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者安仁之古今两个金紫山

在明清安仁地界上,安仁曾经有两个紫金山,一个是安仁南部的最高峰金紫山,即原名豪山,是安仁的最高峰,也是炎帝陵的祭坛所在。另一个是位于原军山境内城关北部冷水塘的金紫山,后来改称座金山,是古代清溪书院的原始所在地。

01 安仁南部金紫山炎陵祭坛

1、现代金紫山镇,原名豪山乡 

安仁南部的最高峰金紫山,又叫金紫仙、云秋山,解放后大多时候叫作豪山。2015年12月,合并安平镇和坪上乡,设立安平镇;合并关王镇、羊脑乡、新洲乡、豪山乡,设立金紫仙镇。随之将豪山改名叫金紫山,又叫金紫仙,并建设成为安仁南部重要的旅游景点,是炎帝陵的祭坛之所在。

清代诗人张之璜《登金紫仙绝顶》:“陡峭寻苍磴,嵯峨入翠微。暗泉鸣竹径,斜日照松扉。物外身还健,吟边兴欲飞。闲游多胜景,绝巘拨云归。”

云峰修道婆婆崖 

2、古代高壕卫,解放称豪山 

因此,现代金紫山在明清时代其实就是豪山,所在地域则叫高壕卫。

明洪武九年(1376),安仁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衡州府。清初,先属湖广省后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衡州府。《安仁县志》:“湖广布政司(洪武九年置),衡州府(洪武年置)。” 

明永乐十年(1412年),从安仁划出高壕(今豪山)地作为茶陵卫的屯耕地。《茶陵县志》有载。

民国18年9月6日,将高壕全部(原茶陵卫屯耕地)重又划归安仁。《茶陵县志》有载。卫,相当于专区,特别行政管理区。一般为重要的水陆交通口岸货物集散地、历史纪念地或军事重地。前述高壕(今豪山)属于军事镇守重地和神农炎帝陵及祭坛历史纪念地。

1955年1月,安仁县云秋,草坪,大鹏乡计39.19平方公里划入酃县,作为神农炎帝祭陵的坛场之用,《酃县志》有载。

3、古代云秋山,现代金紫山 

随着建制乡镇高壕卫在安仁与茶陵两县之间的区划管辖权变更,其区域所在最高峰,也是安仁的最高峰豪山(解放后名),原名云秋山,也被多次划分或分治,或茶陵或炎陵(酃)县共同管理或各领一半。

所谓“安仁第一峰”,就是指金紫山,又叫金紫仙,古名云秋山、云风山,坐落于炎陵县东风镇与安仁县金紫仙镇(原豪山乡)交界处,最高峰金紫峰在安仁金紫仙镇金华村境内。相传很久以前,金子仙来了一个名叫云风的和尚,经常敲竹梆,敲一梆能走15华里路,他一夜时间能从金子仙绕炎陵、安仁、永兴、资兴一圈后仍回到金子仙睡觉,第二天早上,天亮起床要赶到衡阳街上买着当天的水豆腐回金子仙作早餐的饭菜。风云和尚死了后,金子仙就改名云风山。随时间的久远,再后来,人们还是将此地叫金紫仙了。

据《安仁县志》记载:“云秋山,一名金紫峰,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鹏塘村,周四十里,县治发脉之所也。”民间传说,奇峰和尚在天元山寻凤凰禅林修行创“古爽派”,其弟云峰和尚在云秋山婆婆崖修道,法力高强,腾云驾雾,日行千里。站在婆婆崖的观景台,远眺金紫仙三峰耸立,像金字塔一样,雄伟而俊美,古书云“烟云黯淡如秋”。因山间常有烟云屯驻,且经日不散,黯淡如秋,故被称作'云秋雨霁'。每当夕照峰头,层层云彩熠熠生辉,金光灿灿,紫气腾腾,故名'金紫峰'。真所谓晨起日照云海,黄昏落霞孤鹜,一日景有不同;阴时烟雨空蒙,晴来峰峦叠翠,四时景不同;春时山花肆意,冬时雾凇裹枝,四季景不同;携游至此,揽一片星空,仿若跨越了时空,洗净凡尘,心情尽舒。

