增速相校核、相匹配的综合性预测思路。

最后,叶斌理事提出在“三区三线”的划定过程中,要保护优先与兼顾发展相结合,单项预测与相互校核相结合,绝对值与均值、增速相互校核,居住水平与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相结合。

05

专题会议十:城市更新赋能人民生活

基于区位效用分析框架下城市更新机制解析

张文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忠副理事长围绕城市更新的背景、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关系、城市更新的区位效用分析三个方面详细解析了基于区位效用分析框架下的城市更新机制。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进入了城市更新为主导的阶段。张文忠副理事长指出城市更新的目标主要从四个角度表现: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增强城市竞争力;扩大城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的包容性。

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关系方面,张文忠副理事长表明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城市更新具有跨领域、多尺度、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不同层级城市体检与更新关注的重点存在差异。此外,张文忠副理事长认为这些不同层级体检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更新项目和工程。在城市更新的区位效应分析方面,张文忠副理事长通过北京、青岛、天津、沧州、沈阳等城市的城市更新案例,包括对中心城区、城市边缘区、城市老工业城区以及公益导向的城市改造和更新项目,对租隙、区位收益、外部性、宜居性和社会公平五个方面与城市更新的理论框架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最后,张文忠副理事长总结指出,城市更新的基础是城市体检,城市体检可以促进城市更新的科学性;需要分析不同区位更新项目收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用最大化的平衡;更新为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实践领域。

06

专题会议十一:城市更新赋能人民生活

非建设空间的系统规划与统筹实施

石晓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石晓冬理事指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代表着我国生态政策方向转型,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应当坚持四大重大转变,即从重点整治转向系统治理,从出现城市问题时的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全球化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全球环境的治理者,从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

在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下,非建设空间的治理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因主体较多,利益诉求多,矛盾冲突多,是规划治理的薄弱区域。

石晓冬理事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亟需建立非建设空间规划和实施体系。

非建设空间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社会过程,必须将现实生态问题放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协调人地关系。从目标、要素、空间、资金、项目、时序等多方面进行统筹,系统性治理,凝聚合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底线约束—格局优化—质量提升—价值实现—和谐共生”的全链条非建设空间规划实施体系。在规划实施体系中,强化底线约束和刚性管控,严守自然生态底线。构建市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引导要素科学合理配置,统筹田、林、水的关系。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地,明确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区域,构建超大城市韧性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与治理利用型修复模式,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两山”的转型升级路径。面向多元价值发挥和多重目标协同,立足花园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未经专家审核。

嘉宾报告整理:李恬、张晨希、赵胜波、王淼

关注我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规划年会官网:http://www.planning.cn/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网:https://www.planning.or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
厦门总规系列研究 Ⅳ│总体规划划定“三区三线”,实施全域空间管控的模式探讨
独家权威解读丨在“上海2040”规划中寻找“人”的幸福感
深圳第四轮城市总规公示,十二大看点前瞻城市2035样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两院院士吴良镛:推动人居高质量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