金紫仙落霞 

据清代道光三年石碑记载,金紫仙乃七十二峰之首山名山。即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祖山(南岳祝融峰海拔1290米),道教典籍碑刻云:南岳衡山盘旋数百里,大小峰峦(衡阳)72回雁峰为首,(长沙)岳麓峰为足。祝融峰为主,南岳衡山对应天上南斗王“衡星”二十八宿之中轸星之翼。“翼”,即羽翼,“衡”者,平之衡也。能“度应玑衡”“铨德钧物”一铊压千斤。也就是说,南岳山首山在安仁金紫仙,主峰在衡山南岳,足峰在长沙岳麓。

清·谭楚颋《炎陵山水记》:“自宋慕容延钊平湖南,而人持两火之梦入感艺祖,于是炎帝之陵始著吾酃。颋初至其间,见夫若山若水,孰为趋承,孰为结构,未能悉也。厥后游览自适,遍历神区,而后恍然有得矣。盖自南赣,历两桂,知岭表之山势自南来,以达于茆花岭者,为陵远导。而吴西吉州之永新、永宁两邑山势东来者,为陵右翼。其龙泉山势,南联万阳峙霞桥而立者,为陵左翼。故形势家谓陵与粤东之南华寺地脉相通,诚然。若夫洣水会云秋水而合流,则襟带也。匡庐与衡岳山麓绵亘,缀于云秋之山,则树屏也。登陵而望,千岩万壑,皆如搢笏罗拜,洵非继天立极之圣人,乌足以当此!” 

金紫山一大天然奇观,即天然金字塔,俨然是炎帝陵的天然祭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仰视金紫仙,可见三峰耸立,柔和自然,至高无比的金字塔,聚赋着神农炎帝祭坛所不可言状的神秘能量,以及催人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方家咏曰:金仙朱雀护炎陵,紫气东来立乾坤,神农尝药留圣迹,如愿我为顶上峰。

金紫仙乃三峰鼎立,分别为金紫、金花和金燕。传说是玉皇大帝的七公主中的三仙姑、四仙姑、七仙姑因怜悯众生私自下凡触犯天条,被罚凡间修行,其精魂化成三座金山,即名金紫山。他们同情人间疾苦,渡化人间有缘之人,同时保护炎帝陵的和谐平安。民间传说“万历间,猎者逐鹿至此,忽见石隙光闪,中列三女仙像,里人建庵祀之。”此即三仙庵。

因为神农逝于湖南安仁与炎陵县交界处金紫仙北麓的鹿原陂。炎帝陵正前方海拔高达1433米的最高峰金紫仙,成为炎帝陵南方朱雀位的护陵神山。就象是鹿原陂炎帝陵天然的祭祀圣坛,既可高台祭祀天地,又能向陵祭祀神农。

根据中华文化阴阳五行堪舆学观念:风水宝地必具四象成立,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炎帝陵正前是金紫仙,朱雀当前,朱雀者,凤凰也。无独有偶,南岳衡山的标志正是“朱雀”图腾,从而佐证金紫仙是南岳山之首山,是炎帝陵的守护神。

神农祭祀坛场 

4、古代金紫山,现代座金山

湖南省安仁县城往北15里,禾市新渡与军山冷水塘交界处,永乐江畔,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唤作座金山。明代以前,座金山一直是叫金紫(子)山。清康乾时期,座金山才改叫做金紫(子)山和丁公山。清代中晚期起,始叫座金山。古代清溪书院就位于古代安仁金紫山(座金山)脚旁,现代衡茶吉铁路从山脚穿梭而过,安仁火车站就位于中山脚前。

据明万历《衡州府志)》、《大清一统志》记载:金紫山“在县西八里,日映之色如金紫”。座金山顶有座小庵堂,门悬“大雄宝殿”匾额,供奉天姥(音:姆)仙,庵前立有“天姥宝库”小塔一座,庵内挂满了善男信女敬奉的牌匾,上书“天姥威灵”、“威灵显赫”、“姥医济庶”、“有求必应”等字样。

清代欧阳厚均纂修《嘉庆·安仁县志》也记载了此事:“座金山,一名丁公山,在县北十五里。上有庵,奉天姥仙。”

02 安仁北部金紫山(座金山)的传说

安仁北部的金紫山,又名紫金峰,因与安仁南部与酃县交界处的金紫峰重名,后改为座金山。为此,清代京师大学堂总监,即北京大学第四人长、湖南督学使者张亨作词一首 《浪淘沙.霁后望紫金峰》:“遥望紫金峰,雪霁隆冬。银山一片插苍穹。照彻鹏南千百户,人在天中。霁后看融融,欲画难工。晴光月色两玲珑。携杖登临披鹤髦,谁是仙翁?”

1、仙姑修道,诗词歌颂

据安仁阳光球先生《座金山的传说》一文介绍,在安仁北部金紫山(以下简称座金山)上有一个庵庙,传说又叫城隍庙。

庵堂内至今还保存着一个轶事记录,落款“信士周子敬将原诗转告奉劝世人”。传言安邑境内的座金山,有一位仙风道骨的“何仙姑”,安仁知县郭修德闻讯,专程乘舟从永乐江顺流而下,来到座金山造访。下船靠岸,爬上山顶,看见“何仙姑”正带领着一群山民,在忙着修建庐舍。他在与“何仙姑”接触交谈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做工时明明有一百人,吃饭时却只有九十九位。餐餐如此,知县郭修德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题诗一首于石壁之上:

遍游四海五湖山,哪见人间不用餐。除酒戒荤犹可度,断烟绝火最为难。

乾坤洒落非无意,日月循环必有烦。特向仙姑求指点,也来门下学清闲。

当晚露宿山顶,次日清早起来,看到自己昨天题诗处下面,竟然多了一首答和诗,听语气像是“何仙姑”所题:

修炼人人有宝山,精神完固不须餐。原探根本非容易,识破玄关也不难。

一念不生无碍事,万般丢下有何烦。先生若肯从门下,卸落浮华日月间。

清代欧阳厚均纂修《嘉庆·安仁县志》也记载了此事:“座金山,一名丁公山,在县北十五里。上有庵,奉天姥仙。相传为郴州何氏女,自幼持素修真,历攸邑、衡山至此,遂止于山顶石岩上,露坐辟谷。知县郭修德闻而奇之,登山与语,赠以诗,女和之,有修炼人人有宝山,精神完固不须餐”之句。乃捐俸立庵为居停。圆寂后座诸塔,士人塑像于庵以祀之。” 

这位“何仙姑”的来历,大概来自民间八仙过海的传说。相传明代万历年间,郴州有位何姓女子,自幼修真吃素,从攸县、衡山一路游方至此,在座金山住了下来,每天打坐修炼,不须进食。安仁知县郭修德听闻后,感到非常惊奇,上山造访,赠诗一首。何姓女子以诗相和,诗中有“修炼人人有宝山,精神完固不须餐”之句。知县郭修德捐献俸禄,为何姓女子结庐立庵,作为容身之所。何姓女子坐化以后,当地信士将她葬于佛塔之下,并为其塑像,尊为“天姥仙”进行祭祀供奉。

史载,郭修德系山东利津人氏,中过举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至四十一年间,出任过安仁知县。

清乾隆五十年间,又有才女赵孝英登上丁公山,并赋《过丁公山》诗一首:

丁公山上蘼芜暖,日暮春祠奏瑶管。霭峦高翠烟水深,鹧鸪啼煞千重林。

为问修真何氏女,雾鬓云鬟渺何许?天风吹落环佩声,令人长忆许飞琼。

赵孝英颇具诗才,湖南常德龙阳(今汉寿县)人氏,随丈夫杨瑞暂居安仁,杨瑞曾任安仁教谕之职。

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辅助教谕的助教,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

诗中的“许飞琼”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她美艳绝伦,曾与女伴偷游人间,在汉泉台下遇到书生郑交甫,相见倾心,摘下了胸前佩戴的明珠相赠,以表爱意。

今人仍能从赵孝英《过丁公山》诗中,想像出当年的丁公山晨烟暮靄,春煦秋阴,烟水迷离,鹧鸪宛啼,果是“天姥仙”选中的上佳修仙宝地。后来又有传闻,这何仙姑就是神农夫人春分姑娘所化。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座金山的传说远不只如此…… 

2、蛟龙入洞,鱼跃龙门 

据安仁阳光球先生《九妹仙的传说》一文介绍说,传说从前还没有九妹仙这座高山,这里只有一条汹涌的大河,叫泗江,因为东海蛟龙上溯永乐江修炼,游到普口潭时,大嘴含水一喷,就成为泗江的洪水,浸淹民田,民怨沸腾。老百姓对天祷告,惊动了一条善良的鲤鱼精,因为跳过一次龙门变成了鱼头龙涎,再跳一次龙门就可以全部化龙了。发现原来是只千年蜈蚣精兴风作浪,鲤鱼精打不过。只好求助王母赐宝,王母言道,尔即将化龙,何必功亏一篑?可禁不住鲤鱼精苦苦哀求,王母遂赐下了一根金簪和一个金盆。

鲤鱼精和蜈蚣精斗法,用金簪划出一条河,成为后来的永乐江。蜈蚣精被拦在了河对岸的军山大来洲,变成现在的蜈蚣岭。

因为要不断给蜈蚣岭浇水,蜈蚣精才不会现原形活过来,鲤鱼精在河对岸放置了一个金盆,化作了今天的座金山。

3、安仁城隍庙

据《安仁县志》记载,清溪书院搬离冷水塘(七水塘)金紫山(座金山)后,就搬入原安仁城隍庙附近。而清代安仁县城隍庙旧址位于县城西门内,与宜溪书院东西相对。

在安仁北部金紫山(以下简称座金山)上有一个庵庙,传说又叫城隍庙。湖南自古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茶陵的城墙,安仁的城隍”,如今茶陵的城墙只剩下一段断壁残垣,现存仅余茶陵县的南宋古城墙遗址。安仁的城隍也早已消散于历史长河中,只有后来重建于凤凰山的安仁县城隍庙。

(清代安仁县城图)

安仁民间信仰为城里城隍,乡村福主。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上的一个符号,也是根植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城隍文化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专制统治下,是统治者管理城市、统治江山社稷的手段和产物,侧面也反映当时老百姓对忠贞爱民官员的敬重,对城隍神的信仰和敬畏深入人心。

自古以来,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城隍庙曾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隍是古代统治者册封冥界掌管阳界的阴司长官,是一座城市的保护神。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多行不义必自毙。城隍的供奉始于周朝,其神职是保卫都城。最早有史籍记载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为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时孙权所建,距今已有1781年的历史。隋唐宋元,城隍崇拜相当普遍,《太平广记》就有吴地“每州县必有城隍神”的说法。

据《安仁县志》记载,清代安仁县城隍庙旧址位于县城西门内,与宜溪书院东西相对。几经战火,历史变迁,终毁于一旦,后重建于县城东郊凤凰山山腰。庙宇座东朝西,青山环抱,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十分精美。

安仁的城隍也早已消散于历史长河中,只有后来重建于凤凰山的安仁县城隍庙。安仁民间早有传说,凤凰山的城隍爷非常灵验,有求必应,吸引周边县市众多善男信女争相焚香朝拜,多年来一直香火极其兴旺,风头甚至抢过了神农殿。

4、凤冈先生,恩霖墓志 

(1)凤冈先生七水塘牛形图并志 

《凤冈先生七水塘墓志》 

先生姓刘,讳秉梧,字履祥,号凤冈,乃茶陵州八屯石脚书田公长子。府庠生侍朝公之嫡孙也。有为有守,能刚能柔,屡地牧,公正无私。生乾隆乙卯七月初三午时。始配陈大君,生女一,缔大学生陈渭川长子。

继配安仁详生欧阳粹儒之妹,生子五:长文耀,名登胄学。文蒸、文焘、文炯、文焕皆卓荦不群。匹配高门。孙光裕、光神、光祖、光禄、光彩、光月、光恒、光新,俱幼。

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十五巳时终于正寝。享寿六十有六。夏六月价买七水塘(今军山冷水塘)王德懋兄弟牛形山。冬十月辛酉朔十一日酉时,葬以癸丁兼子午,井木三十度分金。爰为之名曰:既安且固,以利其后人!

刺授儒林郎巴陵县教谕姻教晚欧阳恩霖 

皇清同治四年岁次乙丑季冬月(1865年11月)

注,七水塘,即现再的冷水塘。据说因刘氏仰慕金紫山(座金山)神奇的历史文化需购地安厝,以图恩泽子孙。

(2)欧阳恩霖撰志背景 

不但欧阳厚均的曾孙为刘氏凤冈先生撰铭,而且欧阳厚均山长本人也曾于1832年还为刘氏乌陂渡石脚“元亨茶亭”作志。是什么原因促使安仁进士、岳麓山长欧阳厚均、欧阳恩霖祖孙为茶陵乌陂渡“元亨茶亭”和“凤冈先生”书志作铭呢?原因有四:

一是欧阳与刘氏系姻亲关系,欧阳厚均之女嫁与刘氏汉先生之子,《元亨茶亭》就是由汉先生之父侍朝敬斋先生所建。

二是刘氏姻亲为其母提供了墓地泉山象形,与刘氏先母唐氏和陈氏一字并排安厝。这是两个主要的直接原因。

三是欧阳厚均仰慕刘氏先祖一门“祖孙两进士,兄弟三大夫”。

四是刘阳两姓世代为邻,关系亲睦。这是两个间接原因。

具体情况,笔者在《欧阳厚均撰衡茶吉古道乌陂渡茶亭志》一文中予以祥述。

(3)晚清教育家欧阳厚均之家族子孙

欧阳厚均(1766-1846)是晚清著名教育家,任岳麓书院山长二十七年,桃李天下,彪炳千秋。欧阳恩霖,欧阳厚均曾孙。欧阳恩霖由廩贡生署湘潭县训导,后任临湘县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

欧阳氏家族任职或候选教谕和训导以上官职的家族成员一大堆:

二兄厚基(字树堂)由廩贡议叙训导,应例县丞,改教谕,署沅州府教授,官桂东教谕;

三兄欧阳厚垣由廩生分发湖南试用训导;儿欧阳锡榖由增贡生任善化县训导,前选湖北黄梅县知县,加同知衔;

孙欧阳世洵由廩 贡生任湘潭县训导,保升陕西候补知府,赏戴花翎;

曾孙欧阳恩霖由廩贡生署湘潭县训导,后任临湘县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

欧阳材生由监生分发贵州巡检,议 叙州同衔,江西候补县丞,保升江西补用知县;

欧阳桐寿由监生候选从九,分发江苏布政司理问,赏戴蓝翎,保升江苏遇缺知州,加运同衔······ 

可谓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如果加上堂兄弟、姻亲,更似鲜花着锦,烈火喷油。譬如,执掌家乡宜溪书院数载的欧阳世任(号自庵)、十数载的欧阳学韩(字斗山)等均是“学博”鸿儒;外公周墉一族,岳父兼恩师张柳湄一脉都是饱读之士。一大家子里,书卷气息浓郁,是声名在外的书香门第。

03 座金山前的白衣巷、珠泉井和神农殿

1、神农殿与洁爱亭 

安仁祭祀炎帝神农,古已有之,很久之前,大小神农殿遍布城乡,至清康熙年间还有20余座。清康熙三十年(1690年),在县城北门外珠泉旁建神农殿,上世纪初,先后在神农殿办学、废校办厂。据《安仁县志》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知县陈黄永在县城北开辟泉井,建洁爱亭一座,珠泉井一口。亭后山上构庵五楹。嘉庆间知县周延瑾重修庙宇,知县许潢重修泉亭。清代“泉亭珠涌”成为安仁八景之一,北面山上为白衣庵、神农殿所在地。

神农殿周围建有四合院,两边天井之内长有两棵颇有年份的银杏树,每逢秋季,成熟的杏果纷纷落地,飘落的杏叶像是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被子。说到这两株银杏,其实也是有历史的,据现藏于东京日本帝国大学图书馆的《(万历)衡州府志.安仁荐举》载:“蔡朝端举明经任本县学训导,文庙银杏二株其手植也”。且在神农殿旧址之上在元明时期还一度建有县里的文庙。故后来,在安仁凤冈山和雄峰山上,将安仁文塔---三柱塔改为“神农文塔”。

2、白衣巷和珠泉井

据老人回忆,民国后期,白衣庵为一幢砖木结构的庵宇,坐北朝南。神农殿为一座方形古建筑,坐西朝东,东面为一石拱门,五级台阶,堂上供奉木雕炎帝塑像,经常有人来祭祀。神农殿周围建有四合院,两边天井内长着两棵银杏树,每逢秋季到来,成熟的杏子纷纷掉落地上,常有人来祭祀神农先祖。尤其是每年春分时节,人民或捧着稻米、或抬着三牲,从四面八方涌向神农殿,恭奉于炎帝灵前。

安仁珠泉井,位于县城北门外白衣巷(原安仁县氮肥厂位置,现珠泉小区右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 知县陈黄永在县城北开辟泉井,建“洁爱亭”一座,珠泉井一口,亭后山上构庵五楹。嘉庆年间知县周延瑾重修庙宇,知县许潢重修泉亭。泉井旁建亭阁一座,名曰“洁爱亭”,系知县陈黄永所建。泉自地层深处涌出,喷瀑如珠,湍浮水面,渐而清澈。泉味甘冽,夏凉冬温,四时不竭,过往行人,以饮此泉为幸,取饮者终日不绝。清代“泉亭珠涌”成为了安仁八景之一。

对亭与珠泉井

据安仁廓慧兰女士《走过那片风景》一文介绍,珠泉井有上中下连续三口井。靠近八角“洁爱亭”旁边那个三面都是石板围住的是上井,这上井水池是用来饮水的,井底细沙翻腾出小小的浪珠,小鱼儿随着浪珠游来游去,鱼儿伴着揺揺摆摆的青青丝草也好像娃儿捉迷藏似的,有时闹得很欢,有时安安静静,有时出没一下,有时成群结队,还有那种彩色花纹鲫鱼,真是好看极了!这水呀经历了多少年代秋冬春夏四季不断供人们享用。

中井水池是用来洗菜的,大家都很自觉——没有任何人监督,谁也不会拿着换洗衣服、被褥、鞋子等脏物来这中井水池里冲洗,据当地老辈人传说,用这井水池里的水洗菜,拿回去放在锅子里炒出来的菜不用加佐料会有一种清新甜甜的感觉!

下井水池才是用来洗衣物的,说用这井水泉洗涤,洁白耀眼,因此“井水泉”还有一个纯洁的美名,叫“白衣庵”。

这里传说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说庵内有一年轻、貌美、心善的尼姑,特爱穿白衣服,衣服拿到珠泉井水池洗净,都不用皂就能洁白无瑕。善良的尼姑每天向四周老百姓送珠泉水,为老百姓解渴、治病(事实证明,饮用这珠泉井水可以治闹肚子、痢疾等),尼姑好事做得多了,便修成了“仙姑”。后来,尼姑仙逝了,百姓怀念“仙姑”,把珠泉井旁边这寺庵取名“白衣庵”。又说原来这白衣仙姑就是远古神农时期的春分姑娘的化身。

珠泉寺

2020年重修竣工更名为“珠泉寺”。现在这些善男信女们每逢初一十五前来寺院烧香拜佛,更有虔诚来寺院的守护者,他们的功德无量换来了“珠泉寺”香火鼎盛。每当走过修缮之后的那口老珠泉井址,重新修缮的双层翘顶八角“洁爱亭”,有人在那儿乘凉、聊天。就想起我们那时候这些学生娃子是没有时间去那翘顶八角亭乘凉、坐坐的,也好,倒是那些无事的闲人来到这里享受到了这凉爽、舒适。

04 清溪书院原址及其变迁

1、清溪书院变迁 

古代安仁清溪书院历经四地三迁。

(1)宋代县治迁移到香草坪时,由邑人兴建学宫于县治西北的冷水塘金紫山(原军山乡),是为清溪书院的前身,白衣庵和神农殿位于学宫东南(老氮肥厂内)。即古代清溪书院就位于古代安仁金紫山脚旁。

(2)宋绍兴年间,清溪书院由冷水塘金紫山迁至县治(老财政局)西南南门之内(老卫生局、中医院、防疫站附近,宋时为城隍庙旧址)。据《安仁县志》记载,清溪书院搬离冷水塘(七水塘)金紫山(座金山)后,就搬入原安仁城隍庙附近。而清代安仁县城隍庙旧址位于县城西门内,与宜溪书院东西相对。

(3)宋嘉定五年(1212),知县王槐再迁清溪书院到县治(老财政局)东南(现中医院、原人民医院、侯家祠附近),后毁于战乱。

(4)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安仁县教谕闵文振改宝塔岭的四忠祠后厢房为清溪书院。

2、宰相游学,清溪书院

《安仁县志·学校·书院》记载:“清溪书院,在县东南三里宝塔岭之阿,宋少保周益公读书处,嘉定间知县王槐集旧学基建书院。元至正二年知县王显重修,后废。明嘉靖二十二年教谕闵文振复之,仍废。”,书院后改为“四忠祠”。

《安仁县志卷之七·典礼·旧祀专祠》记载“四忠祠,在县南三里,宋元时清溪书院故址也。后废为宝塔寺。明正德十一年,知县张宥迁佛像改寺为祠,祀唐将南齐云、雷万春、宋丞相周必大、参议陈亿孙,因颜其祠曰四忠。……嘉靖二十二年教谕闵文振正复废祠,仍改为清溪书院,专祀周必大于其中。后书院圮,今即其址为周文忠公祠。” 

排山中学存“益国公”碑 “

周文忠公祠,在县南三里,祀宋丞相周必大,事实祥游寓志,旧在儒学左。明宏(应为弘)治八年,本府同知邓淮建。正德九年知县韩宗尭重修,嘉靖二十二年教谕闵文振改县南宝塔岭之四忠祠复为清溪书院,立公神主祀于书院中。旧祠遂废。今书院亦圮,因即其址为专祀公。康熙四十四年知县周元良倡修,每岁春秋仲月丁祭之后,官往致祭。” 

因为周必大敬慕三忠,曾在家乡故里建“三忠堂”,以祭祀庐陵乡贤“三忠公”:欧阳修(谥文忠)、杨邦乂(谥忠襄)、胡铨(谥忠简),三人都是庐陵人,也都是周必大平生所敬慕的人,所以周必大撰文记述他们的事迹。

周必大,年轻时曾游学安仁之清溪书院、玉峰书院,晚年退隐后讲学于玉峰书院。今排山宝塔坳,宋时建有清溪书院,周必大曾随伯父在此书院游学,后书院改为“四忠祠”,供奉南齐云雷万春周必大陈亿孙四人。现排山中学尚保存“宋相国益国公周文忠公神位”碑。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溪书院的变迁
湖南·郴州书院对联集锦
书院(112)他山书院
潮汕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书院数量众多,你知道多少?
微官清自贵 —漫说吴敏树浏阳学官生涯
【历史研究】白露山区域大事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